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靖难之战:趣说历史靖难之役
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我想大家应该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他早年放牛,青年出家,中年造反,最后成就天下霸业,打败元朝,建立明朝,励精图治,一顿忙活,并且打算自己嗝屁之后,把皇位传给太子朱标,但是没想到这太子在洪武二十五年去陕西溜达一圈回来之后,就得了风寒,啥叫风寒,就是后脑袋疼,连着脖子也转悠不了,是又怕冷又怕风,其实就是重感冒,现在可能打一针吃片药就好了,但是非常不幸,那个年代没有感康,所以没多久朱标就病逝了,《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朱标一死,明王朝没了继承人,这可把朱元璋给急坏了,他东看看西看看,剩下几个,越看越不顺眼,越看越不成气,他一来气,把一帮儿孙都分封到各地去当藩王了,一呢,眼不见心不烦,二呢,还可以在各地驻守,拱卫中央皇权,他分封了很多人,唯独一个人没份,这个人叫做朱允炆。
(明惠宗朱允炆像)
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朱元璋的孙子,从小就爱读书,聪明好学,学了很多儒家经典,温顺儒雅,是个非常理想主义的年轻人,他父亲朱标三十七岁的时候就挂了,按照朱元璋自己定的规矩,嫡长子死了,应该册立他的大儿子当太子,但是赶巧不巧,朱标的大儿子也是个短命鬼,这时候朱元璋一看朱允炆聪明伶俐,表现让他十分满意,朱元璋拍板决定,以后皇位传给朱允炆。
(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朱元璋十分伤心)
一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一个清晨挥手告别人世,公元一三九八年六月三十日,朱允炆在南京即位,史称建文帝,那年他二十一岁,非常遗憾的是,关于建文帝时期明朝的发展情况啊,风土人情啊,当时的一些历史啊,已经没有什么可信的史书和材料了,因为建文帝时期的档案资料基本上都被毁的差不多了,为啥都被毁了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明代南京中华门手绘图)
各大藩王听说自己老子死了,都想回南京看看,但是鸡贼的朱元璋早有规定,立下遗诏,不允许藩王回南京,也不许他们上香啊,拜祭啊啥的,反正就是不让来,话里话外意思就是老老实实在自己的封地待着,别一天天的往政治中心跑。这道命令拦住了胆小了,没有拦住胆大的,在北京有一位燕王,叫做朱棣,不管不顾,直奔南京,建文帝一听不开心了,心说你这啥意思啊,越不让你来,你越来,你这是挑衅我啊,于是他派人手持天子敕令,把朱棣撵回北京了,朱棣也很不开心,他也心想,咋的,我去看看我爹,我就要去,你就不让我去,你这是给我下马威呢,《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没办法,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回去了。
(明代藩王势力分布图)
建文帝稍微松了一口气,回头和他的三位心腹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商量对策,这三位是建文皇帝的心腹重臣,而且年纪都很挺大了,五六七八十岁的,这三位老学究都深受儒家经典影响,属于纸上谈兵样样行,真操实练全完蛋,虽然都是绣花枕头,但是他们也深深明白这些藩王的危险性,因为这帮建文帝的叔叔们,不仅有封地,还有自己的武装部队,非常有战斗力,保不齐哪天就造反了,所以他们都建议建文帝应该削藩,把这些叔叔收拾了,建文帝一寻思也是啊,早收拾了早利索,于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削藩行动,于是,周王朱橚,贬为庶人,建文元年,他又把齐王朱榑软禁在南京,把代王朱桂软禁在大同,把岷王朱楩赶出封地,贬为庶人,湘王朱柏听说哥几个都被侄子收拾了,心灰意冷,自焚而死,《明鉴纲目·卷二》:(建文元年)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西平侯沐晟奏楩不法,废为庶人,徙漳州。反正建文帝一顿收拾,把一部分藩王都整完蛋了,建文帝站到了和这些藩王的对立面,剩下的藩王人人自危,实力最强,野心最大的朱棣,成了众藩之首,而这个时候,建文帝和朱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方正学先生逊志斋集,方孝孺被称为“忠烈明臣”)
朱棣是朱元璋在一三六零年生的孩子,那个时候老朱同志还没称帝,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起义军,朱棣刚一呱呱落地,前线就传来了他的竞争对手,另外一位农民起义军陈友谅来犯的消息,所以他甚至没来得及看朱棣一眼,就跑到前线去指挥作战了,直到朱元璋平定天下,马上要登基的时候,才给他取了“朱棣”这个名字,朱元璋生了一堆儿子,朱棣无疑是一众皇子中最优秀的,聪明,博学,勇敢,他曾经热烈殷勤的期待父亲会把皇位传给他,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去北平当个藩王,余生的目标就是保护自己的小侄子皇上,他不甘心,他觉得自己这么牛x,凭什么要那个乳臭未干的小子骑到他头上?
