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的全部小品经典二人转 从赵本山的跌落可以看出
如果看现在的赵本山的气质,就是他现在表现出的温和,和蔼,甚至可以说是低姿态的表现,恐怕很少有人能够想象的到他在十几年前是多么的意气风发,甚至多么的目中无人。
那时候的他话多的很。每天都用他高亢的东北腔讲大约五万字左右,而且大多数都是宏图大志——对于未来的畅想,以及表现一个成功人士的自信。在他购买“本山号”的时候,他的这个特征更加明显。那时候据说他的身边人其实对他不厌其烦,因为实在是害怕他这种无休无止的演说癖。虽然他说的大部分话都是重复了无数遍的东西,但是毕竟他是老板,所以也只能硬着头皮听。不但要听,还要装出很专心很有滋味的模样去听。
那时候的赵本山对于他钟爱也是由此发达的艺术形式——“二人转”极端看好。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未来二人转会取代相声和小品成为中国主流的曲艺表演形式,甚至会走遍全世界。”他经常会阐述“二人转”是一种极为先进和灵活的艺术形式。它相当于或者说比欧美的脱口秀还要先进和高级,比它还吸引人。所以死板的相声和小品根本不在话下。
自身的成功让他充满了使命感,让他觉得自己有义务让这个“杰出”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所以他决定要把他麾下的二人转剧团办成一个宏伟的事业,一个巨大的公司,一个庞大的盈利企业。看起来,他成功了。
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和凭借与央视以及与其他媒体良好的关系,他也把自己的徒弟们捧成了名人。然后加上《乡村爱情》等神剧的热播,“刘老根大舞台”就在各地建立起来。
那时候的赵本山信心高到了这种程度,就认为自己完全可以把所有认定有出息的二人转演员都能够捧红捧火。所以那时候的赵总几乎是毫无顾忌的收徒弟,可以说只要他过眼的,一定要收到麾下。上百人的徒弟队伍,在金碧辉煌的大殿里,向高据金銮宝座的师傅师娘跪拜恭贺的镜头,让赵本山内心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也让他的这个错觉更加严重。
实际上我们现在在检数赵本山的徒弟们,就可以发现他的徒弟其实是良莠不齐。能够捧红的真的寥寥可数,比如现在和他反目成仇的娇娇就是。
与娇娇所言的赵本山对她不重视不提拔不同,赵本山其实对于娇娇高度重视。娇娇出道不算早,是2009年才归于赵本山麾下的。但是第二年就被引入小品《疯狂粉丝团》的演员行列,走上辽宁卫视春晚舞台。而且之后的很多次机会,比如捧红了一群名角的《欢乐喜剧人》,每次赵本山徒弟们出场的时候,娇娇几乎是无役不予。
但是很遗憾,这个舞台可以让张小斐大红大紫,娇娇虽然也是努力付出,然而却就是天命不归。从开始努力到最后,也没有什么水花溅起来。眼看着毫不起眼的文松都火的直上云霄,娇娇心里的感受,恐怕也是难熬到了极点。
赵本山的徒弟们当中,真正有被捧红资质的,不过就是宋小宝,小沈阳、周云鹏、刘小光等等几位。其余的,大部分都是极其普通的演员。实际上那些人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东北城郊和农村的二人转剧团里,是随处都可以碰得到的。
这些人的名字大家可能记不住,我们可以用《乡村爱情》里的角色名称来历数。比如王小蒙的爹,王小蒙的妈,刘能的媳妇,还有谢大脚和王云之类。都属于这一种,就是大家都知道,但是没有也无所谓的人。
实际上,他真正有影响力的那几位徒弟出头都不早,甚至很晚,比如周云鹏。所以早期的赵本山总是拉着宋丹丹和范伟上台,别的原因也有,但是没人也是个关键。即使当时他的徒弟队伍就很大。
有一些,在小舞台上表现极佳,比如田娃,比如《乡村爱情》里的宋富贵,刚开始都是极为被看好的。但遗憾的是,这些人就是上不了大舞台和大屏幕。一上去就成了路人。
还有路人型的,比如丫蛋,也是被赵本山力捧的女徒弟。确实她也因为走上春晚舞台得到了很多演出资源。但即使是出演了张艺谋的电影,她其实还是个可有可无的人。
所有这些捧不红的徒弟,要么干瘪,要么单调,要么无聊,要么雷同。观众看看就算了,不会有人当回事。但是赵本山却在一片事业心支配下,把他们当成了宝贝。
当然诚如他的高徒唐鉴军所说,即使赵本山有失误,但其实也给了这些二人转演员做梦都想不到的天堂生活。曾经像盲流一样走过江湖的唐鉴军,对于没有跟随赵本山之前噩梦般的生活,是毕生难以忘怀的。也就是因此,当然也有其他的原因,他才会格外珍惜目前的所得。但是这种心态,并非是所有的徒弟都有的。
实际上,这些年来赵本山的徒弟们所获即使不是很多,至少也远超过常人的收入,个个都是几百倍不止。但是收入的提升往往并不代表物欲的满足,反而会更加刺激人们攫取利益的欲望。也就是说,会更加的不满足。尤其是演艺圈这个到处都是一夜暴富神话的地方,声色犬马的巨大需求,怎么可能让一群本来就极难冷静的二人转演员冷静?
