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窑瓷器底足特征(福建博物院馆藏)

福建博物院馆藏品 - 明德化窑何朝宗塑观音立像。这件明代何朝宗塑观音立像现藏于福建博物院,1995年,经全国馆藏一级文物鉴定确认陶瓷组专家鉴定确认为一级文物。

该立像高50、底径14.5厘米。观音赤足立于云座上,头正面饰三宝莲花,结高髻,上覆巾垂肩。面容端庄丰润,微含笑意,呈俯视状。身着广袖通肩大衣,袒胸垂挂璎珞,双手戴镯,交叉置于腹前,下着长裙,衣褶随风飘动,文静慈祥,娴静若思。通体施象牙白釉,釉面纯净莹亮,如脂似玉。胎体厚重,内空,座底露胎,胎洁白细腻。背部印有小篆“何朝宗”葫芦章及“宣德”方章。

何朝宗(1522~1600年),又名何来,明代瓷塑工艺大师,福建德化白釉瓷雕风格的创始人。他的瓷雕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结合瓷土特性,取众家之长,形成别具一格的“何派艺术”。他的作品以达摩、观音、罗汉等佛教人物为主,发挥传统雕塑“传神写意”的长处,微妙的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既简明概括,又生动形象,富有神韵,展示出其高超的制瓷技能。何朝宗的雕塑以造型美和胎釉材料的质地美完美结合而取胜,因此带名款的瓷塑像以德化窑居多。德化窑是福建古代重要外销瓷之一,明代以烧白瓷著称,胎釉浑然一体,光润如玉,故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中国白”等,是当时中国白瓷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无论是烧制技术,还是瓷器质量和工艺水平都达到一定的高度。

该立像工艺精湛,比例准确,作者继承了唐代表现佛像艺术的绘画风格,使观音形象很有唐代韵味,既端庄肃穆,又平易近人,富有人情味,成为人们赋予想像和期待美善与圣洁的化身。在注意表现人物内在性格的同时,作品着意对神态和衣服纹饰进行刻画,衣纹线条清晰简洁,柔和流畅,翻转自然,圆劲有力,面部肌肉富有质感,表情传神。加以德化瓷细腻的质地和独特的象牙白,将观音静美柔曼、朴素典雅的风韵展露无余,形神兼备,充满艺术魅力。

何朝宗十分注重作品的艺术性,以至于他的作品传世较少。这件观音立像款纪明晰、技艺高超娴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德化窑瓷器底足特征(福建博物院馆藏)(1)

明德化窑何朝宗塑观音立像

德化窑瓷器底足特征(福建博物院馆藏)(2)

明德化窑何朝宗塑观音立像

福建博物院馆藏品 - 明德化窑十八手准提坐像。头戴宝冠,结发辫下垂至肩,圆脸、大耳、面容端庄丰盈,上身赤裸,胸挂珠串,腕戴镯,两手收胸前,合掌作“马头印”,神情慈祥,身两侧对称伸展八臂,手中各执一“杂宝”。着长裙,腰饰玉带,飘带两头自肩上分开,穿过玉带飘动于大腿两侧,结跏趺坐,于莲花柱上,柱立于浪座中心,左右二龙张牙舞爪,昂首相对,腾跃于汹涌的波涛之中,龙背各立一人,戴冠着施,拱手执笏作朝奉状。

德化窑瓷器底足特征(福建博物院馆藏)(3)

明德化窑十八手准提坐像

福建博物院馆藏品 - 清德化窑达摩立像,头光秃,凸额大耳,虬髯,瞪目微下视,双眉紧锁,面容庄严,流露出缄默沉思的表情,身披帐,袒胸,两手交叉于腹前,阭帐内,赤足立于浪座上,衣袂随风飘动,宛如乘风渡海。通体施泛青白釉,浑厚莹润,体厚重,内空,施半釉,座底露胎,胎洁白细腻。

德化窑瓷器底足特征(福建博物院馆藏)(4)

清德化窑达摩立像

福建博物院馆藏品 - 明德化窑妈祖坐像,妈祖头戴方形平顶冠,身穿冕服,肩披帏,双手藏袖于胸前,正襟端坐。其左右侧分立千里眼和顺风耳,皆光头,着短衣短裤,扎对襟方巾,千里眼左手上举至额,注目远视,顺风耳右手掩耳,作倾诉状,形象极其生动传神,胎质洁白,釉色乳白滋润,微微泛青。是德化窑迄今为止唯一的,也是目前已知年代较早的明代白瓷妈祖坐像之一。

德化窑瓷器底足特征(福建博物院馆藏)(5)

明德化窑妈祖坐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