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辉煌成就亮丽北疆)

1947年—2016年期间工业总产值变化图,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辉煌成就亮丽北疆)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

1947年—2016年期间工业总产值变化图

1947年—2016年工业增加值变化图

1947年—2016年全区原煤产量图

1947年—2016年全区发电量变化图

1978年—2016年全区钢铁产量图

内蒙古工业增加值 全国平均工业增加值

2016年内蒙古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位情况表

内蒙古多伦工业园区。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正在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1947年—2016年,内蒙古工业企业由687家手工作坊发展到3.3万户现代化加工厂,其中年营业收入超500亿元企业2户、超百亿元企业35户、规模以上企业4344户;工业品种类大幅增长,18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前3位、10种居全国第1位;工业产值由0.54亿元增加到23481亿元;工业增加值由0.37亿元扩大到7758.2亿元,总量居全国位次由第26位跃升为第13位,工业占GDP比重由6.9%提高到41.6%。

第一阶段:奠定基础(1947年—1978年)

从“一五”时期开始,内蒙古在党中央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轻工、森工为主的具有地区和民族特色的工业体系,为内蒙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1978年—2002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内蒙古大力推动企业所有制改革,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工业发展实现大跨越。1978年工业整体扭亏为盈,1979-2002年工业总产值由52.96亿元增长到1620.47亿元,年均增长16%。到2002年,全区78%的国有企业完成转制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从无到有,20户企业实现上市,个体私营企业达到83.6万户,实现了由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为主到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大中小型企业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第三阶段:高速增长(2002年—2012年)

跨入新世纪,内蒙古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我国煤电油运需求旺盛的市场机遇,以大产业带动、大项目支撑、大基地布局,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迅速拉动了内蒙古经济起飞。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3.5%,2002—2009年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全区工业增加值突破7700亿元大关,跻身全国第15位。培育中国驰名商标30个、内蒙古著名商标332个,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品牌享誉国内外。

第四阶段:创新发展(2012年—2017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工业深入贯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结合”的重要要求,坚持创新发展战略,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不断做大总量、做大存量、做优增量,加快建设工业“五大基地”,做大做优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区工业正朝着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新型工业化方向稳步发展。

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做大做优。煤炭、电力及风电装机、铁合金、电石、甲醇、稀土、PVC、牛奶、羊绒等产能产量均居全国第一。2016年煤炭占工业比重由2012年最高的34%下降到22%。煤炭、电解铝、电石、甲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分别达34%、70%、60%、41%、58%,比2012年分别提高8个、5个、9个、10个、9个百分点。电力、化工产业中煤电、煤化一体化比重达到90%以上,铝产业中煤电铝一体化比重达到70%以上。煤炭、电力、化工、冶金等主要行业技术装备、节能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2016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产值2742.8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13.5%,比2012年提高4.7个百分点以上。

产业加快集中集聚发展。2016年工业开发区(园区)实现产值1.7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28.7%;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68%,比2012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入驻企业1.35万户、从业人员108.3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0.6万户、8万人。113个工业开发区(园区)中产值超百亿元的50个、超500亿元的8个,其中超千亿元的2个。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2016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分别比2012年下降26%、24.7%;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43.7%;煤制油、汽、烯烃、乙二醇等产能规模、单耗水平均居全国第一;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21%,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基本构建起中小企业政策、公共服务、融资、工作“四大”体系,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最大的民生工程。2016年,全区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74.7万户,其中中小企业32.7万户,分别比2012年增长69%、87%。中小企业提供了9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

工业化主导“五化协同”发展新格局。2016年,由工业带动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第三产业的52%以上,较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实现工业税收892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比重由2012年的40%提高到50%;工业就业总数达220万人,比2012年增长11个百分点;对全区城镇化的贡献率60%以上。主要行业信息化应用率达91.5%,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工业“五大基地”建设

(一)能源基地。我区是国家确定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已探明煤炭储量8419亿吨、石油储量6.2亿吨、天然气储量1.8万亿立方米,构建了以煤炭(占工业比重21.9%)、电力(占11.2%)、石油天然气(占10.3%)为主的能源工业。

煤炭产能11.4亿吨,产量8.5亿吨,居全国第1位,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单井平均规模205万吨,是全国(35万吨)5.6倍,机械化率95%。

发电装机容量11030万千瓦,居全国第1位,其中火电7601万千瓦,3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75.6%,60万千瓦以上占37.7%。发电量3948亿千瓦时,其中外送电量1357亿千瓦时,占发电量的34.4%,发电量和外送量均居全国第1位。天然气产量29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位。天然原油产量174万吨,居全国第12位。

电力输出通道:国家批准内蒙古锡盟——山东、蒙西——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通道,锡盟——泰州、上海庙——山东、扎鲁特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5条特高压通道外送电力约3700万千瓦,配套电源装机约5000万千瓦,可就地转化煤炭7000万吨。“十三五”期间我区积极开展前期工作的输电通道还有赤峰至冀北、呼伦贝尔、蒙西等电力外送通道。预计到2020年,全区电力外送能力达到6300万千瓦,稳居全国第一。

(二)新型化工基地。已形成5366万吨焦炭、1521万吨电石、445万吨PVC、857万吨甲醇、929万吨尿素、142万吨煤制油、166万吨煤制烯烃、17.3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的加工能力。其中,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甲醇、电石产能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煤制乙二醇、PVC居全国第2位,焦炭居全国第5位。

(三)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有色金属储量丰富,铜储量739万吨、铅1369万吨、锌2700万吨、煤系氧化铝蕴藏量约30亿吨。有色金属产能682.7万吨、产量334万吨,形成了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工业。

(四)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输出优势明显,从西到东形成了全国知名的“黄金奶源带”“葡萄酒黄金带”“马铃薯种薯黄金带”“肉羊产业带”“玉米黄金带”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已经形成年加工转化粮油1600万吨、牛奶1000万吨、肉类260万吨、羊绒2.2万吨、马铃薯360万吨的生产能力。其中羊肉、乳制品、羊绒制品、玉米发酵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形成了伊利、蒙牛2个产值超600亿元的大企业。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2742亿元。风电装机2556万千瓦、居全国第1位;光伏发电装机636万千瓦、居全国第2位,新能源占发电装机总量的28.9%;稀土、多(单)晶硅、石墨、生物制药、云计算均居全国前列,其中稀土化合物产能、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多晶硅产能、产量均居全国第4位,单晶硅产能、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云计算数据中心形成90万台服务器能力;高端装备制造已形成35万辆汽车、45万套汽车发动机、1万辆铁路货车、6500台套风机生产能力,高压钢管、大马力推土机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