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战国楚国篇(战国风云篇)
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时代,是一个巨大的蜿蜒它上承春秋,下启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西周以来诸侯林立格局大体消失,代之以七雄并立的格局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逐鹿中原这个激荡着血与火的变世,大智大勇与昏聩愚昧交织,宏规远略与鼠目寸光并存,发生了深刻壮阔的变法浪潮……所有这一切,都汇成了浩浩荡荡的历史大潮,直接推动秦帝国实现了统一中国文明的历史跨越,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风云战国楚国篇?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风云战国楚国篇
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时代,是一个巨大的蜿蜒。它上承春秋,下启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西周以来诸侯林立格局大体消失,代之以七雄并立的格局。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逐鹿中原。这个激荡着血与火的变世,大智大勇与昏聩愚昧交织,宏规远略与鼠目寸光并存,发生了深刻壮阔的变法浪潮……所有这一切,都汇成了浩浩荡荡的历史大潮,直接推动秦帝国实现了统一中国文明的历史跨越。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尽分智氏之地,晋国公室形如傀儡,属地只有绛和曲沃。
一、战国七雄
1、魏国
战国七雄第一台有声有色的大戏是从魏国开始的。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元年,雄才大略的魏文侯礼贤下士,重用人才。在魏文侯的统治下,魏国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奠定了第一强国的基础,在将近100年的时间里横行天下,隐约有吞并天下的气势。魏文侯是如何发展国力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支持李悝变法。
公元前422年,34岁的李悝被任命为魏国相国,全面主持魏国变法图强运动。尽地力之教;平籴法;国有淫民,故赏必行、罚必当。在魏文侯的鼎力支持下,李悝出台了一部法典,后世称为《法经》。商鞅的《秦律》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改进版本。
◎用吴起改革军制
吴起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天才,他写了一本书,为《吴子兵法》。他训练的魏武卒装备精良,所向披靡,也成为新贵族。这种特种部队相当于杀人机器。
◎西门豹兴水利
魏文侯还任命西门豹等人兴修水利,加强农业治理。西门豹废除各种陋习,带着老百姓建造了无数大型水利工程,使邺城成了著名的天下粮仓。
魏文侯在位50年,当时魏国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卒,子击立,为武侯。武侯26年卒,子罃立,为魏惠王。魏国盛极而衰,开始走下坡路。魏惠王九年,将都城从原来的安邑迁到大梁,成为众矢之的。魏惠王信任大将庞涓,庞涓伪造家书,告发同学孙膑私通齐国,孙膑被砍了双腿,脸上刺字,扔进猪圈,孙膑逃亡齐国,导致了桂陵和马陵之败,魏国从此衰落。公孙痤临死时告诉魏惠王,公孙鞅是奇才,要么重用,要么杀掉,魏惠王不以为然。完美的与卫鞅错过,导致了秦国的崛起。公元前319年,在位51年的魏惠王卒,从此,魏国的霸业成为过眼云烟。
2、齐国
公元前386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诸侯,田陈篡齐成功。姜氏康公食一城,居海上。七年后,康公卒,姜齐彻底灭亡。齐太公立二年卒,子桓公午立,桓公六年卒,子威王因齐立。齐威王在位三十六年,招揽人才,建稷下学宫。任邹忌为相,败魏于浊泽,齐国大治,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同时,重用田忌和孙膑,继桂陵之战后,又取得了马陵之战的胜利。重创魏国,杀庞涓,掳魏太子申,魏国因此一落千丈,彻底失去了霸主地位。齐国一举成为东方强国。至齐湣王灭宋后,西侵三晋,南侵楚国,国势达到巅峰,引起各国不满,孤立于天下。后骄纵失国,几近国灭。此后两代齐君,苟安一隅,恭谨事秦,军备松弛。
3、秦国
