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悲剧从自我的失衡开始(在惯性和依赖中)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何为“监狱高墙”?何为体制化领悟?
要了解这两个问题,需要先了解这部名为《肖申克的救赎》的电影。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著名小说家斯蒂芬·金《四季奇谭》中收录的同名小说,是电影史上非常经典的作品。别看现在这部电影被推崇备至,当年上映时却反响平平,票房十分惨淡,虽然也曾被提名奥斯卡多个奖项,但最终却颗粒无收。
《肖申克的救赎》故事讲述的是,成功银行家安迪,因被指控杀害妻子及其情人而含冤入狱。在监狱中的这二十年,安迪意外的获得了友谊;与此同时,因为身边朋友的遭遇,使他对人的体制化深有感悟。
摩根·费里曼饰演的入狱30年的瑞德,在狱友老布自杀后,对安迪说:
“老布被体制化了,在监狱里,老布是个有头脸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但是一旦到了外面,他就什么都不是了。所以我必须要告诉你,监狱这些围墙是很奇特的,你刚来时会恨它,可是慢慢的你就会习惯它。而一旦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你还会发现,最终是你离不开它了,而这个时候,就是你被体制化的时候。”
这段语录堪称经典,它非常清晰地解释了“监狱高墙”这种“体制化生活”对监狱中囚犯们的影响。
老布这个囚犯,在监狱中待满50年后被刑满释放。但是,当他回到现实世界中,却发现,自己根本就不认识这个社会了,自己跟这个世界是完全脱节的。万念俱灰的他,最终选择上吊自杀。
对于长期生活在一个单一环境下的老布来说,出狱后重回社会并不代表重获自由,而是一种更为残酷的人生流放,即从肖申克监狱被“流放”到了“现实社会中”。
因为,当老布还在肖申克监狱里服刑的时候,监狱中高强度的管理模式、规律的生活方式、各种必须遵守的条例规范,自己都已经非常熟悉,且堪称自在了,完全是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的生存之道。
一旦他们脱离了这种已经熟悉和遵守的环境,重新去适应陌生环境,无异于让自己陷入盲目和恐慌之中,进而对自己的生存能力产生莫大的恐慌和怀疑。
最终,因为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而选择以自杀的方式,强制退出人生界面。
所以,影片从安迪的视听视角,讲述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实,那就是我们都生存在“体制化”进程里。“体制化”这种状态不仅存在于类似肖申克监狱,也存在于各种环境和阶段中。
几乎可以断定,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断断续续在经历“体制化”过程:从各种家庭角色,到学校接受教育时遵守的规则—读书、考试、分数等。
再到进入职场遵守听命行事、朝九晚九、领工资、下班等秩序化规则,人们要群居于社会环境中,就必然要进入和遵守这些“人生高墙”内,不知不觉中同意自己“被体制化”。
而被体制化带来的结果,导致我们全然忘记自己,除了循规蹈矩地做重复性工作和生活之外,完全忘记自己的人生还有其他可能性。
所以,很显然,作家斯蒂芬·金通过这篇小说,就是想要告诉大家他的观察与体悟:
人一旦陷入体制化,其结果就是完全磨灭掉生活与生命的其它可能性,并逐渐沉浸在熟悉而死水般寂静的生活习惯中。
沉浸其中似乎并没有什么坏处,但是也会让一个人逐渐脆弱无比,对环境产生强大的依赖。而一旦环境发生变化,人的脆弱性暴露在陌生环境中时,等待他们的,将只有死亡和被毁灭。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那些艺术家、特立独行的人,应该没有被“人生监狱”“体制化”吧?你瞧他们活得多自在。
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觉。因为“体制化”也发生在爱自由、不受拘束的人身上。
始终游离在婚姻家庭之外的人看似多情滥情,其实他们的内心往往是因渴求而恐惧进而远远徘徊在婚姻之外,而那些众人看起来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其实内心也在渴望融入社会和人群,但他们却被自己“体制化”又不敢融入到社会和人群中。
因此,与其说这部影片是在讲监狱内外的故事,不如说是在警醒我们每个人:尽管你从小到大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并且还可能过得不错,但也要记得时刻提醒自己——在现有的环境模式下,自己是不是仍然拥有其他可能性?
如果换了环境,自己头脑和内心中那些憧憬和梦想是否值得冒险去试一试?
一旦周围环境发生变化,自己是否能在崭新的变化中,得到新的生存机会,比过去过得更好,而不是环境一旦崩塌人生就一败涂地?
当我们明确知道这一点之后,再来看片名“肖申克的救赎”,就会非常理解,为什么坐牢20年的安迪,仍然会对生活与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影片通过安迪鼓舞和改变狱中人们的生活模式等点滴,意在表明,一个人被体制化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不应该就如此沉沦或者悲观下去。
如果一个人始终相信体制化后的人生也存在无限可能性,并对自己的未来始终抱有希望的话,就是对自己心灵和人性乃至人生的实现了救赎。
一如影片中,安迪用各种心灵与物质上的举动,救赎了瑞德和肖申克监狱里的其他囚犯们一样,当肖申克监狱里的人们深受安迪信念的影响进而改变自己的被动生活和思维模式之后,这一群跨越了人生障碍的人们,也就完全收获了观看此影片的观众们的心。
“一国贵自主,身心贵自由。”
这句话其实说到了核心所在。所谓“体制”,不外乎就是某种规则、习惯、意识和氛围构建的环境。
既然体制化根源是意识形态,那么一个人要避免体制化,首先就一定要敢于怀疑一切的合理性,并对自己的怀疑或观点展开积极论证,同时更要保持批判性思维。
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自己被环境体制化,必须激励和坚持自己去勇敢的思想、去积极的看和听“人生高墙”之外的信息,从而创造和强化出完善而独立的人格,保持与扩大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自由。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 Firestone, T. (2018). Daring to Love: Move Beyond Fear of Intimacy, Embrace Vulnerability, and Create Lasting Connectio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2]Wells, A. (2019). Breaking the Cybernetic Cod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the Human Metacognitive Control System to Enhance Mental Health.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2621.
第一心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