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三次选择只为一个担当(姚仁才梦是不变的初心)

四十年三次选择只为一个担当(姚仁才梦是不变的初心)(1)

姚仁才,笔名姚闻。陕西富县人。曾在武警部队服役。2001年9月曾在鲁迅文学院武警作家班进修。2006年转业到地方工作。著有长篇小说《耐烦》,先后在《解放军文艺》《芒种》《延安文学》《橄榄绿》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一百多篇。曾多次获武警部队“橄榄杯”好作品奖,《延安文学》好作品奖。

作者:张国领

人有时候真的不能太主观,因为搞不好就会闹笑话。

一次朋友相聚,其中有位作家带了自己的新著,现场每人赠送一本,按惯例签名时要写上“请某某老师雅正”。当签到姚仁才时,因为作家和他是第一次见面,就问:“请问您的尊姓大名?”姚仁才还没有回答,站在旁边的我抢先答道:“女兆姚,一撇一捺的人,天才的才。”

见我这样毫不迟疑地抢答了,一旁的姚仁才没有再说什么,于是作家龙飞凤舞地在扉页上签下一行字:请姚人才老师雅正。

我把姚仁才说成了“姚人才”,不是故意要说错,而是我和他太熟悉了,熟悉得竟一时忘了他的本名。他没有当面纠正我,也是我和他太熟了,给我留了面子。

太熟了就脱口而出,正是这自以为是的脱口而出,让那个作家在书上签下了一个错别字。连他的名字都能记错,姚仁才心中肯定不爽,这事也让我悔恨多日。

说错名字的原因,其实还有一个,那就是他以前写作用的都是笔名,叫姚闻,我也一直叫他姚闻,时间一久就把真名给忽略了。

文学创作始终是他的初心

屈指算来,我和仁才的交往有二十六年了,当年我是《中国武警》杂志的编辑,他是武警郑州指挥学校的新闻干事。因他写了一篇通讯稿《小草的歌唱》,我们通了电话,通过工作关系就这样认识了,之后交往越来越多。

交往密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的勤奋和才华。他写的稿子多,质量也高。我想刊物的每个编辑都像我一样,喜欢成熟、勤奋的作者,因为不管有什么选题,哪怕是临时的选题,心中都不用慌,熟悉哪个作者擅长写什么,写的快与慢,写的东西拿来就能用。

姚仁才就是这样的作者。

一次编辑部策划了一个重大选题,需要四位作者分赴全国各地不同的方向去采写,任务重时间紧,我脑海里立马就跳出了姚仁才的名字。果然他不负众望,经过一个多月在山区守护隧道部队奔波采访,以磨烂两双新鞋的代价,写出了一篇三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刊登后被多家报刊转载,让我这个举荐人脸上特别有光彩。

在部队工作过的人都了解,一名基层军官,受年龄、岗位、职务等因素制约,加上部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变动是常有的事情。在部队服役二十年之后,姚仁才也面临着转业到地方工作的选择。

论学历,他是部队初级指挥学校毕业,是个中专生,论年龄也不占优势,按说可供选择的余地并不大。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简历投出去之后,好几家单位争着要他,包括省级报社、省直机关。据听说,当年与他一同转业的战友们感到很奇怪,这么多好单位争相抢他,图的是啥?姚仁才自己也很纳闷儿,后来单位约他面谈时,谜底才被揭开。原来是他放在简历中那份厚厚的作品复印件起到了关键作用。那是他在部队二十年间发表的所有新闻和文学作品复印稿,总共四十多万字。

转业到地方工作之后的他,由于长期在军旅生活中养成的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行动和善于总结,很快就进入了新的角色,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在单位中层竞选中脱颖而出。

中层职务官不大,事情不少。但无论多忙,无论回家多晚,姚仁才每天都坚持做两件事,一是记工作笔记,二是搞文学创作。我曾经问过他,为啥工作那样辛苦,却依旧笔耕不辍,他总是笑笑说,无论干什么工作,文学创作始终是他的初心。