秦国自秦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后,逐渐衰落,一直处于混乱的内斗之中。公元前384年,庶长迎献公于河西而立之。献公元年止从死,二四年卒,子孝公立。为使秦国发展,秦孝公下求贤令,公开向天下承诺,谁能使秦国强大,便与谁尊官分土,共享秦国。于是,公孙鞅来到了秦国。秦孝公在商鞅陈述了变法强国之道后,摆脱俗见,立即重用商鞅。公元前356年,商鞅任左庶长,开始变法。从此,秦孝公自愿居于二线,给了商鞅绝对信任,从不掣肘。变法十八年,秦国内外没有大动荡,秦国高速驶入了超车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中,这样评价:“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商鞅变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重视农业;什伍制;打击工商业,利出一孔
◎第二阶段
迁都咸阳;征赋;实行郡县制
商鞅变法打造了一个强盛的秦国,经过数年的变革与积累,秦国国富兵强的局面已形成。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变法十年后,商鞅帅秦国精锐,一举夺得河西之地,爵封商君。商君相秦,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公元前338年,秦惠王立,车裂商君已循,遂灭商君之家,悲夫!商鞅灭,法不灭,后继秦君高举东进旗帜,席卷天下,六国无不避其锋芒。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消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4、赵国
公元前307年,赵国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进行了“胡服骑射”变法,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以此为基本点全面学习胡人的变法策略取得了巨大成效,赵国军力大长,并据此向东北攻灭中山,西北打败林胡、楼烦,在北疆设置了云中、雁门和代三郡,更于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然而在长平之战中却遭到重创。此后幸得魏国援助,赵国在接下来的邯郸保卫战中取得了胜果。此后,赵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虽有小胜,却已无法挽回败局。
5、韩国
公元前375年,韩立国之后,灭郑,遂迁都郑城,定名为新郑。三晋之中韩国最弱,面对积弱积贫甚至沦为二三流诸侯国的局面,公元前351年,与商鞅变法几乎同时,在位的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在朝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使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样评论:“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国地域狭小,铁矿丰富,强弓劲弩皆出其地,世称劲韩。然而,随着韩国战败于魏,申不害的术治变法反而使韩国沦为术治之邦,包括出让上党郡,郑国疲秦等。纵然有韩非子这样的法家大才,但却始终不能再次强大,最终成为第一个被秦国所灭的国家。韩国贵族后裔张良一再谋划袭杀秦王政,在西汉封侯后得以善终。
6、燕国
公元前316年,燕王哙在苏代、鹿毛寿的鼓动下,大集群臣,废太子姬平,而禅位于国相子之,自己反北面称臣,出居别宫。由此引发燕国内乱,造成人心涣散和国力严重削弱,齐国趁机伐燕,使燕国几乎就此灭亡。赵武灵王送流落韩国的公子职回燕,是为燕昭王。燕昭王艰难复国之后,励精图治,“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决心复兴燕国,于是采纳郭隗的建议,并以筑黄金台的方式招贤纳士,使各国士人“争趋燕”,其间最为重要的人才是名将乐毅。
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秦、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杀死齐湣王,齐地只剩莒城和即墨二城。若非当时燕惠王即位,对乐毅存有隔阂而以骑劫代替乐毅,齐国几乎灭亡。距离短暂强盛的燕昭王时期到燕王喜即位,是燕国从高峰滑落低谷的衰变之期。
7、楚国
谈到楚国的变法,就要提到卫人吴起。魏文侯时期,吴起立下了赫赫战功。魏武侯任命了商文为新宰相,吴起开始受冷落。在公叔任宰相时,两头挑事,用流言阴谋杀伤吴起。魏武侯九年,吴起愤然离开,到了楚国。公元前386年左右,楚悼王重用吴起。吴起成了总摄国政的令尹,开始了变法大业。相较于魏国的李悝变法,内容深广了很多。主要有四个方面:缩小贵族封地;消减官吏俸禄;改变军制;整顿吏治。这次变法时间很短,随着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的病故,被变法的强烈光芒刺痛了的楚国旧贵族,酿成一股巨大的复辟势力,布衣政治家吴起悲壮死亡。吴起绽放的绚烂血花,让楚国从寻常大诸侯一举跃升为战国之雄。当时,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变法的中途夭折,给楚国留下了无穷的后患。
