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和一般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究竟特)
人民网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由人民网强国论坛,人民日报麻辣财经工作室,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联合打造的新媒体访谈栏目——《人民e财经》。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是:经济特区,“特”在哪儿?
今天演播室很荣幸地请到了两位嘉宾,这位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先生,欢迎您。
张连起:大家好。
主持人:这位是中国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黄宝新先生,欢迎您。
黄宝新:大家好。
主持人:深圳是我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成立,我们有两个对比照片,40年来发展变化是非常大的。这一张是低矮破旧的连片的棚户区,但是经过40年的发展,我们看这张,高楼林立,公园里绿植成荫,湖光潋滟,是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成为经济特区之后,深圳GDP增长了一万倍。想问张老师,我们深圳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哪里?
张连起:我想深圳特区的建立,我们要稍微回顾往前提一些。为摆脱贫穷的社会主义所做的一些居功至伟的贡献。那个时候感受到经济落后,而经济落后主要是思想体系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和障碍。当时,广东省委坦诚,人民生活欠账太多,在邓小平同志的大力推动下,杀出一条血路建特区。经过40年的发展,由名不见经传的一个边城小镇,达到两千多万人口的特区,国际化大都市,GDP总量居全国第三,2019年达到了2.69万亿,近年已经超过了香港,人均国民收入排名第一,人均现在约20万。说明什么?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上,能够生长出特大型的都市,而且,社会主义不仅摆脱贫穷,还能够富起来、强起来。诚如邓小平同志的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同时还给我们一个启示或者动力,就是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不动摇。4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坚持改革开放。深圳特区开启春天的故事,40多年来有各种争论、各种风雨、各种困难,但是,有一条,我觉得就是顶住压力,一直坚持改革开放,而且,把三个有利于,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做改革的重要方向,看准就坚持。而且,捍卫改革开放路线,这是经过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努力,以拓荒牛精神,把深圳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现在中央提出来的是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应该是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今年前所未有的疫情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情况下,深圳率先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方面有更多的经验。所以我说,深圳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方向树立了时代的标杆。
我多年以来多次到深圳调研,也跟深圳企业座谈。比如审批制度的改革、公共服务的创新、营造非常好的投资环境。同时,高科技产业基地、服务业的比重也不断地攀升,基本上我认为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可以说,深圳这个平台、这个热土,吸引八方英才,唱出了时代大戏。一句话,深圳的高地,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土壤上生长出来,一方面是改革开放的思想,坚持不动摇,先行先试;另外一方面,营造很好的营商环境,解决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觉得这是核心问题。
主持人:您刚才讲的拓荒牛的精神,还有营商环境,作为平安来说,肯定在这方面感受更深。当时1988年也是发源于深圳,当时也是当地的金融业的一头拓荒牛。我想请黄书记从企业的角度讲一讲,深圳的经济特区给了我们中国平安成长哪些特殊的养料?您觉得这么多年来,它是靠哪些优势来吸引企业?
黄宝新:改革开放让深圳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我们平安1988年成立,当时也就是13个人的小的保险公司,就是财险公司。到今天为止,我们平安已经拥有150万人的大型金融科技集团。平安的成长,确实是离不开深圳这么一个特殊的土壤。
首先是文化上熏陶。我们过去说,深圳有个文化的营养,叫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文化对我们平安影响还是很大的。我们32年来,一直秉持着一句话,就是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谋发展。这是我们长期32年来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的口号。这个口号实际上也是我们深圳精神的一个传承。也是我们公司几十年持续强劲发展的一个动力。
再就是在区位和政策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对我们平安影响很大。第一,深圳比邻香港,这是个非常大的区位优势。我们在投资、管理、人才等等方面,都是有这么一个区域优势,对我们的支撑。
第二,深圳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开放、高效、灵活的体制,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动力。
第三,深圳这个地方,政府确实是服务型政府。我们特别有体会的,就是因为我们全国各地都有企业,我们在深圳要见个书记、市长还是比较容易的。
第四,经济基础,也就是说,深圳这些年的高速发展,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对我们企业来讲,就有一个更好的舞台,让我们去施展。
