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开端永恒的考验)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根据《中共党史大事年表》,出席代表大会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举的代表12人,他们是长沙代表毛泽东和何叔衡、武汉代表董必武和陈潭秋、济南代表王尽美和邓恩铭、上海代表李达和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焘和刘仁静、广州代表陈公博、旅日代表周佛海,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个人代表包惠僧。
参会代表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19岁,平均年龄还不到28岁,就是这样十几个年轻人,却干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情。此后100年间,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50余人的小党发展成为超过9500万人的大党。
不过,参会者的命运在后来的道路上各有不同。最终登上天安门城楼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二人。其他有被捕牺牲的,有英年早逝的,也有几个如同鲁迅先生所说,“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
百年前的开端何其伟大,如今百年风雨征程,经历命运沉浮的“一大”代表都已作古,但他们的历史贡献永远无法磨灭。而对于每一名共产党员来说,这更意味着永恒的考验。
从南湖红船到开国元勋之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幼年进入私塾读书,也务过农。191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夏天,毛泽东与湖南的另一位年长的代表何叔衡乘船赴沪参加中共“一大”。
对毛泽东参加“一大”的表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比较活跃,善于思辨;一种是比较沉稳,善于听取大家意见,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颇具见解,胜过他人。
毛泽东没有参加党的二大。在党的三大之后,毛泽东进入中央局,担任相当于中央秘书长的职务。此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辈子,成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
1976年9月,毛泽东走完了他83年的奋斗人生。
血洒疆场、壮志未酬之何叔衡
何叔衡生于1877年,一大召开那年,他45岁,是参加会议最年长者,已有相当的经历和学识。毛泽东称赞这位足足大他17岁的战友:“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在科举考试中过秀才的何叔衡原为一名普通乡村教师,辛亥革命以后受新式思想的感召,剪掉辫子、倡议新学,却令学校领导不满,愤而出走长沙。
1913年,37岁的何叔衡重做学生,考上湖南第四师范,在此期间结识毛泽东。
“一大”闭幕后,何叔衡与毛泽东回到长沙,着手湖南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工作。
1927年5月,长沙发生“马日事变”,正在指导农运的何叔衡被捕,逃脱后经组织安排,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三年后,何叔衡返回上海,被组织分配去中国互济总会,担任总会主任。
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瞿秋白、邓子恢等一批中央领导人从江西转移到福建长汀县,不料与敌“义勇队”遭遇。何叔衡落崖受伤,被两个匪兵发现,结果被匪兵连击两枪,壮烈牺牲。
从南湖红船到开国元勋之董必武
董必武1886年出生于湖北红安,17岁考中秀才,在目睹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后,毅然放弃继续考取功名。
1920年,董必武在武汉创办私立中学。就在这年夏天,董必武在上海遇到了一位重要的朋友——比他小四岁的湖北同乡李汉俊。李汉俊向董必武介绍了十月革命和苏俄的情况,成为了董必武“马克思主义的导师”。自此,董必武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征途。
作为一位忠厚长者,历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董必武一生信仰马列:“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去世,享年90岁。
血洒疆场、壮志未酬之陈潭秋
陈潭秋,1896年出生于湖北黄冈县一个书香之家。
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时,陈潭秋不仅是武汉湖北共产主义小组的负责人,同时已是著名的学生领袖。
1923年京汉铁路发生了“二七”大罢工,陈潭秋是组织者之一。大革命失败后,陈潭秋在江西、满洲、江苏等地做党的工作,曾被捕入狱。
1939年夏,在新疆接替邓发担任中共驻新代表和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
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和毛泽民、林基路等同志被与蒋介石暗中勾结的盛世才秘密杀害于乌鲁木齐。