二、著名战役
1、马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领大军进攻赵国,包围赵都邯郸,意图一战灭赵。赵国求救于齐,齐威王遂遣大将田忌、军师孙膑救赵。田忌本欲直接救赵,孙膑却以“批亢捣虚”的道理劝阻田忌,建议他领军进攻守备空虚的魏国重镇大梁,并在魏军回援途中设下埋伏,以此逼迫庞涓放弃攻赵、回援大梁,如此既可为赵国结围,又可使魏国疲惫。田忌依计而行,庞涓果然中计,回救大梁的途中,在桂陵一带遭遇齐军埋伏。魏军由于长期作战,兵力多有消耗;又经过长期奔袭,早已疲惫不堪,结果遭受到了数十年来第一次惨重失败,这一战也由此留下了围魏救赵的著名成语。尽管遭遇桂陵之战的惨败,但魏国仍然实力犹存。
十三年后,公元前341年,庞涓再度领兵进攻韩国。韩国求救于齐,齐威王再度派田忌孙膑援救,而孙膑也故伎重施,再度趁魏军围攻韩都新郑之际作势进攻大梁,一方面在山路崎岖的马陵道设下埋伏,另一方面则针对庞涓恼羞成怒、轻视齐军的心理,以减灶之法伪装齐军怯弱的假象:第一日挖十万军灶,第二日减为五万,第三日又减为三万。一心想复仇雪耻的庞涓果然中计,在暮色时分抵达马陵道,被齐军包围,大败。从此,战国初霸魏国沦为破鼓万人捶的局面。
2、五国伐齐
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统帅齐、韩、魏三国联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到秦国的边防要隘函谷关。秦昭襄王被迫"割河东而讲和"。齐国联合韩、魏兵临函谷三年,对阻止秦的东向兼并势头、提高齐国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意义。然而,齐湣王偏听谗言,屡次收回田文相印,逼走田文。前286年,湣王灭宋国,国势到达巅峰,意欲吞并二周,成为天子。在五国伐齐前,齐国和秦国平起平坐,并称东西二帝。苏秦赴齐国反间,奔走游说列国,使齐湣王陷入“西劳于宋,南疲于楚”的巨大陷阱中。
燕国恢复国力之后,前284年,乐毅遂领五国联军伐齐,并在济西之战中大破齐军。后更连下七十余城,只余即墨、莒城尚存。齐湣王被楚将淖齿抽皮剥筋,倒悬而死。在五国联军的讨伐声中,由齐湣王亲自导演的这场国破身亡的历史悲剧,终于落下帷幕。此后,乐毅停止了对两城的强攻硬战,采取种种手段意图收买人心,以期兵不血刃拿下两城。
即墨齐人公推商旅出身的田单为守将抵御燕军,燕齐双方由此展开了漫长的较量,燕齐之战进入第二阶段。六年相持之后,燕昭王去世,田单施展反间计,使一向与乐毅不和的燕惠王产生猜忌,夺去了乐毅军权,改派骑劫为将;又宣称即墨有鬼神之力相助,再派人向燕军散布谣言,使骑劫割俘虏之鼻、在城外挖掘齐人祖坟,从而激怒守城齐人;并遣人以诈降之法麻痹燕军。此后还将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资财,使守城将士饱食痛饮,集中全城耕牛千余头,束兵刃于角,灌脂束苇于尾,点燃之后趁夜纵牛出城,并精心遴选五千死士紧随其后。燕军全无戒备,遇袭大乱,即墨守军趁势杀出,一举击破围城燕军,继而收复齐国全部失地。此役之后,燕、齐同时衰落,曾经最有实力与秦国抗衡的齐国也退出了争霸行列,天下格局由此开始转为秦赵对峙,五国伐齐是战国历史的转折点之一。
3.鄢郢之战
公元前279年,秦国名将白起重创韩魏两国、在中原地区确定了战略优势后,将兵锋指向了盘踞整个南中国的楚国,直捣腹心。他率军由水路自汉水东下,先攻取汉水中段的要地邓城,此后推进至郢都门户鄢城之下。楚国急调各地大军来援,白起深知秦军孤军深入,不宜持久,乃凭借地利优势,在鄢城以西四百里处筑堰拦水,并修长渠直达鄢城。此后开渠灌城,鄢城东北角溃破,城中军民被溺死甚众,损失极为惨重,秦军由此占领鄢城。此后白起长驱直入,步步进逼郢都,到达彝陵后还纵火焚烧了当地的楚王陵寝,以激发楚军与秦军决战。然而楚顷襄王无心抵抗、仓皇东逃,迁都于陈,白起遂追击至竟陵乃止。
鄢郢之战是白起继伊阙之战后的又一场经典胜战。此役白起孤军深入,瞅准缝隙,抓住楚军聚集的时间差,以迅猛的进兵、灵活的手段直捣外强中干的楚国腹心,果然一举奏效,显示出精准的战略眼光与非凡的胆略。此役过后,楚国再无力单独与秦抗衡,继魏国之后正式退出了争霸行列,进一步走向衰落;楚国诗人屈原也悲愤投江,并留下绝笔《怀沙》。秦国则在郢地设置了南郡,进一步夯实了对六国的战略优势,白起也因此役胜利而受封武安君。
4.长平之战
我国历史上发生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也是秦赵两强的终极对决,此役使秦国彻底摧毁了天下唯一能与自己抗衡的超级强国赵国,也使六国再也无力单独抵抗秦国,为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深厚基础。
长平之战源于上党之变,其时秦国根据丞相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方略,意图夺取韩国战略要地——上党高地。前262年,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将全郡转而献与赵国,赵孝成王在平原君赵胜的支持下决意接受上党,并派遣廉颇领兵驻防。秦国则以大将王龁领军来袭,却因廉颇坚守不出而暂时受挫。双方不断增兵于上党,数次交手互有胜负,是故不约而同展开了漫长的对峙。