那封没有送出去的情书,便是他的处女作

姚仁才是陕北人,上初中时他的一位老师,经常有文学作品在县广播站被播出,每播出一篇还有几元钱的稿费收入,年少的他就梦想着自己也能像老师那样,靠写文章挣稿费。

他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老师非常支持他,问他写的有什么文章,可以帮他推荐。

姚仁才想了想,最后鼓起勇气说,没有写啥,只有一封写给女同学的信。原来他悄悄喜欢班里一位漂亮的女生,但又不敢表白,就写了一封信,写好后又一直没有勇气把信交给女同学,便在自己的书包里装了很长时间。

老师接过信一看,夸他写得好,稍做改动就被老师寄给了广播站,没几天竟然在广播里播了出来。姚仁才说那封没有送出去的情书,便是他的处女作。

信被播出后极大地提高了他写作的自信心,虽然那个女同学没有听懂他的深情表白,或者是听出来了也假装不明白,没有回应。但从此之后姚仁才坚定了一个信念,要靠写作为家庭增加收入。一份少年朦胧的情愫,一封初中生懵懂的情书,引发了姚仁才一生的文学梦。然而,随着父亲因意外事故离开人世,尚未成年的姚仁才过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不得不离开了他热爱着的校园,走进农田,两年的时间,他尝尽了农民娃的酸甜苦辣。十八岁那年他选择了参军入伍,用他的话说,他是携笔从戎。

军营与农村的区别,让他重新点燃了那个已经被田间劳动消磨得差不多的写作宏愿

从陕西来到中原大地的军营,地理上没有多大区别,同样是厚土蓝天,可军营与农村的区别,让他重新点燃了那个已经被田间劳动消磨得差不多的写作宏愿。

部队重视新闻宣传,他就从写新闻通讯开始,业余时间搞文学创作。由于没有完整的大块时间坐下来写作,他就从短篇写起,继而是中篇。他把这种写作当成是积累,知识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写作技巧的积累和人生体验的积累,积累了二十多年后,才开始向长篇创作进军。

姚仁才把长篇小说看作是一名作家的主战场和主攻的高地,在创作之前他酝酿了数年之久,觉得敢动笔、可以动笔时,才像发起一场重大战役似的,再将这些年的储备在脑海进行了几遍检索。

他在河南,我在北京,多少次电话中,他都是在谈他的长篇构想和创作困惑。当他把自己的第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黄土地上的野百合》,以打印稿的形式寄给我的时候,我还是吃了一惊,原来这个总是谈困惑的兄弟,内心却是如此强大、如此有行动力。

对于长篇小说的写作我是外行,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我给他介绍来了几位内行人,包括著名的评论家,来为他把脉、定调。行家各有各的眼光,有说好的,有拍案叫绝的,有彻底否定的,也有严厉批评的。对于这些意见,姚仁才都用心记下来,综合归纳评论重点,进行新的思考和谋篇。

四十年三次选择只为一个担当(姚仁才梦是不变的初心)(2)

一开始是局部修改,后来干脆推倒重来,现在读者看到的他的长篇小说《耐烦》,就是姚仁才经过四次推倒重来后,由河南文艺出版社慧眼识金为他推出的长篇小说处女作。

第一部长篇耗去了姚仁才太多的心血,《耐烦》交稿后,他曾说这是第一部长篇,也是最后一部长篇,他怕再写长篇会让自己心力交瘁、无法坚持。可随着《耐烦》的热销,他又一次燃起了长篇创作的热情。

一天他悄悄告诉我,说自己有一部新的长篇已进入攻坚阶段。我说你不是不写长篇了吗?他憨厚地笑笑说,是说过,可真想放下的时候才知道,那本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

成为作家是姚仁才初中时的梦想,我知道谁要想让他放下这个初心,很难,包括他自己。

祝福仁才,愿他在人生的金秋时节里,收获文学创作的硕果累累。

作者简介:

张国领,河南禹州人,著名军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丰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散文集《男兵女兵》《和平的守望》《和平的断想》,诗集《绿色的诱惑》《血色和平》《铭记》《千年之后你依然最美》《和平的欢歌》等十六部,以及《张国领文集》十一卷等。

责任编辑:只恒文

四十年三次选择只为一个担当(姚仁才梦是不变的初心)(3)

责任编辑:只恒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