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有什么影响(四渡赤水究竟有多重要)

将埃德加·斯诺当做终生偶像的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前《纽约时报》副总编索尔兹伯里,曾为了获得第一手战地资料,不惜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遍访世界各国的许多经典战场。

虽然他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在战争年代来到中国,但却将创作“长征史诗”作为一生的夙愿。

为此他曾在76岁高龄亲自来到中国,并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和妻子一起实地采访,亲身体验了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路程。

四渡赤水有什么影响(四渡赤水究竟有多重要)(1)

这次长征考察整整穿越了七八个省,全程用了74天的时间,最终写成了一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其中,在写到关于“四渡赤水”战役时,他曾以幽默的口吻将蒋介石比喻成,一条巴甫洛夫训练出来的狗,而“训狗师”就是毛主席。

从1933年10月起至1934年10月,前后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蒋介石就曾迫不及待地五次下达命令,派遣国民党军队围剿中国工农红军。

由于当时的局势处于敌强我弱的态势,所以为了避敌锋芒、保存现有实力,红军各部开始进行了有计划的战略性撤退。

虽然红军在反围剿的过程中,也曾打了几场以少胜多的漂亮仗,但从整体军事实力和战略布局上来看,根本无法和国民党军队硬碰硬。

为了保存实力并为以后的胜利做准备,只能一边打一边退,最后于不得不于1934年10月退出中央苏区。

随后便开始了长达两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长征,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跨大河,很多人的生命都留在了长征途中。

在这次大规模地战略性转移的过程中,中央红军一边走、一边打,在此期间发生了大小战役380余次,其中,就包括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有什么影响(四渡赤水究竟有多重要)(2)

早在1956年9月10日,毛主席在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曾和当时的参会人员谈起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并回忆自己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也曾因为指挥失利而吃过败仗,其中,有两次都是在四渡赤水期间。

但在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时,当他满怀敬意地提出“三大战役”是毛主席的杰作时,毛主席却并没有赞同他的说法,反而称道:“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相比较于世界上的其他伟大的战役,四渡赤水真的无法和“三大战役”相提并论。

不过毛主席这样说也有他的道理,因为在艰难的抗战时期,外有强敌日寇侵华内有蒋介石疯狂“剿共”,在这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央红军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如果没有毛主席领导中央红军背水一战,或者说没有四渡赤水恐怕国家和我党都将深陷囹圄而无法自拔。

可以说正因为四渡赤水,才让红军在龃龉年代看到了一丝曙光,并借着这束光亮突出重围,拨开重重云雾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其实,早在四渡赤水之前,毛主席曾受到过很多不公正的待遇,直到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遵义会议后,指挥革命和军队的权利才最终重回毛主席的手中。

并且在这次讨论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会议上,彻底纠正了博古、王明、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可以说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不仅挽救了党和红军,而且还为中国革命接下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渡赤水有什么影响(四渡赤水究竟有多重要)(3)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指挥者,为了彻底摆脱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展开了一场,以赤水河流域为中心点,转战于川贵滇三省的运动战。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在运动战中,不断和国民党追兵周旋。

最终创造了歼灭大量敌军的记录,至此中央红军从被动挨打,开始逐渐赢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四渡赤水作为长征途中的经典战例,连续以劣势兵力以少胜多,让国民党追兵再也找不到北了。

虽然在此之后毛主席也指挥了很多大型战役,但他本人却只对四渡赤水情有独钟。或许这可能是毛主席历经坎坷之后,重新掌握了党和红军的指挥权后,第一次指挥的重要战役,并且这次战役不仅是红军的一次翻身仗,更重要的是也彰显出了毛主席的军事才能。

后来有人分析四渡赤水,认为它应该被称作红军乃至中国革命重要的转折点,不仅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将红军,扼杀于川黔滇边境的妄想,同时,也将陷入泥淖之中的中央红军拉出来沼泽,并对长征“曲线救国”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四渡赤水有什么影响(四渡赤水究竟有多重要)(4)

影视剧中的四渡赤水

那么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究竟有多牛?