为打破僵局,秦国随即开始了紧锣密鼓的信息战,有意散布“白起病危”和“秦军不畏廉颇、独畏赵括”等流言。在流言的推动作用下,赵国终于任命赵奢之子赵括取代廉颇统领长平赵军。赵括到任之后改变了廉颇一味固守的战法,积极开始准备进攻。得到此消息的白起也秘密入军,经过周密详尽的部署之后,秦赵两军终于开始了正面交锋。其时秦军佯装败退,将四十万赵军诱入长平开阔谷地,并派遣两支奇兵迅速插入赵军身后,构筑壁垒,借助上党山谷地形广阔却出口很少的地理特点,全数卡断各处谷口以切断赵军粮道。赵括虽有察觉并迅速反扑,但秦军壁垒已成,赵军由此陷入重围,数次突围均告失败。赵军因饥饿而丧失战力,统帅赵括也在最后一次突围中死于阵前,幸存赵军不得已尽数降秦,为绝后患,人屠白起下令将所有降卒尽数坑杀。
对峙三年的长平之战创造了战国乃至古代战争史上等而围之的军事奇迹,同时也酿造了战国时代最大的惨剧。长平莽原上的累累白骨,穿越千年,仍回荡着久久不息的哀嚎......
三、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之战,由名将王翦、王贲父子统领秦军,先后灭亡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秦帝国由此建立。
1.灭韩:灭六国之战始于公元前230年,首要目标是近在咫尺且孱弱不堪的韩国。秦国先通过邦交途径向韩国施压,逼迫其割让南阳郡,并于接收南阳郡的次年,由内史郡守腾领兵攻克新郑,首战告捷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韩王安被软禁在陈县,后被处死。
2.灭赵:228年,秦军破赵军,攻占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国灭亡。赵王迁被流放于房陵深山,住在一个石室里,饥寒交迫,听到四周流水潺潺,对自己听信谗言,错杀李牧,导致国破家亡,被流放到深山老林之中,悔恨交加。乃做《山水》:
房山为宫兮,沮水为浆;
......
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
余听不聪兮!敢怨秦王?
赵国公子嘉逃到代,收拾好残部自立为代王,继续抗秦,六年后覆灭。
3.灭魏: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率兵出关中,攻占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引黄河水灌入城内。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秦在魏国地区设立砀郡。
4.灭楚:前223年,灭楚前夕,王翦因伐楚兵力与秦王政产生分歧。秦王政采纳李信二十万大军灭楚的谋划,任命其为伐楚统帅,然大败。秦王政痛定思痛,赶赴频阳当面向王翦认错。王翦领六十万大军开赴淮北之后,不急于与楚军交手。长期对峙之后,秦军战力、士气、彼此协同默契均达到巅峰,楚军则士气低落军心涣散。王翦立即抓住战机,使大军尽数杀出,大败楚军,杀死楚将项燕,又攻占郢都、俘获楚王,就此灭亡楚国。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5.灭燕: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俘代王嘉。同年秦将王贲进军辽东,歼灭燕军,燕王喜虽杀太子丹求和,仍被俘虏,燕国灭亡。
6.灭齐:前221年,秦王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在奸臣后胜的劝说下,不战而降,齐国灭亡。齐王建处于松柏之间,活活饿死。歌云:松邪柏邪?住建共者客邪?
六国遂告灭亡,天下由此统一。秦灭六国之战前后长达十年,王翦、王贲父子凭借秦国的雄厚实力、秦王政君臣的全力支持,弃绝侥幸,坚持慎战原则,力求以最小牺牲获得最大胜果。
此后,又南定百越、北击匈奴,修建不朽工程:秦直道、长城。当秦国大军以龙卷之势,扫尽六国的时候,一个崭新的时代也就开始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纷争局面也宣告结束。后来李白写诗赞颂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战国二百多年,是充满矛盾的时代。中华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动乱年代,变成了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因为自由,所以是百家;因为活跃,所以要争鸣。战国的滚滚硝烟已经湮没,那遥远天宇曾经鼓荡起的壮阔历史风暴,犹自传递给我们令人心神激荡的风云变化。在那个求变图存、礼崩乐坏的时代,布衣之士自觉地卷入历史大潮,担负起天下兴亡的重担,义无反顾地推进着社会变革,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壮丽的政治风景线。这种精神世世代代激励着我们,引领着我们,感动着我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