(现在的翻阳湖湿地)
让朱棣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还没想着动手造反,小侄子朱允炆已经先下手为强了,眼见自己那帮同父异母的藩王兄弟们一个一个被小皇帝强制退出历史舞台,他暗自隐忍,私下活动,拉帮结伙招募兵士,四处招募有能耐有本事想造反的人才,并且偷偷在自己的府上制造兵器,对外则宣称自己天天拉稀,一病不起,《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建文元年夏六月,燕山百户倪谅告变,逮官校于谅、周铎等伏诛。下诏让王。他准备的热火朝天,朝廷里削夺朱棣藩王称号的命令也下来了,朱棣一看时候到了,不能忍了,再忍就要完犊子了,于是揭竿而起,举兵征讨,各位请注意,是征讨,而不是造反,当时朱棣举兵,口号是,朝廷里边有几个王八蛋,天天的窜等皇帝不干好事,这帮奸臣恶贼,必须得把他们给收拾了。《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上书天子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美其名曰,清君侧。
(北平燕王府旧照)
刚起兵的时候,朱棣其实实力不太行,因为他毕竟只是个藩王,说白了势力范围就北平巴掌大那么个地方,所以朝廷一开始的用兵计划就是兵分多路,包围北京往死了打,但是朱棣也不傻,绝对不会坐以待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打出了朝廷军队的包围圈,自此之后,朱棣带领部队,开始从北平往南京打,他的部队人数虽少,但是兵勇将猛,建文帝虽然士兵多,但是得益于他爷爷朱元璋传位给他前的开国元勋清洗运动,能带兵打仗的将领都让他爷爷杀完了,导致他这个时候已经无将可用,所以领导朝廷军队的都是一帮草包,三年里,他们进行了一场叔侄之间的较量,姜还是老的辣,朱棣领导有方,军队素质贼拉高,战线一拉长,建文帝手底下的将士,指挥失利,战斗力孱弱。内部也比较松懈,所以被朱棣打的快要拉稀了,节节败退。
(明初时的良将,在朱元璋即位后的权利清洗运动中已经消失殆尽)
他们在神州大地上打开了花,郑村坝,白沟河,济南,东昌,夹河,藳城,灵壁,朱棣无不身先士卒,而且经常单骑冲杀,异常勇敢,为啥呢,并不是朱棣真那么骁勇,而是打仗之前朱允炆说了,打仗归打仗,不能把我叔叔整死,把他整死了,那我不背上杀叔的罪名了么。《明通鉴》卷十二:是役也,燕王濒于危者数矣,诸将徒以奉上诏,莫敢加刃。所以朝廷士兵,没有一个敢对这位穿了建文帝御赐“黄马褂”的人下手。
(靖难之役形势图)
三年匆匆过去,朱棣一路披荆斩棘,终于抵达南京城下,南京守军一看大事不妙,开门投降,《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乙丑,至金川门,谷王橞、李景隆等开门纳王,都城遂陷。朱允炆知道自己完蛋了,放了一把大火,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自此不知所踪。
朱棣入主南京,第一件事就是询问建文帝这些旧部,愿不愿意跟着自己混,得到的大多数答案都是不愿意,尤其以方孝孺为首的这些前朝重臣,老头是真有骨气,死活就是不降,朱棣气疯了,咔咔咔手起刀落,不听他话的人,他杀了好几千,方先生也被凌迟处死。
(有传言建文帝自焚而死)
反对者是没有了,但是朱棣心里还是不舒服,因为他这个皇帝总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耍心眼,把建文帝一朝的历史文献啊,乱七八糟的全都焚毁了,而且也不许当时的民众再记录和建文帝有关的事情,谁记就弄谁,事情做到这份上,朱棣还是不乐意,他把但凡建文帝立下的规矩,全都改了,把建文帝不用的人,全都启用,说到底还是心慌,以一块小小封地凭借一己之力反扑全国的人,明朝就他一个,中国历史上也就他一个,但是他还是活的心慌。
因为建文帝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有人说他在宫中自焚而死,有人说他从地道逃走,又落发为僧人,这个曾经要致自己于死地的小侄子终于让出了皇位,但是朱棣仍然不放心,乃至于后来派遣郑和下西洋,就算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把建文帝找到。
(朝阳中的南京皇城)
当一切终结,万物落定,太阳的光芒重新照耀在大明皇宫的每个角落时,朱棣已经身披黄袍,登基为皇帝,《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大索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五十余人,榜其姓名曰奸臣。丙寅,诸王群臣上表劝进。他下令焚毁所有有关建文帝时期的历史资料,也不许好事的文艺青年再记录,就这样,建文帝消失了,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消失在大明王朝内乱的那段悠长而遥远的岁月里。
而当朱棣目光炯炯的在龙椅上看着他一步一步得来的天下时,会不会偶尔也会想起那个曾经下令作战时不许伤害叔叔的小侄子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