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英语(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

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英语(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1)

《门锁》剧照

据国家统计部门数据,2021年,我国有近9200万独居人群,其中女性占比达到42.1%,也就是说,有近4000万女性一人独居,这意味着,这一群人每天相当一部分时间,几乎是在夜晚,她们是独自一人处在一个孤立而封闭的空间。

当然,私人领域能给人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但一旦这个领域被人侵犯,那么所谓的安全边界将瞬间荡然无存。

最近,电影《门锁》上映,影片将视角放在了独居女性这个群体之上,影片讲述了一名独居女性遭受尾随、跟踪和窥视的日常,全片都笼罩在一种诡秘幽暗的氛围下,画面中无不充斥着当代女性尤其是独居女性的隐痛和窒息。

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英语(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2)

《门锁》剧照

当然,这类型的影视作品并不少见,如前不久播出的《八角亭迷雾》,又如《偷窥者》、《YOU》等等,这些影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点,明明没有出现任何惊悚元素,但依然有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基调。

这实际上就是被跟踪和窥视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让人不安、恐慌,甚至有一种危机感,不仅仅是荧幕上,这样看起来很“影片化”的情节,在现实中也时有发生,独居女性被侵害的新闻屡见不鲜。

很显然,这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话题,更是当代女性不容忽视的致命痛点。

借由《门锁》这部电影,不妨来谈谈跟踪和窥视这件事。

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英语(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3)

《门锁》剧照

其实跟踪和窥视并不罕见,其行为的受害者数量也远超想象,任何人,无论男女,都可能成为跟踪行为的受害者,这其中,女性尤其是独居女性受到跟踪和窥视的困扰程度要远高于男性。

不过,在现实中,因为这种行为的隐秘性,跟踪往往被忽视和低估,以至于除了受害者本人外,外人很难对这种困扰感同身受,所以往往,就算受害者本人寻求外界的帮助,也是徒然。

所以,首先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跟踪和窥视是少人不见血的犯罪,虽然罪犯可能并未加害于受害者,但却足以让受害者的个人生活长期陷入瘫痪。

对于跟踪,有一个更准确的说法叫做“跟踪缠绕”,从字面可以看出,这其中还包括了纠缠和打扰,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非自愿的情况下,个人私生活被持续入侵和打扰,并对此感到恐慌,那么就是在被跟踪缠绕。

而很遗憾,那些正在被跟踪的女性当中,有能力摆脱这种困扰和恐惧的人,少之又少。

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英语(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4)

李佳(化名)是一个阳光开朗,热爱健身的女孩,前段时间一起吃饭,闲谈之间,她说出了一段她人生之中的“至暗时刻”。

那是她刚毕业不久,对于一个“健身有瘾”的人来说,领了第一个月工资便迫不及待地在家附近的健身房办了健身卡,长期锻炼带给她傲人的身材和气质,在健身房中,引得不少人前来殷勤搭讪,这样的困扰倒还不算啥,在陌生人面前的高冷足可让这些人悖悖四散。

最让她头疼的,却是另一些麻烦。

每次健身总是在晚上,回家时得坐两站公交,在车上,李佳总是遇到些不安分的人,紧身的健身衣让她的神经更加敏感,任何有意无意的接触她都能察觉,遇到这种状况,她并不会直接起冲突,而只是想办法远离一些,或者多数时候,不坐公交,选择步行回家。

但更糟糕的事情来了,步行回家的次数多了,李佳发现,她被跟踪了!

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英语(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5)

有一次,她为了确认自己被跟踪,尤其多了个心眼,步伐时慢时快,偶尔停下来佯装打电话,那人很狡猾地从身边走过,看到走在前面的陌生人,李佳才松了一口气,以为是自己多想了。但没想到,当李佳走到单元楼时,那人却突然出现在她的身后,那个瞬间,李佳心底顿生一股凉意。

这个在朋友面前大大咧咧的阳光女孩,第一次觉得是那么的恐惧和害怕。

门禁还未落锁前,那人一个闪身溜了进来,李佳进了电梯,那人也默默跟了进去,电梯里死一般的沉寂,李佳下意识地攥紧手机,紧要关头,也能当个武器用。

李佳按了顶楼26层,电梯上行,那人一直没有按楼层,直到电梯上行过半,那人才缓缓按下25层,李佳愈发害怕,从25到26层,爬楼梯只要20秒......