最后一个,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和对人才的包容、重视。我觉得这个在其他城市或者其他省区也不容易完全做到。特别是像我们平安这些公司,这些年,在这个环境下受益非常大。特别是深圳市重视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重视企业家这个群体,像深圳非常有名的,大家都知道的,我们董事长马明哲,马化腾,包括任正非,都是世界级的企业家,所以我归纳出来就是这么几个方面,我认为它的特点,它的动力,都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主持人:您刚才讲到打造服务型政府,包括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我前一段刚好去深圳采访,有一件事体验比较深。我们去参观了财政局的智慧财政的信息系统,张老师在财税领域肯定更熟悉。大屏幕里面各个预算单位的资金支出情况,包括今年大家关心的直达资金的使用情况,一览无余。一方面能为很多部门预算编制提供参考,另外,各个政府管理部门的绩效如何,在这里面也能看得到。我感觉,深圳政府,用一个比较宽松的很好的营商环境扶持了我们平安这种很厉害的企业,我们企业现在反过来用己所长,也能帮助政府进一步地提高一些治理能力。越是深圳这种有开放思维,包括有改革锐气的一些地方,越能实现这种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良性的互动。
现在包括深圳在内,我们一共有七个经济特区,张老师您从全国的经济发展的角度讲一讲,这些经济特区总体上有哪些特点?他们对全国经济的引领,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连起:为什么深圳特区独有的体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借鉴。我觉得刚才黄总提的有几个点,那是非常闪光的。第一,深圳的市场经济意识,培育企业家精神和民营经济的土壤,另外,人尽其才的环境。竞争中性,平等对待,营商环境,我们有几个术语,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企业需要什么,企业家需要什么,政府应该提供什么。政府该退场的时候退场,需要的时候要雪中送炭,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深圳拥有了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刚才黄总提到的,包括中国平安、招商、万科、腾讯、BRD、大疆等等,我觉得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一个是在这个产业升级向产业链、供应链中高端跃升的过程中,它打造的是全球性的创意之都,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政府的引领、引导非常重要。我注意到,深圳也是风风雨雨的,也不是一路顺风的,几次发展过程中出现重大的挑战,但是,政府都及时地提供了,包括设立产业基金,完善产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策源地,引入国际资本、国际投资,强化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内生动力等等。法治化的环境、市场化的环境、营商环境,我们现在先行示范区提出来五个战略定位,一个是高质量发展基地,一个是法治城市示范,一个是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的发展先锋。我相信,政府提供的这些战略定位,就是给企业提供最好的土壤。
比如,大家说深圳是移民城市,我们在全国有的特区也是移民城市,但是为什么深圳最为典型,它有竞争力。在深圳这个地方能干成事,包括创业,双创的土壤。企业家同台竞技的氛围,这都非常重要。
我想在目前以国内循环为主体,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发展新格局上,深圳已经做出了先行先试的经验。企业,特别是优质企业,在同台竞技,这是一个很大的对标。再一块,咱们老说南山区,就出现了世界级的企业。即使我们现在出现了一些严峻挑战,但是深圳的企业家精神,深圳的产业链配套体系的完整,高效率的人才体系,还有内需市场等等都值得我们反复研究和借鉴。
主持人:我们现在来说一下金融业。深圳在成为经济特区之前,当地的金融业还是比较落后的。但是,经过40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一个金融中心,金融业也成为深圳当地的一个支柱产业。我想请黄书记谈一下,经济特区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养料?
黄宝新:深圳金融业和整个经济一样,开始是一穷二白,我们国内应该好多个(金融机构在)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都是在深圳。比如说我们引进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我们第一个股份制银行,就是深圳发展银行,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平安银行。还有平安保险,刚才讲到,1988年成立。我们也是保险业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再到后来,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这应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节点。深圳金融业进入整个快车道和整个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就拿平安来说,刚才讲了,是一个纯粹的财险公司,后来我们有寿险、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等全牌照,所有金融。这些金融机构为整个特区,乃至于全国的整个金融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示范作用、引领作用。32年来,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国际化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形成了我们自己有个特色,叫五会一体,五会就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党委会、职委会,五会一体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个公司治理结构在国际上,我们的经验都在很多地方被推广。正因为深圳改革的远见和包容,所以,造就了像平安这样一批深圳标志性改革的产物,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整个深圳的金融业,有了一个快速发展。刚才提到GDP当中,金融业占到16%,其中税收超过24%,也就是说,大概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一的税收来源于金融业。
主持人:深圳金融业的发展,国家给了它很多的特殊政策,一路走过来。它最早的时候还是做贸易金融的,后来到1985年的时候,国家给它在贷款利率,包括存款准备金率,都带有自主的调节的权利,我觉得这个都是让很多企业包括平安这样竞相发展,有一个特殊的平台、舞台。这是讲的金融业。刚才张老师也提到,深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在国内有很多数一数二的,在国际上也响当当深圳从当年的以“三来一补”企业为主,到现在高新技术企业扎堆,还有哪些当地提供的这些有利条件?