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不仅突破了国民党设立在乌江的防线,而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了贵州遵义城。

此时距离红军长征刚好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妄想彻底剿灭中央红军的蒋介石,在大惊失色之余马上下令调集川黔滇,以及驻扎在广西的国民党嫡系部队。

约150余个团差不多40万兵的重兵,开始向遵义城合围而来。而当时的中央红军一路上,因为战斗减员和伤员掉队只剩下3万多人,而且还有一大部分伤员,可以说在这种1:10的悬殊差距下,想要正面对敌简直是痴人说梦。

所以为了尽快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中央政治局决定继续向北渡过长江,然后向川、陕根据地进发,因为那里的红四方面军还有大约4万人左右。不过国民党追兵咬得特别紧,所以中央红军边打边退,但双方还是在土城遭遇了。

由于敌军人数具有压倒性优势,所以根本不可能硬拼,于是在这种危急关头,中央红军能选择的唯一出来就是迅速撤出战斗。可北渡长江的路被封锁了,所以只能向西渡过赤水河,可以说这也正是四渡赤水的原因所在。

四渡赤水有什么影响(四渡赤水究竟有多重要)(5)

1月28日夜中央红军主力渡过赤水河,只留下一小部分部队阻击敌人,这种声东击西的战略转变,不仅体现出了灵活、多变的运动战,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彰显出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

红军在撤退的过程中依然有条不紊,既然北渡长江计划被打乱,那么就转而以川滇黔边境为游击地区,不断向有利于保存实力的地区转移。在敌强我弱的前提下,这种战略性转移十分有必要,同时,也能够起到牵制敌人、避实击虚的作用。

经过土城一战之后虽然红军伤亡并不大,但后有追兵、匆忙赶路,也让红军出现了人困马乏的情况。于是毛泽东下令部队隐蔽休整,直到2月9日负责阻击国民党川军的红军,以及在转移过程中掉队的战士才陆续集合,经过短暂的整编之后,继续等待下一步的命令。

此时的毛泽东预料到国民党军队,此时必然会在后面穷追不舍,事实也正如他所料,国民党各路军队不断向川、滇边境地区追击,并且预计兵力不会少于十几万。

四渡赤水有什么影响(四渡赤水究竟有多重要)(6)

毛泽东根据国民党军队的一贯打法,以及眼前的局势分析此时驻守在黔北地区一定兵力空虚,于是胸有成竹的毛泽东决定杀他一个“回马枪”。

经过党中央的最后讨论决定,在2月18日夜再次渡过赤水,返回国民党守军空虚的黔北地区,并且兵锋直指遵义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二渡赤水,并于2月24日拉响了遵义战役的警报。

这次战役虽然仅有5天的时间,但是却打了国民党一个措手不及,虽然当时中央红军的兵力,依然无法和守军的兵力数量相比,但却因为作战勇猛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8个团的兵力。

可以说毛泽东的这招“回马枪”,绝对淋淋尽致地体现出了他的军事指挥艺术。

四渡赤水有什么影响(四渡赤水究竟有多重要)(7)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第二次渡过赤水,实际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意图,简单说就是依然想要北渡长江,然后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然后继续完成长征,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对国民党的全面胜利。

当然,在当时的窘迫环境下,能够想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毛泽东的高瞻远瞩确实无人能及。

早在军红二次占领遵义城之时,蒋介石曾对此大为震怒,国民党军队大约40万人,竟然被中央红军的3万人耍得团团转。更让人恼火的是遵义作为黔云川三地的重要军事要塞,竟然被红军占领了两回,这让老蒋的面子往哪放。

于是蒋介亲自驾临重庆,并制定出了一套“剿共”计划。其中,以堡垒推进的战术作为核心,以“南守北攻”的战略布局重兵推进,依然幻想着将中央工具剿灭于遵义和鸭溪地区。而此时毛泽东早已识破了蒋介石的作战计划,并制定出了一套将计就计作战方案。

他先是将一部分兵力继续留在鸭溪以及遵义城附近,目的就是引诱各路国民党军队不断合围此地,无奈已经吃过亏的国民党军也学乖了,根本不敢轻举妄动以防遭到算计。而此时毛泽东主动出击佯攻坛厂,目的很明确就是吸引国民党军队的注意力。

四渡赤水有什么影响(四渡赤水究竟有多重要)(8)

殊不知这一招瞒天过海确实骗过来国民党,因为中央红军的主力早已经从茅台镇三渡赤水河而去。

此时国民党几十万作战部队,以及约有70万的地方民团,竟然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红军大摇大摆地渡过了赤水河,并直奔古蔺地区而去,或许更让国民党恼火的是驻守在此地的川军主力,竟然没有发觉这一军事动向。

“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

此时的中央红军围绕赤水河做出了大文章,而这篇“文章”的执笔人就是毛泽东。

从红军的抗战史中了解到,三渡赤水已经证明了擅出奇谋、擅用奇兵的毛泽东的军事能力,殊不知最后一次渡过赤水河,才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升华之作。

由于国民党驻守川黔的军队数量庞大,所以调动起来需要很长时间的协调与配合,从战争的机动性上来讲已经略输一筹。

再加上自视以多打少所以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而此时的毛泽东见到已经达到调动敌人的目的了,于是趁着国民党军队尚未合围之前,再一次故技重施杀了一个回马枪。

