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批文(蒋介石签字批准公布了民国)
汉字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其意义远超所谓四大发明
一些港澳台朋友习惯于用繁体字,乍见简体字有一些不适应。有一个顺口溜批评简体字称:“亲(親)戚不见,爱(愛)人无心,工厂(廠)无物,生产(產)不生”。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的问题。
不仅仅语言文字,在许多词汇、概念中也有差异,注音方法也有不同,再加上进入电子时代以后输入法不同、电子邮件的编码不同,等等,这些差异也不同程度地阻碍着内地与香港及澳门、台湾等地同胞的沟通和交流。
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障碍,香港特区政府才尽力推行普通话,并且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香港的出版物中,也已经有了一些简体字的版本。但至少在现阶段,要消除在语言文字上的这些阻隔还不现实。
首先,语言文字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人为地去改变已经相对稳定的语言文字,不但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很可能引起多方面不必要的麻烦。文字的问题看似小事,大起来就是天大的事情。其次,改变文字的成本太大。以国家的名义来改变一个字的使用,涉及到官方和个人的许多文件的改变,其成本的难以估量的。比如说把银行的“銀”字改变为简体字(或者把“银”字改为繁体字),要涉及每一张纸币、每一枚硬币重新印制的问题,需要支付的成本会有多少?
其实,现在,联合国以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使用汉语时都用大陆普通话、简体字、汉语拼音,学习“大陆汉语”已成为国际潮流。有台湾学者指出,“以流通的程度来说,简体字早就打败了繁体字。”大陆有10多亿人口,政治和经贸的往来国家遍布世界,这股潮流,已经很难阻挡。因而,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人们也在努力自觉地减少差异带来的不便。在台湾、香港,大陆原版的简体字书籍越卖越好,阅读简体字的人正在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按照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的说法,我国对香港、澳门特区一贯主张“一国两制,一国两字”政策,这一政策显然是务实的、可取的。
而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繁体字与简体字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让两者共存共演进,也不是坏事。中国地域辽阔,虽然用的是同一种语言文字,但存在文化差异的不仅仅在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内地许多地方的差异也很大。这样的文化差异虽然也有负面作用,但也带来了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也可以说,求同存异不仅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
在河南安阳
笔者想提出的是,一些人因为对简体字形成的历史不了解,以至于把中央政府推广简体字看作是共产党的错误政策,甚至说什么“简体字就是红卫兵”,这是一种贻笑大方的误解。实际上,推广简体字,不仅整体上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本身也顺应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潮流。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本来就是从繁到简。现在的简体字有80%的是从历代的草书中挑选而出,其中一个重要的来源是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有一部分是从宋朝徽宗的行草千字文中衍出。
而且,推广简体字是近代以来中国各方面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提出了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这是现行简体字产生的主要依据。
推广简体字之功非共产党独有,国民政府也有贡献。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了一部分简体字。
1935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钱玄同主编《简体字谱》的一部分,公布了共有324个简体字的“第一批简体字表”,这个文件是蒋介石签署的。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简体标准字,即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收字2236个,其中一部分即来自国民政府的简体字方案。(配图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