张连起:深圳一直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不断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这一点得益于几个,刚才黄总提的金融土壤。比如深圳交易所,它的银行、保险、投行,包括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一系列的支撑,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已经形成了非常扎实、厚实的环境,这是一个。另外,始终瞄准新一轮的世界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在5G 互联网方面紧紧瞄准一些前沿技术、共性技术,还有一些颠覆性技术。像大疆,包括腾讯等等,都是在率先走在了现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中高端,这一点实际上就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另外,我还看到,深圳的投资环境,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普遍实行。尽管我想其他特区也在做这个,但是深圳不光是口号,它是率先达市场主体,直达企业家,直达老百姓心中。我每次去都感觉到全新的,它的产业、它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四新”蓬勃成长。应该说,深圳用好了后发优势,又用了比较优势,最后形成了竞争优势。
主持人:黄书记,同为深圳经济特区的企业,您对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有什么评价?您觉得这些企业有什么特点?
黄宝新:像刚才张老师讲的,深圳确实有一批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像腾讯、华为、大疆、华大基因等等,这些公司,我感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要么他们不干,要干就干全世界、全球领先的。而且有一个特点,不管是在科技的底层技术方面,他们有积累。同时在人才储备、场景运用方面,他们也是走在前面。他把最底层和中间应用都结合起来。就拿我们平安来说,大家说平安是一个金融综合界,实际上我们这些年在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尽了我们最大的努力。我们在近10年整个科技投入当中,把我们营业收入的1%,也就是说我们每年100多亿,现在营业收入一万多亿,每年大概有100-200亿的投入在科技上,这个投入还不包括人才的储备。我们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等方面,我们现在都有很强的实力。
此外,我们在科技应用,比如我们有好几个公司,智慧企业、金融、科技,还有智慧城市、医疗科技等等领域,我们都有布局。前不久,我们在国际上有几个比较重大的比赛,我们都得了第一。我们在人才方面有35000名专业研发人员,有超过1000名顶尖的国际上的科学家。我们的专利,前不久我们还给国家知识产权局报告了我们的专利情况,我们在金融科技方面申请数全球第一,在智慧医疗方面申请在全球排名第二。在具体场景方面,我们就更多了,比如我们把很多的科技应用,应用在我们的金融领域。比如寿险的营销员过去打电话,现在我们都是用人工智能代替,原来几万个打电话,现在超过98%都是运用人工智能,都是机器在和你交流。像大家都有车险,我们的理赔,大概叫510,就是在城区的5分钟,在城外的10分钟顶多。实现了我们叫智慧理赔,这里面的技术都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技术。我们这些年深耕整个金融科技,实际上我们除了赋能于我们自己的企业,我们更多想把我们这些技术赋能到别的金融企业,赋能到整个社会,对整个社会、对大众服务。
主持人:平安现在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企业。
黄宝新:我们叫金融 科技。
张连起:我补充一下,刚才黄总讲得非常好。自身通过科技的赋能,然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核心价值。另外,辐射到相关产业链,我去华为调研过几次,我的感觉是,就看一个指标,RND,就是研发费用,就是投入,都是两位数,15%、16%,这样的投入,如果营商环境是明天的生产力,研发投入就是发展的底气,它是一个全产业链的、全生态链的,现在由于卡脖子,现在深圳提出从底层技术到全产业链,我认为实际上现在从华为这样一批深圳企业的身上,我们看出了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变革和机会窗口情况下,尽管外部压力严峻挑战,我们用好金融赋能企业,支持科技型企业,用好产业链、供应链向中高端迈进的时间窗口。
主持人:可以这样总结,技术,包括基础研发,其实是深圳的底气,但是强大的金融支持,给了我们发展开疆拓土营养,你有资金,可以布局。政府的营商环境是给企业最好的保障,你需要什么就给你提供什么。现在我们深圳的整个产业是迈向中高端,对全国的经济、全国的产业布局有哪些引领和促进作用?
