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

三 才 盖 碗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1)

手执盖碗,端坐瓦屋纸窗下,

聆听清泉叮咚,风声徐徐,遥望一川之黛,

心素如简,人淡如茶。

茶 / 如 / 人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2)

盖碗即“三才碗”,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才”这一说法最早出自《周易》,天、地、人三才之道,展现了中华民族与天地和谐相处的高智慧。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3)

传统盖碗:

“盖”“碗”“托”三个部件组成,

分别代表着的“天”“人”“地”三个部分。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4)

盖在上为天,碗居中为人,托承下为地。杯托叫茶舟,又叫茶船子。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5)

据研究,盖碗是成都最先创制的一种特色饮茶式。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6)

相传是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发明。原来的茶杯没有底托,常会烫到手指,她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7)

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

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诞生之后,就逐步向四周地区发展,后世遍及于南方。

再后来,根据人们的不断改进,茶舟也变得越来越精巧了。

所谓的“茶船文化”实际上也就是盖碗茶文化。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8)

但凡真正深谙喝茶之道之人,都会有几套心爱的盖碗,更讲究的人则一定会备上几套景德镇知名大师亲自手绘的盖碗。

为何喝茶要盖碗呢?用茶壶或者用杯子喝茶不一样的吗?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9)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为何一代文学家政治家仅单单赞赏人盖碗呢?

此中自有妙意。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10)

盖碗

凝香聚气

茶壶

散失茶味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11)

北方人生性好爽,喝茶喜用大壶冲泡,此法虽方便快捷,但嫩叶细芽在壶中被滚烫的沸水焖熟煮烂,茶温易冷却,香气更易散失,不耐喝且失趣味,此外,茶泡久了,品质更会下降,这是大壶泡茶的致命弊端,更会让品茶人失去喝茶的乐趣。

品茗讲究的是你“察色、嗅香、品味、观形”四点,尤其以嗅香为尤,用壶泡茶,

一不利于察色、观形,

二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和,

三不利于茶香之保存。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12)

而用盖碗泡茶,则所有优点一一具备,小小的盖碗,置于手中,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13)

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

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盖碗的使用法,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表现堪称教科书。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14)

黛玉喝茶时缓接茶碗,一手托杯以为礼,一手持杯以为敬,做到了“手容恭”。眼睛看着茶盏,神色端庄,仅仅用盖子轻轻一动,挡住茶叶,微微抿了一口,寂然无声。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15)

盖碗的器型,有两种:撇口式、直口折沿式。碗盖,多扣于碗口内,偶有覆于碗口外部。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16)

胎质,一般有两种:瓷胎和紫砂陶胎。常见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单色釉等品种。也有玉制或金制的盖碗,但多为摆件。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17)

∆慎德堂款粉彩耕织图盖碗

康熙年间,盖碗规格大小不等,器型多样,是饮茶用具的一大改进。

唐代,随着饮茶普及,有了专用的茶盏,后又发明了盏托。宋元直至明清,配以盏盖,形成了

一盏、一盖、一碟式的“三合”茶盏,

这就是盖碗的前身。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18)

∆画珐琅凤穿牡丹纹带托盖碗 清 乾隆

半盏盖碗煮浮沉人生(三才盖碗一盏一托间)(19)

∆珐琅玉兰式盖碗 清 乾隆

一盏一托式的茶盏,

既实用,又增添了茶盏的装饰效果,

给人以庄重之感,遂世代流传至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