古典自由学派的观点(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

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

古典自由学派的观点(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1)

古典自由学派的观点(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2)

任 继 愈

任继愈(1916-2009),山东平原人。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41年获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硕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和所长,国家图书馆馆长。主要著作有《老子今译》、《范缜“神灭论”今释》、《墨子》、《汉唐佛教思想论集》、《老子新译》、《中国哲学史论》等,主编有《中国哲学史简编》、四卷本《中国哲学史》、《宗教词典》、《中国佛教史》、《中国哲学发展史》、《中国道教史》、《佛教大辞典》、《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大典》等。

内容提要

自唐宋以后至鸦片战争,我国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总格局延续近千年之久。文章就此分别列述了这三教的一些重要思想家的如是主张,指出这种三教合一的思潮,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阶段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非是偶然现象。三教表面上各主门户,自成体系,又互相影响,相互补充,实则以儒为主,共同为维护封建宗法传统服务。这种思潮对于中国后期封建社会起了稳定作用,从而延缓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速度。

1

隋唐初期,中国思想界即有了“三教”的名称。三教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与外来的佛教。孔子和老子都是先秦时期公元前五世纪的哲学家、思想家、学者,不是宗教的领袖。孔子、老子被神化,被说成宗教的创始人,是后来人们塑造出来的。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道教都得到中央封建政府的提倡,与儒教并列,形成三教鼎立的局面。儒教主张维护中国封建君权的“三纲”说,即君臣、父子、夫妇的绝对服从关系永恒不变。三教从不同的方面为同一个封建皇权服务。它们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也有过矛盾斗争。在矛盾中,佛教、道教都分别遭到政治上的打击。而儒教也认识到,佛教和道教的一些宗教思想可以辅助儒教世俗说教的不足。在唐朝后期,三教的重要思想家都主张三教会同,主张在理论上互相包融,有时候只是在政治上互相排斥。唐宋以后,直到鸦片战争(1840),这种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总格局没有改变。这种思潮,对于中国后期封建社会起了稳定作用,从而延缓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速度。三教合一思潮,构成了近千年来中国宗教史、中国思想史的总画面。

2

佛教的三教合一思潮。隋朝李士谦论三教,说“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佛祖历代通载》卷十)。隋唐以后,中国出现了大批“伪经”,所谓“伪”,是指它不是来自西方,是中国人自己编造的。伪经名目繁多,各有特点,有所偏重,但它们都强调中国封建伦理,忠君、孝父母等儒教思想。唐代僧人宗密《原人论》中说:“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群庶。”五代时僧延寿,主张三教融合,“儒道仙家,皆是菩萨,示助扬化,同赞佛乘”(《万善同归集》卷六)。北宋元祐年间,四川大足县石篆山石窟造像,即将儒、佛、道镌刻一处。北宋的三教合一,反映了代表中央政权的儒教为中心的势力的增强,佛、道两教均主动向儒教接近的趋势。宋代的孤山智圆自称“宗儒述孟轲,好道注《阴符》,虚堂踞高台,往往谈浮图”(《闲居编》卷四十八《潜夫咏》)。他主张“修身以儒,治心以释”(《中庸子传》上)。以佛教徒的身份,而自号“中庸子”,还认为没有儒教的支持,国家不得安宁,佛教也不能推行。他为了宣扬“中庸之道”,不惜违反佛教教义,他说:“儒之言中庸者,龙树所谓中道义也。”(《中庸子传》上)龙树“中道”为不执着有无、真假,儒家的“中庸”指的是处世对人要无过无不及,两者本不相干。

宋赞宁也说:“三教循环,终而复始,一人在业,高而不危。有一人故,奉三教之兴;有三教故,助一人之理。”

僧人契嵩著《辅教编》中有《孝论》凡十二章,具论忠孝,“拟儒《孝经》,发明佛意”。还说,“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孝论·叙》,见《镡津文集》卷三)。佛教本来号召出家,脱离家庭的封建伦理关系的,而佛教的代表人物却高唱佛教比儒教、道教更看重孝道。

明朝袾宏继承了这个方向,也主张三教“同归一理”、“三教一家”。僧真可《题三教图》,又有《释毗舍浮佛偈》,认为“仁”、“义”、“礼”、“智”、“信”都是值得敬礼的佛(如来)。德清有《大学纲目决疑》以说明儒教与佛教的一致性;又作《道德经解发题》、《观老庄影响论》以说明道教与佛教的一致性,认为“孔老即佛之化身”。智旭(1599-1635)以儒教的十六字诀融通佛教,并著有《周易禅解》、《四书藕益解》,主张孝道,“儒以孝为百行之本,佛以孝为至道之宗”(《题至孝回春传》),“以真释心行,作真儒事业”(《广孝序》),“非真释不足以治世,是以一切三宝常能拥护世间,而真儒亦足以出世”(《玄素开士结茅修止观助缘疏》)。