张连起:深圳也是经过了包括产业的每一次升级,政府的引导也非常的重要。当然,我们原来的产业政策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领域,深圳率先把产业政策的引导性方向,从特定的产业行业引向创新,以创新为引领,它的一些减税降费政策,人才优惠的政策,包括其他的要素,土地、技术、资本、数据这些资源倾斜投入,实际上有一个很大的带动和引领。原来主要是加工,后来发展为形成一个制造业的产业链。现在已经进入到,我们很多地方看到的一些模式,包括国际上认为的一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都在这个地方有影子,有些地方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我们想,在深圳这个地方看到的都是,实际上背后是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制度上的创新,它是一个集成,不是某一项政策。另外,营商环境的孕育,企业家精神,人才竞争。大量的企业家有国际视野、国际背景,这一点使我们站在更高的地方,也就是标定一个新时代的新方位。
在深圳有几个特点:第一,企业都在谋创新,都在谋我怎样投入、我怎样研发、我怎样有新业态、我怎样在传统产业上转型升级,加入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服务化)。不光有制造,还要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和我们现在的消费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打通投资、消费、流通、分配循环,和资本市场、金融市场无缝对接,他在想这个。
另外,政府想什么呢?就在想我怎么做好,从这几年一直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都是在深圳最困难的时候,率先出台基金、扶持政策、财政政策,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的政策等等,比如港澳的一些人才在大陆税费退还等等,一系列的政策,使得深圳不光内生动力足,还有一个就像40岁的青壮年,保持肌肉、保持肌体的血液流通,非常健康。
主持人:感觉企业有视野,政府有魄力,整个深圳的人的精神像您说的有动力。黄书记,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黄宝新:其实深圳的发展,像刚才张老师讲的,它的核心还是创新。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改革,每当我们某一个阶段,大家都感觉到有点困惑、无助的时候,在深圳都能找到我们下一步改革的一些示范,这个重要性确实不言而喻。很多地方跟着它走的,你有了这个,我来学习你。首先是创新,然后是示范。所以,这个作用,我觉得如果要总结深圳40年的经验,确实是一个核心的点。
主持人: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特区的定位和作用也要与时俱进,深圳去年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您觉得成立一年来有哪些新的作为和新的气象?
张连起:深圳特区的五个战略定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亮丽的成绩单。在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以及国内外严峻挑战情况下,同比上半年GDP实现了正增长。另外,落实减税降费。2020年上半年减费340亿,减税185亿。另外,创新能力的高低,最近大家可能看到各大媒体的新闻,5G在深圳形成了一个新高地,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7万家,高新技术产值超过2.6万元。这些数字,还有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全面提速,国有资产投资平均增速30%以上,第三代半导体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深圳组建。还有所谓前海模式,就是改革开放的动力,特区中的特区,深化拓展改革开放的前海模式,推出了102项制度创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有50项在全国推广,有69项在全省推广,包括构筑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产业链、全生态链的体系。还有一个是秒批企业,营商环境,商事主体、创新密度保持全国第一。我的很多朋友在那注册,也不用去深圳,不见面式、无接触式,一刷脸就成功了。
主持人: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张连起:对,这样表明什么?实际上就表明,这个地方是容易做商务的。另外,政府的服务是润物细无声的。企业和创业者有动力,当然,深圳我觉得最大的除了黄总提到原来的区位优势之外,现在最大的区位优势就是全国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在深圳得到恰当体现。互联网,如果不是一个大型经济体,小型经济体,你就很难循环起来,包括智能手机、网上一些服务,比如大健康的概念,网上办公,远程医疗等等,线上智慧会议等等,都是要依托全国超大规模市场,这一点深圳不仅是高地,而且用好了我们现在的比较优势。
主持人:平安是深圳企业,深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你们希望深圳在哪些方面还有进一步发展,来承担起这样的使命?
黄宝新:去年8月份到现在,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已经一年,我感觉全社会,包括深圳,还要在这个方面的认识首先要大大提高。中央为什么在去年这个时候出台这么一个《意见》,我觉得它的用意非常之多。刚才张老师有些已经提到。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到了目前这个阶段,它起到的作用还不仅仅是一般的一个经济特区起的作用。所以,我们觉得如果说深圳这样一个特区,真正意义上从敢闯敢试到先行示范。先行示范,这里面的“先行”,对这个意义要有充分认识。深圳不仅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先行一步,要继续敢为天下先,而且更要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全领域的当好先锋,做好示范。就像平安这样的企业来讲,在特区里面要继续秉承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初心和使命,发挥我们自身在金融、在科技、在互联网等等方面的优势,特别是我们要为深圳城市建设、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做我们的贡献。刚才讲了我们的科技优势方面,我们建科技平台,目前有一个深圳的“i深圳”,在政务、生活、交通、卫健等等方面,我们都在帮助深圳打造全国的智慧城市标杆,为深圳作出我们自己应有的贡献。
主持人:就像张老师说的,深圳是40岁,还是正值壮年,完全有精力、活力、潜力,以拓荒牛的精神,敢闯敢试,开辟未来,引领时代。感谢二位嘉宾的到来,和我们分享经济特区40年来的发展成就和经验,一起畅想美好的未来。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编:曲源 | 编辑:王先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