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不听话的妹妹(女子误信他人入歧途)

“入狱后,无尽的懊悔、迷茫、孤独使得我女儿一度沉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人生大门从此关闭,作为母亲当时的心情用痛心疾首、肝肠寸断来形容也不为过就在女儿这人生的至暗时刻,是她的两位队长为她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给予了她第二次的生命……”,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管教不听话的妹妹?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管教不听话的妹妹(女子误信他人入歧途)

管教不听话的妹妹

“入狱后,无尽的懊悔、迷茫、孤独使得我女儿一度沉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人生大门从此关闭,作为母亲当时的心情用痛心疾首、肝肠寸断来形容也不为过。就在女儿这人生的至暗时刻,是她的两位队长为她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给予了她第二次的生命……”

2022年的一天,一封感谢信漂洋过海,从国外“飞”到了上海市女子监狱民警的手里。真挚的言语、真诚的感谢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我没有妈妈,也不需要妈妈

信中提到的女儿,是女子监狱服刑人员肖某,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来信人是她移居国外几十年的母亲,她与肖某的父亲在肖某年幼时已经离异,并远渡异国打工。

肖某自小与沉默寡言的父亲一起生活。虽然远走他乡的母亲心里一直记挂着女儿,不断打来越洋电话,寄来一箱又一箱的玩具、书籍,但该如何对待母亲,肖某十分矛盾。潜意识里,她渴望母亲的关心,希望母亲陪伴身旁,见证自己的不断成长。但心里的另一个声音又时时提醒她,母亲当年抛下自己出国就是不爱她的表现,母亲现在对她所表现出的关爱只不过是她“自知理亏”的事后补偿。因此,肖某理直气壮地对母亲发泄着自己的怨愤,在母亲费尽心思为她联系好出国留学事宜后故意拒绝办手续,自认为浪费母亲的心血就是对母亲最大的报复。

成年以后,肖某依靠自己的努力事业小有成就,不需要母亲提供经济资助的她决绝地“单方面”中断了与母亲的联系。当有朋友问起肖某有关母亲的近况时,她的回答永远是那一句: “我没有妈妈,也不需要妈妈。”

经常违纪的“见习室长”

此后,肖某经历了工作的失意、婚姻的失败和父亲的离世。接踵而至的打击让肖某患上了中度抑郁。在抑郁症的作用下,极度缺乏亲情和关爱的肖某将给予她资金帮助的公司领导视为恩人,并无所顾忌地追随恩人要将公司的业务做大做强。然而好景不长,2018年,公司突然分崩离析, “恩人”撒腿跑了,留给肖某的却是警方的传唤……

走进监狱大门的那一刻,肖某慌了神。入狱体检、理发、换囚服、新收集训、说带着番号的报告词,每一件事都深深触动肖某敏感的神经。尽管她努力控制情绪,强迫自己接受现实,逐步适应严格规范的改造生活,但过去在公司担任“副总裁”的经历仍使她难以放下架子。

监狱里以监室为单位都有一名室长,一般由表现比较好的服刑人员担任,最让肖某抵触和抗拒的就是同犯监室长的督促和监督,室长一句简单的“肖某,快把被子叠好”,在她听来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刺耳。本就患有抑郁症的肖某情绪波动起伏很大,时常与她人发生争执,频繁出现违规违纪现象。

管理肖某的邓警官和陈警官,是两名“90”后年轻干警,她们及时关注到了肖某的异常情况,并多次对她谈话教育,却收效甚微。两人并没有因此气馁,只要一有空便坐下来一起研究肖某的情况。

肖某社会阅历丰富,又管理过企业,自视甚高,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两位警官的脑海中,能否让肖某做一段时间的“见习室长”,解决她不会“换位思考”的问题,加深她对监规纪律的认识。两位警官向监区领导汇报了这个想法。考虑到肖某的实际情况,监区领导对她们的尝试表示支持。

肖某虽然对警官让她做“见习室长”的决定倍感意外,但也因为警官们的信任及希望由此得到自身价值的肯定而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为了让肖犯更好地履行“见习室长”的职责,陈警官和邓警官还一一与肖某监室的服刑人员进行谈话,教育她们加强配合与监督,帮助肖某提升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

担任“见习室长”后,肖某仿佛又找回了在外工作时的感觉,也体会到了遵守监规纪律的重要意义,主动加强了对监规纪律的学习和理解,并以身作则带动同犯遵规守纪。与此同时,她的改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化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求学求知,不仅端正了劳动态度,提升劳动技能,还报名参加了老年护理技能培训。