1945年召开中共“七大”时,代表们因不知其牺牲噩耗,仍选他为中央委员,其功绩始终为党内同志怀念。
英年病故、抱憾离世之王尽美
王尽美1898年生于山东莒县北杏村。1919参加五四运动,为山东大专中学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
一大结束后,王尽美与瞿秋白、邓恩铭等同志一道,代表中共参加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会议,并会见了列宁。
从1923年至1925年5月,王尽美担任山东省委书记,他积极发展组织,办报写文章,还经常组织民众演讲。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王尽美带病到上海参加中共四大。
1925年8月19日,年仅27岁的王尽美因肺病逝世。
血洒疆场、壮志未酬之邓恩铭
邓恩铭1901年出生贵州荔波县一个水族家庭,研究马克思主义到领导党的运动只有11年,但这11年生命确实壮观。
1918年,邓恩铭考上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也就是在这里,他开始了革命的起步。
中共一大召开时,正值邓恩铭放暑假,他接信后迅速从青岛赴沪,是中共“一大”唯一的中学生代表,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
1928年底,由于叛徒告密,邓恩铭在济南被捕入狱。
1931年4月5日,在山东济南英勇就义,时年30岁。
脱党而不放弃信仰之李达
李达是农家之后,1890年出生在湘江之滨,靠苦读考入北平师范学校后,以优异成绩考上留日官费生。
1918年6月,李达放弃理科,专攻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一个热烈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1920年他启程回国,很快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共同成立共产党上海发起组。
1923年,李达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发生分歧,愤然宣布脱党,犯下他一生“最大的错误”。
1949年12月,毛泽东作为历史见证人,刘少奇作为介绍人,李达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主要是奉命办校和从事党的理论研究。他是在毛泽东晚年少有的几个能够与之理论对话的人,毛泽东盛赞他为“理论界的鲁迅”。
“文革”一开始,李达就被迫害致死,终年78岁。
脱党而不放弃信仰之李汉俊
李汉俊1890年出生于湖北潜江,后留学日本。1918年底回沪,在中学任教,从事马克思主义书刊的翻译。
李汉俊把自己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与兄居住的厅堂做中共“一大”会场,终日备烟沏水准备会务,同时也阐述了大量建党主张。会议后期,他从容应对特务的骚扰,保护了与会代表。
中共“二大”后,李汉俊与张国焘和陈独秀发生矛盾,就渐渐脱离了党的活动。
不过,李汉俊不在党组织中活动,但并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革命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利用工作便利,掩护了一批尚未暴露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人士,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
1927年12月17日,李汉俊在武汉被桂系军阀逮捕,当晚即被枪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于1952年为李汉俊的家属签发了《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
背信弃义、叛党投敌之张国焘
张国焘1897年出生于江西萍乡,五四运动期间,带头参加示威游行,被推举为北京学联主席。张国焘同时也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4年5月21日,张国焘在北京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他经不住严刑拷打,招供了李大钊等不少革命同志。获救出狱后,张国焘隐瞒变节行为,参与中共驻国际代表团留在苏联。
1935年夏,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好马壮,先是要夺红军总政委一职,继而在中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中要官要位,并发展到对抗中央路线,对中央北上的决议拒不执行,直至最后抛出一个非法成立的第二中央。
1938年初,张国焘只身投靠国民党,并面见蒋介石,决意叛党。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
1948年冬,张国焘被国民党当局踢出局,携带家眷逃到台湾。次年冬,又迁居香港,以办杂志维持生计。
张国焘晚景凄凉,1976年病逝于加拿大,是中共一大代表里唯一死在大洋彼岸的人。
历经曲折、迷途知返之刘仁静
刘仁静1902年出生于湖北应城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是与会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
刘仁静之所以能够参加“一大”,成为创始人,是因为他在五四运动中有突出的表现,不过,北京其他优秀代表有事走不开,也是原因之一。
