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在礁石上的贝类要怎样做好吃(假期想吃海鲜了)

新京报讯(记者 欧阳晓娟)假期到来,一些人对海鲜是跃跃欲试,不过其中可能暗藏健康风险。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的食用贝类的风险提示指出,每年4-6月,污染严重的沿海地区可能发生赤潮,造成贝类产生毒素,食用后会引发中毒。对于贝类,消费者要尽量去正规市场购买,食用前要去除消化腺等内脏,每次食用不宜过多。

附在礁石上的贝类要怎样做好吃(假期想吃海鲜了)(1)

该提示指出,沿海贝类因赤潮蓄积毒性,食用后发生过消费者中毒事件。近几年发现的高危贝类主要是贻贝(又叫海虹、淡菜等),其次是牡蛎、扇贝、蛤蜊等滤食性贝类。

导致中毒症状的是贝类毒素,包括腹泻性贝类毒素(DSP)、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和记忆缺失性贝类毒素(ASP)。造成我国沿海地区食用有毒贝类中毒的,以腹泻性、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主。其中,腹泻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为口唇刺痛和麻痹,并扩散至面部、脖子、肢端,伴有头痛、晕眩、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会停止呼吸、窒息死亡;神经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为肌关节无力、冷热感觉颠倒、说话吞吐困难等;记忆缺失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是头晕、眼花、短期记忆功能丧失。

需要警惕的是,贝类毒素引发的中毒,目前均无特效治疗药物。而且贝类毒素不会使贝体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无法通过颜色、气味等判断是否有毒。煎炒、水煮等常用烹饪方法也不能完全破坏贝类毒素。

为了避免中毒风险,消费者要把好购物关,购买贝类尽量去正规的超市或市场,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不要在赤潮预警期间“赶海”打捞或采食海产品,也不要在排水口(如电厂冷凝水、生活污水)附近海域采集、捕捞海产品。另外,还要科学食用。食用时要去除消化腺等内脏,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食用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要立即赶往医院治疗。

新京报记者 欧阳晓娟 图片来源 电商截图

编辑 李严 校对 李项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