几乎是在同一个地点、对付同一批敌人,使用了曾经运用过的战术,竟然再一次得手了。3月21日晚至22日,中央红军主力在一个团的红军掩护下,轻松地从各路国民党军队的间隙中穿过,这便是第四次渡赤水的经过。

随后又直奔乌江而去,并且向贵阳方向挺进,殊不知这只是红军的一个计谋而已,虚晃一枪之后向着西南方向的云南扬长而去。

等到红军主力于1935年4月来到云南境内后,再一次上演了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戏码,一开始佯装进攻昆明,致使国民党火速调集滇北和金沙江守军回防昆明。

可是毛泽东再一次和蒋介石开了一个大玩笑,他率领的红军主力不仅没有攻打昆明,而且还利用金沙江守军回防昆明之际,以兵分三路的战略计划开始急行军,不仅抢占了金沙江还因此甩掉了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40万人只能隔江“目送”红军出滇。

毛泽东利用迂回战术反复和国民党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其实,最终的目的依然是北渡长江。虽然兜兜转转绕了几个大圈子,但终于实现了甩掉国民党军,以及顺利渡过长江北上的目的。

可以说四渡赤水作为长征途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战略转移,对整个长征的胜利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渡赤水有什么影响(四渡赤水究竟有多重要)(9)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这是《长征组歌》中的两句歌词,用“奇兵”二字去形容毛泽东四渡赤水时期的军事指挥艺术,简直再贴切不过了。建国之后毛泽东在接见蒙哥马利的时候,也曾表达了对四渡赤水战役的超高评价。

不过如果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来讲,四渡赤水也并非屡战屡胜。就拿一渡赤水之前的土城战役来讲,这座位于赤水河渡口的小城镇,曾被国民党川军先一步占领了。让中央红军预料不到的是这支守城队伍竟然十分顽强,所以这一战红军伤亡较大,并且还被迫转移了战略意图,在万般无奈之下才一渡赤水。

原本中央红军想要进入四川,并在当地建立革命根据地,最大程度上“赤化”四川,可是在国民党川军军阀刘湘的阻击之下,这个计划根本没有机会实施了。于是才党中央才制定出了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继续打游击的策略,不过这也只是一个计划而已。

红军在二渡赤水之后攻打坛厂即鲁班杨的时候,又被蒋介石的嫡系作战部队周浑元部重创。虽然从战略意图上来看中央红军达到了战略转移的目的,可是留下来的部队却以失败而告终。如果从这两场败仗来看,四渡赤水应该不能用“奇兵”来形容,可是毛泽东却对四渡赤水赞不绝口。

原因就在于这是遵义会议之后,确立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至高威望的重要战役,而且从整体上来看,四渡赤水确实达到了战略目的,并且也确实实现了摆脱国民党围剿的目的,可是却也给红军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四渡赤水有什么影响(四渡赤水究竟有多重要)(10)

毛泽东

毛泽东甚至因为这两次失败,前敌总指挥的职务也一度被撤,在遵义会议是确立的领导地位,似乎在这个时候也摇摇欲坠。但即使在这种前提下,也没有动摇毛泽东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后来有人从地图上勾勒出来四渡赤水的路线图,从路线上来看就是要给大写的“之”字。

毛泽东之所以认为四渡赤水用兵如神,绝对不是所谓的结果论,而是在这场四次渡过赤水河流域,并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不断迂回作战的作风,正迎合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运动战风格。同时,也体现出了实事求是、决策灵活、快速反应的作战理念。

可以说四渡赤水之后,毛泽东对党和军队的领导更为稳固,而他在当时也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事实证明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确立领导地位,不仅是党和军队的重要决策,而且也为工农红军的未来发展竖起了一杆大旗。

并且也证明了毛泽东不是战无不胜的“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也会决策失误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拥有知错就改以及推翻自己决策的勇气,作为一个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领导者,他用自己的远见卓识和军事只会才能,为中国革命胜利点上了一根永远也不会熄灭的蜡烛。

总 结

四渡赤水是神机妙算“出奇兵”,还是被迫无奈的战略转移,用今人的眼光去衡量85年前的战略理念,多少有一点以结果为准绳的意味。如果能公正客观地去评价四渡赤水,不难发现虽然头两次渡赤水河有过失败的教训,并且不得不被迫三渡、四渡,殊不知这种战略思想完全符合运动战中的迂回战术。

四渡赤水有什么影响(四渡赤水究竟有多重要)(11)

可以说四渡赤水的胜利,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工农红军中央领导人的选择,而毛泽东不仅临危受命,而且还用一场漂亮的打胜仗,稳固了自己在党和军队中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稳固了中国革命的根基,还是老生常谈没有毛泽东就没有工农红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