电梯停在25楼,那人走了出去,电梯到了顶层,李佳分明听到隔壁的楼梯间有跑步声传来,她慌忙连着按下15,10、8、7层,电梯迅速下行,心有余悸之中,李佳疯一样的跑回家,她住的楼层,在8楼。

第二天,李佳没去健身房,而是早早到了小区去调监控,果然如她所料,那人在25楼下电梯后,迅速从楼梯跑到26楼,没有看见人,又迅速看了眼电梯下行显示的楼层,然后按下了另一部电梯,去了15楼,监控显示,在15楼走廊停留片刻后,那人又按电梯到了1楼,随后离开了小区。

看来,那人就是想要明确房号,以便进一步的行动。

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英语(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6)

可惜的是,那个陌生人全程穿着连帽卫衣,戴着口罩,看不清面貌。

虽说,这个危机被李佳巧妙地化解于无形,但实实在在的却给她心底蒙上了一层阴影,此后,李佳再也没走过那条路,更多时候,她选择打车出行,后来,她买了车,给家门上加装了智能猫眼,反复确认没有陌生人在她的门口逗留,那久违的安全感才慢慢找了回来。

李佳的处理方式,应该算是一种可以学习的经验了,但前提是,她及时的意识到了自己在被跟踪,从而有预防的采取应付手段。

但还有一些“跟踪”,却更加的不易察觉,或许当你察觉时,你的私人领域,已经被人侵犯。

去年底,在小区群里流传着一个视频,是一个监控视频片段,视频中,一名戴着口罩的男子,正蹲在一户门前,大肆的翻腾着主人摆在门外的鞋柜,最后,拿着一双高跟鞋反复抚摸嗅闻,最后藏进衣服里扬长而去。

那户女主人报警之后在业主群里曝光了这段视频,群内瞬间炸开了锅,不少人也去查监控,却发现没有类似的情况,看样子是针对性作案,众多流言四起,纷纷猜测那名男子和那个女户主之间的关系。

没过多久,嫌疑人被缉拿归案,真相就此大白。

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英语(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7)

原来,那名男子此前已经跟踪女户主很久,此前多次在楼底徘徊,有一次偶然碰到女户主下楼扔垃圾,垃圾袋里的快递盒子暴露了住址,这名男子才得以进入楼层直奔女户主家门,猥亵作案。

快递盒子暴露隐私并不稀奇,但显然并未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不仅是快递盒子,哪怕是你发在朋友圈的一张照片,都极有可能暴露你的隐私。

网络上有这样的博主,能根据一张平平无奇的风景照,通过一系列简单的数据检索和地图实景比对,就能轻松找到拍摄者身处的城市、街道甚至是小区和楼层,一张风景照尚且如此,那如果是一张信息更加明确的照片呢,比如家里孩子放学时随手拍的照片,或者是一张带有位置的照片,又或者是一张能看见车牌和门号的照片。

你的朋友圈里,并不都是你熟悉且信任的人,能看到你照片的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能从任何蛛丝马迹中找到对他们有用的信息,然后轻而易举的侵入你的生活。

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社交变得越来越方便简单,我们可以轻而易举与陌生人建立社交关系,“网络跟踪和网络窥视“也随之出现,它带来的困扰,丝毫不低于那些基于现实的跟踪。

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英语(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8)