3

道教开创之初,即提倡佐助君王的方略。南北朝时期,道教经过官方的改造,更加充实了支持封建社会的忠君爱国的内容。宣扬孝慈的,如:

“与人君言,则惠于国;与人父言,则慈于子;与人师言,则爱于众;与人兄言,则悌于行;与人臣言,则忠于君;与人子言,则孝于亲”。(《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二卷,《道藏》二〇二册,洞玄部戒律类)

宣扬“三教归一”的如:

《三教归一图说》:“三教殊途同归,妄者自生分别。彼谓释、道虚无,不可与吾儒并论。是固然也。自立人极,应世变言之,则不侔。至于修真养性与正心诚意之道,未易畦畛也。”(《黄帝阴符经讲义》四卷,南宋夏元鼎撰。《道藏》五十四册,洞真部玉诀类,藏下)

宣扬报父母恩,出家道士超度其亡亲的,如:

“三纲五常乃立人之大本,孝道之大,至于日月为之明,王道为之成,……是故净明之法,本忠君孝亲以存心;盟真之斋,以报祖荐亲而立教。以此见学仙之士,曷尝不笃意于亲……”“资事父以事君,则忠孝之义尽,取于治身而治国,则清净之化成。其在栖真者流,尤以报君为重。”(《玄门报孝追荐仪》,《道藏》二八五册,洞玄部威仪类)

道教还按照儒教的纲常名教的规矩应用到道教的师徒关系上,如:

“以传度法箓者为度师,度师之师为籍师,籍师之师为经师。”

“先序三师,然后行道。凡厥读经、讲诵、行道、烧香、入室、登坛,皆先礼师存念……此法不遵,真灵靡降。”(《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张万福撰。《道藏》一九八册,洞玄部谱录类,有二)。

南宗道士张伯端说“教虽分三,道乃归一”(《悟真篇》序),致力会同儒、佛、道。

金元间,道教三教合一说十分流行。王喆在山东建立三教金莲会、三教平等会,“劝人诵《般若心经》、《道德》、《清静经》及《孝经》”(《甘水仙源录》)。丘处机云:“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磻溪集》)赵缘督(友钦)有《仙佛同源》,主张三教一家、三教合一,是全真教的中心思想。后来假托吕洞宾的许多著作(多数应出在明代)也都是三教合一的基调。道士谭处端说:“为官清政同修道,忠孝仁慈胜出家。”(《水云集》)

4

唐宋以后,历元、明、清各朝,儒教配合中央集权的要求,也极力加强思想统治的集中。儒教本身直接提倡的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三纲说。儒教的许多学者,没有不受过佛教和道教的影响的。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本来是道教先天图的翻版。以后张载、二程以及南宋的朱熹、陆九渊也都是深受佛、道两教的影响的。由此上推,如白居易身为儒者,同时又是佛教和道教的忠实信徒(陈寅恪:“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之关系”,《岭南学报》,1949年)。宋代理学家们如朱熹对《黄帝阴符经集解》及《参同契》都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前人论述已多,这里从略。朱熹借用佛教常用“月印万川”的比喻来说明他的理一分殊的道理。朱熹说:“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朱子语类》卷十八)朱熹既继承了禅宗思想,也继承了华严宗思想,因为华严宗发挥“一即一切”这个神秘主义观点,朱熹也说“万个是一,一是万个”(《朱子语类》卷九十四)。朱熹好像在说佛教的某些观点近儒,实际上倒是朱熹的思想符合了佛教观点。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曾指出:“贞生死以尽人道,乃张子之绝学,发前圣之蕴,以辟佛、老而正人心者也。朱子以其言既聚而散,散而复聚,讥其为大轮回。而愚以为朱子之说反近于释氏灭尽之言,而与圣人之言异。”(《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再以明代学者王守仁为例,也能看出明代儒者所持鲜明的三教合一的立场。王守仁说:

仙家说到虚,圣人岂能虚上加得一毫实?佛氏说到无,圣人岂能无上加得一毫有?但仙家说虚,从养生上来,佛家说无,从出离生死苦海上来。却于本体上加却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虚无的本色了。(《传习录》下)

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请问。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传习录》下)

王守仁还把儒教的修养与道教的宗教修炼等同类比。他说: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传习录》上)

他还把佛教、道教说成与儒教差不多少,极为接近:

二氏之学,其妙与吾人只有毫厘之间。(《传习录》上)

大抵养德养身,只是一事。元静所云真我者,果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专志于是,则神住、气住、精住,而仙家所谓长生久视之说,亦在其中矣。神仙之学与圣人异,然其造端托始,亦惟欲引人入于道。《悟真篇》后序中所谓‘黄老悲其贪著’,乃以神仙之术渐次导之者。元静试取而观之,其微皆亦自可识。(《年谱》)

王守仁故意把道教的神秘主义内丹修炼方法说成儒教的道德修养过程。陆元静问王阳明关于道教的精气神的部位与作用,信中问:

元神、元气、元精必各有寄藏发生之处,又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云云。

王守仁回答说: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阳根阴,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说明,则凡若此类,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则来书所云三关、七返、九还之属,尚有无穷可疑者也。(《传习录》中《答陆元静书》)

三教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上的头等大事。三教合一,则是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的发展过程和最终归宿。“三教合一”的趋势形成后,三教的地位是平等的。北宋以后,佛、道两教屈从儒教。儒教吸收了佛、道两教的宗教修养方法及不计较世俗利害、不贪图物质要求的禁欲主义以加强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安贫乐道,口不言利,温驯和平,与人无争,成了儒教为人处世的基本教义。

5

唐宋以后的这种三教合一思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经济结构,适应了维护这种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秦汉时期确立以来,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百多年的分裂,到了唐宋时期,又重新巩固下来。但是,这种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是建立在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生产的产品首先要交纳赋税租债,剩下的农民自己消费掉了,产品主要不是供商业流通的,因而具有停滞、闭塞、分散的特性。历代封建帝王的政策多重农抑商,以农为本,叫做“重本抑末”,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这种自然经济。

这种自然经济有两重性,一方面,小生产者落后、软弱,希望在他们上面有一个集中强大的权威来保护他们,使他们免于土地兼并,这就给专制主义提供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庄园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又是分散的,彼此独立的,这又为地方分裂割据势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一种离心倾向。

因此,政治上的高度集中和经济上的高度分散这一矛盾,长期不得解决,分散的个体农民好像一盘散沙,缺少联系,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统率他们,保护他们,把他们统摄在一起。克服他们的离心倾向,保持国家的集中统一,就必须强化上层建筑的力量来进行控制。这种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政权的力量,二是用精神的力量。

中国历代统治者,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中央集权,他们以极大的努力,进行了艰巨的工作。政治上,秦、汉、隋、唐集权于中央政府,宋朝则进一步削弱地方政府的权力,把一切财力、兵力集中于中央。明、清废宰相,置内阁。内阁只供皇帝咨询,没有行政权力。于是中央集权又进一步发展为皇帝个人的专制独裁。

至于从精神力量来加强中央政府和皇帝的权力,主要依赖三教合一的宗教和哲学思想。

三教合一,表面上仍维持着三教的门户,儒、佛、道各成体系,三教都力图吸收另外两教,把它们当作自己体系的一部分,实际上,三教的力量不是平衡的。儒教是主流,佛、道两教处在依附的地位,起配合作用。

儒教的思想核心是三纲五常。这种思想强调君权、父权、夫权。君权是直接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的,父权和夫权有利于树立自然经济中男性家长的权威地位。因而这种思想特别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它必须接受封建宗法传统思想,即纲常名教思想,才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除了它的宗教修养以外,它也是以维护纲常名教为基本内容的,不得不与儒教合流。另一方面,佛、道二教有一套追求彼岸世界的系统的宗教理论和修养方法,为儒教所不及。儒教也必须从佛、道二教那里吸取营养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由于儒、释、道三教都是封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精神控制的有效工具,所以都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视。这又反过来促进了三教合一思潮的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潮。

任何社会都有其形成、壮大、衰亡的过程。中国的封建社会,虽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它仍然在缓慢地发展、前进。封建的自然经济中也孕育着突破封建束缚的内在因素。工商业者、手工业者,如果得到充分的条件,也可能首先在某些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越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这种要求突破旧传统的自发力量也越强烈。在思想上,则反映为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君权的怀疑。如南宋末年的邓牧(1274-1306)主张无君,稍后的黄宗羲(1610-1695)也提出过君主为天下之大患的思想。由于传统的三教合一思想太强大了,它加强了封建宗法制度。被强化了的封建宗法制度又扼杀了自然经济已经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从而造成中国封建制度的长期稳定以至停滞状态,因而像邓牧、黄宗羲等人的民主思想都没有发生大的影响。

录自《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1期

来源: 学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