母爱是隔山跨海也剪不断的牵挂

虽然肖某遵规守纪的问题逐渐得到了改善,但藏在她内心深处最大的结却迟迟没有解开。肖某的母亲每月都要来两三封信,肖某却从来不打开。陈警官鼓励肖某参与监狱举办的母亲文化节主题活动,观看微电影《穿透大墙的母爱》,这是女子监狱自导自演拍摄的微电影作品,讲述的是主人公因不满母亲严格管束,产生叛逆心理,走上犯罪道路并且在入监初期屡次违纪受到监规纪律处罚,最后通过母亲文化活动,连接起主人公与母亲情感的故事。

观看时,两位警官时刻关注着肖某的状态,肖某目光闪烁,仿佛在主人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影片中的台词更是字字句句敲打在了肖某的心上: “我现在才理解母亲对我的爱,才感受到我因为排斥母亲的爱,贪慕虚荣去违法犯罪而付出的代价……”

然而,记恨母亲多年,如何才能让肖某彻底放下呢?很快,一个契机出现了。

2021年11月,一封法院来信寄到肖某手中,是肖某的丈夫要求与她协议离婚。得知这个消息,肖某再度陷入绝望与迷茫。

有过一次失败婚姻的肖某,很珍惜现在的丈夫,即使丈夫犯过错,她还是都选择了原谅,可是这没有换来丈夫的尊重与爱护,这让肖某无法接受。两名警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们知道口头的安慰并不能实际帮助到肖某,她此刻需要的是真正爱她、能够给予实际关爱的人,母亲就是现在唯一深爱她的人了。于是,警官与肖某的母亲取得了联系,突破跨国的种种阻碍,为她办理了亲情电话手续,开通了电话沟通渠道。

2022年春节前夕,陈警官拉着肖某来到电话机旁, “有一个一直很想你的人想听听你的声音。”

一脸疑惑的肖某接过电话,竟然听到了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听到了那熟悉的絮叨: “女儿,从小离开你,是妈妈的错,妈妈太后悔了,现在你犯了错,就要好好改造,妈妈一直等你!”肖某与母亲的最后一面是在看守所那匆匆一见,母亲两鬓斑白、身躯佝偻,肖某泪如雨下……

“没有风能吹散的亲情,没有雨能洗淡的血缘,你的妈妈还在大墙外给你支持,盼你回家,自己一定不要放弃自己。”警官的鼓励让肖某动了情,母亲的后悔也治愈了她的童年创伤。

在家人的鼓励下,肖某振作精神,决定与丈夫离婚。

“我的妈妈一直都爱我,我以为我不需要她,但是到最后我只有她。”后来肖某在周记中这样写到。

现在每个月收到母亲的来信成为肖某最期待的事,每个月与母亲述说自己在改造中的变化成为肖某积极改造的强大动力,她不再如幼时一般嫌母亲“烦”,反而主动邀请母亲远程“监控”。

肖某告诉母亲许多自己的改造故事,她会向母亲报喜自己参加劳动的过程,一开始动作很慢,是邓警官发现了她的特长及时调整她的岗位,目前已可以确保完成任务;陈警官让她参加老年护理学习班,一开始被动觉得没意思,现在学得像模像样;她还在母亲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将所有罚金、追缴款都已缴纳完毕……

纸短情长,诉不尽思念,咫尺天涯,阻不断母爱。在监狱积极倡导的母亲文化的熏陶下,肖某在高墙里品味母爱的点点滴滴,终于读懂了母亲深沉的爱。

“妈妈,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了珍惜的含义。您把爱灌输给了我,丝毫不提自己的辛劳,我却一直认为享受母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自己犯下的错,现在不仅不能在您身边尽一个女儿的本分,反而还让您为我牵肠挂肚、伤心难过。妈妈,我知道我不在您身边的日子,每一天对您来说都是煎熬。对不起妈妈,是我把原来简简单单的幸福给弄丢了。”肖某在最近一次给母亲的信中写道。

现在在肖某眼里,母爱是隔山跨海也剪不断的,信纸很薄,却成了她一路走向新生的指路标。

民警视角

因人施策,始终走在以爱感化的道路上

对于监狱民警来说,虽然穿着囚服,剪着短发的服刑人员看起来相似,但每个人都是鲜活而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原生家庭、成长背景、工作经历都影响着他们入监后的表现。当出现像肖某这样改造表现不稳定的服刑人员时,民警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只要是有利于改变他们改造现状的方法,都值得尝试。

对肖某来说,母爱在她年幼时的缺位就是她心中最深的那根刺,主管民警通过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沟通交流,用最真诚的心慢慢帮她“拔刺疗伤”,最终走出心理的阴霾,她们用最实际的行动诠释了“崇法、尽责、向善、卓越”的女监精神。

作者 | 周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