“一大”闭幕后,刘仁静回到北京,和邓中夏创办了团刊《先驱》,后来该刊物转到上海出版,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机关刊物。
1926年,受中央派遣,刘仁静赴莫斯科国际马列学院学习。1929年回国途中,在没有向党中央以任何形式请示的情况下,刘仁静擅自去土耳其拜访流亡的托洛茨基,希望能得到他的确认,成为中国托派的领袖,但是遭到了托洛茨基的拒绝。回国后,刘被中共开除党籍。
1939年,刘随着国民党三青团机关撤离武汉至重庆,后又回到上海,进入特务刊物《和平与统一》担任主编。刊物停办后,又辗转于国民党各个机关。
1951年下半年,组织上安排他到人民出版社任编辑,直到退休。
1981年新华社记者采访刘仁静,他说:“共产党对我仁至义尽,不管我犯了多大错误,还是没有抛弃我,给了我生活的出路。”1986年底,刘仁静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1987年8月5日,一位公共汽车司机因刹车不及,撞死一名穿马路的老人。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位老人就是最后一位健在的“一大”代表――刘仁静。
背信弃义、叛党投敌之陈公博
陈公博于1892年出生于广州的官宦之家,是“一大”代表中最先脱党的。
1921年7月30日,“一大”会场遭敌探骚扰,次日会议移至南湖,惊魂未定的陈公博即逃回广州,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热情急剧下降。
此时,正赶上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中共特别会议决定联孙反陈,但陈公博却拒不执行。
此后,陈公博又在党的会议上明确宣布:不再履行党的任务。不久,在汪精卫的支持下,他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
1925年4月,陈公博从美国回到广州,随即加入国民党,再度登上政治舞台。
1940年3月20日,陈公博就任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立法院长及军事委员会训练部长要职,成为汪伪政府的第二号人物。
1944年11月,汪精卫在日本病死,陈公博由汉奸中的二号人物升为一号魁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陈公博仓皇逃到日本。随后,国内掀起惩罚汉奸的浪潮,当年10月3日,陈公博由中国武警押解回国。
1946年4月12日,陈公博被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罪判处死刑。6月3日被执行枪决。
背信弃义、叛党投敌之周佛海
周佛海1897年出生于湖南沅陵,1917年留学日本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也是唯一从境外赶回来的“一大”代表。
11月初返回日本后,周佛海实际上就与党组织脱离了关系,不再从事党的任何工作。1923年周佛海毕业回国。
回国后,周佛海很快与国民党右派分子沆瀣一气。1924年9月,周佛海给中共广州执委写信要求脱党。
从1927年到1937年,周佛海跟随蒋介石青云直上,成为蒋身边的“文胆”之一。
然而,蒋介石的重用未能满足周佛海对权力的追求和欲望。“九·一八”事变后,周佛海抱着强烈的政治野心投靠汪精卫,奉汪精卫为“精神领袖”。
1940年3月30日,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粉墨登场,周佛海是主要组织者,也是握有实权的大汉奸。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汪伪政府作鸟兽散。周佛海故伎重演,迅速给蒋介石发电,利用担任上海市长一职表态将沪完整交给中央,从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的接收大员。蒋介石收电后,任命周佛海为行动总队司令。
1946年3月,蒋介石迫于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快速严惩汉奸”的压力,将周佛海软禁在重庆,后又移交南京监狱。1946年11月7日,国民党南京高等法院判处周佛海死刑。
1947年3月26日,国民政府下达主席令,特赦周为无期徒刑。1948年2月28日,周佛海因心脏病发作暴死在南京老虎桥监狱。
历经曲折、迷途知返之包惠僧
包惠僧是陈独秀指派、代表陈独秀参加会议,并负责向陈汇报会议情况的代表。
1924年,包惠僧奉党组织之命加入国民党。1925年2月,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此时,包惠僧官运亨通,身兼数职。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清党”,包惠僧被清洗了出来。此后,他辗转于各地避难。不久,因看不到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加上在党内有张国焘的处处责难,包惠僧决定退出中国共产党。
1931年,包惠僧任蒋介石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1944年夏,国民政府缩编时,包惠僧自动申请遣散,1948年携家眷到澳门谋生。
1949年11月,包惠僧回到北京。周恩来与包惠僧作了长谈,并将他安排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不久在国务院参事室任参事。从此之后,他就笔耕不止,写下大量历史回忆,最后结集《包惠僧回忆录》。
1979年7月2日,包惠僧因病久治无效去世。
参考资料:人民网、党史文苑、澎湃新闻等
编辑:马小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