不满,是明摆着的。我们赚的钱是不少,但是想想还是太少。
赵本山对于自己事业的误判,也不仅仅是收纳了一群无可无不可的徒弟。实际上对于二人转的预期过高,也是他的事业出现问题的原因。
当赵本山大红大紫的时候,相声已经是败像毕露,小品也是半死不活。刚刚以崭新的形式红起来的二人转,确实可以睥睨一切曲艺艺术。那时候郭德纲还在挨着饿熬日子。如果谁对赵本山说这个小黑胖子以后能够碾压你,相信所有人都会哈哈大笑。
但是现在来看,虽然当时的相声近乎于湮灭,但是相声又的确有着十分丰厚的积淀,有着太多的可以挖掘的宝贵遗产。这种曲艺形式毕竟是在皇城根下长起来的高贵的花朵。即使他也是“伦理哏”层出不穷,但也要比真正乡土并且显然过于另类的二人转来说,显然更有观众缘。
东北其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比较特别的亚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和中国主流文化的区别,很多时候几乎让人觉得两者不是一个民族搞出来的东西。
其实脏口在中国各地戏剧,或者说曲艺艺术中曾经是个很普遍的东东。有些地下京剧,越剧,秦腔、黄梅戏里面,其实都有大量的脏口段子,只是建国以后经过了改造,长时间消失不见而已。但是那些东西总起来说不是艺术的主流。实际上各剧种真正的大家名角,在自己的艺术范畴都会极力避免出现这些东西。
然而二人转不同,二人转从来没有像其他大部分地方戏一样登上大雅之堂。绝大多数二人转演员从一从业开始,就把破布围起来的街边剧场,和大车店里的地面当成最高级的表演场所,再无其他奢望。在这样的地方,面对着一群亢奋的观众,二人转要想取悦他们,只能拿出大量的黄段子。虽然也有大量的笑料,也有一些情节,还有一些音乐和舞蹈。但是那些在黄段子面前,似乎都成了点缀。即使是有些水平很高的演员,想要单纯的来表演艺术都是不可能的。
我们不能不承认,二人转确实是一种非常灵活,很不固化的艺术形式。在循规蹈矩的中华大地上,这种艺术形式的确极其少见。因为灵活,给他一个机会,二人转可以迅速风靡全国。但是风吹完以后,大家再看二人转时,就会发现刨去了黄段子的二人转,就剩下了装傻卖丑和重复的不能再重复的笑料。
比如我们看到的小沈阳,宋小宝、赵四、丫蛋等等,其实都是在各种各样的装傻。而周云鹏更是把装傻装到了极致。
丫蛋装傻时说的笑话,和田娃的几乎一样。小沈阳的笑料,和宋小宝的又高度雷同。严格来说,这些正宗的二人转演员,之所以真正能红起来,反而是由于他们没有演二人转,而是演的小品。小沈阳在天津依靠二人转爆火,但是随后长时间的火热就是依靠的小品。宋小宝更是不用说,大家一开始记住他就是因为小品。至于赵四刘能,之所以记住他们更不是因为二人转而是电视剧。由此就可以看出二人转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实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很难被广泛的接受。虽然没有明确的统计,但是很多看过的中国人还是认为这东西太吵,太闹,太黄,听不下去。各地的刘老根大舞台从刚开始的火爆到后来逐渐门可罗雀,大概就是一个证明。
而相声在各方面都是远远高于二人转的。作为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最高端的两种喜剧形式——另一种是上海的滑稽戏——相声本身对于基本功就有着诸多的讲究。比如发音,比如贯口,比如表情动作,等等等等都有浩如烟海的讲究。可以说,即使是一个完全没有幽默感的人,能够掌握这些基本功,也大致能够把人逗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也基本就是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了。而二人转呢,即使是赵本山建立了所谓专业的培训机构,这样的底蕴依然非常欠缺。
相声其实相当受京剧影响,也把京剧的中规中矩接受了过来。这样的喜剧虽然未必火爆,更容易被习惯中规中矩的中国人接受,而且很经得住品咂。二人转的段子——不是二人转演员的小品——通常很容易被记住,但是不是东北人,却极少有看它很多遍的。相声的一些经典段子,却能够被人长时间的反复观看和品味。不仅是因为它的基本功,也是里面涵盖了太多复杂的幽默韵味。这一点又是扯着嗓子高喊的二人转所没有的。
所以相声的复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像日本的落雨和漫才,曾经也起起落落,但是最终还是不能被取代。不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他基础太好,只要能够适应时代需要,那么立刻就能焕发新生。但是二人转就不同,他大致相当于跳大神,显然跳大神是不能和和尚做法事相比的。
赵本山面临的局面,其实都是注定的。二人转的退潮,重新回归关外,看起来惨淡,但也不能不说他们已经在关外收获了不小的阵地。这一点,其实也是应该归功于赵本山的。赵本山即使别的什么都不是,仅仅让东北的戏剧人才,不管用什么方式红遍全国,就是不世奇功。东北人的艺术天赋太高,这是全国都广泛认同的。即使赵本山大势已去,东北人作为中国主要艺术基地的地位,已是无可撼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