有研究显示,互联网社交媒介的出现,跟踪案的发生比过去十年增加至三倍。

试想,一张照片、一条伪装过的链接就能轻而易举暴露你的住址和电话,并且,这种技术的门槛并不高,一个普通人在极短的时间就基本能掌握。

然后,数不清的骚扰电话和骚扰短信,甚至是来路不明的快递,这些都足以让你的生活乱套。

再说回跟踪这件事,不管基于现实还是基于网络,被跟踪的人群往往不难想见,那么跟踪者呢?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就试图对跟踪者进行画像。澳大利亚一名科学家研究多年,他对跟踪敏感者有一个比较细致的分类。

  • 一是被拒绝型跟踪者,这类人通常是因为求爱失败或者亲密关系破裂之后,以扭转、纠正、报复为目的进行跟踪缠绕。
  • 二是怨恨型,这类通常是因为受害者所做的事让其委屈或者愤怒从而产生尾行跟踪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恐吓,排解自身的痛苦。
  • 三是亲密寻求型,他们希望和目标建立某种亲密关系,从而对其进行跟踪缠绕,往往这类人群在跟踪过程中会不急于暴露在目标面前。
  • 四是亲密关系无能型,他们缺少社交和求偶技巧,内心渴求一段恋情,却因社交无能无法达成,于是通过跟踪缠绕来达到自己的心理需求。
  • 五是掠夺型,这是最危险的一类跟踪者,他们往往对目标进行跟踪和监视,并准备和策划对目标进行攻击。

而通常,跟踪者都是基于对受害者的好感,并由此产生某种妄想,开始实施跟踪,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粉丝对偶像的跟踪,也就是常说的”私生饭“,他们常常幻想偶像深爱着自己,并脑补大量亲密细节,不光是尾随跟踪偶像的一切行程,甚至蹲在偶像家门口或者潜入家中。

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英语(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9)

关于跟踪者的具体画像,或许我们普遍认为,跟踪者大部分是患有某种精神障碍的,其实不然,研究结果表明,结果恰好相反,在跟踪者中,仅有10%左右患有医学诊断意义上的精神障碍。

这并不代表大部分跟踪者就是心理健康的,他们往往是一个心理有偏差的人,情绪不稳定,并长期处于极端自卑和自负之中,要不性格内向不善沟通,要不总是激动亢奋,迫切想要达到某种诉求,他们们通常在某方面情绪或情感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缺乏任何类型的重要亲密关系。

甚至一部分跟踪者,不仅想要表达情感,甚至还会暴露自己的行踪,并希望得到目标的关注。

2019年,知乎上有一位匿名用户曾写下自己跟踪一个女孩的心路历程:

他在健身房偶遇一个女孩,从偷看、偷拍最后发展到跟踪,他有过内心的挣扎,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他说:“想搭讪却又不敢,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去了解她跟踪她,想多看看她,我也知道这种行为不正常,觉得自己很变态,于是我决定下次在健身房直接和她说,追求她,但第二周我又打退堂鼓了,不敢上前,于是又在楼下等她,看她出来,又跟了上去......"

后来,女孩发现他在跟踪,于是发出警告,从此女孩再没出现在健身房。

在结尾,这个男孩写道:“我也很恶心自己,但是当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大家可以骂我,但我还是要虚伪地在这里向那个女孩道歉,因为我让你的生活受到如此打扰而抱歉,对不起。”

是的,确实应该道歉,而且不是轻描淡写的一段话,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地道歉。

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英语(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10)

因为那些女孩没有任何错,仅仅是因为某种吸引人的特质,便被人跟踪,不管这个跟踪有没有更深的恶意,但这种行为一旦开始,恶意便已经开始蔓延。

有研究表明,很多被跟踪的受害者面临着各种心理和社会问题,她们变得敏感又警惕,甚至不得不逃离现有的生活,牺牲掉现有的工作和住所,长期处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

但是,因为很多跟踪并未给受害人带来更“实质性”的伤害,在法律层面,跟踪行为很难被界定,就算有多次的监控证明,受害者们也很难获得很好的保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跟踪案件都是一个全球化的难题。

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英语(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11)

今年年初,一本名为《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在我国出版,这本书记录的正是日本记者清水洁对一起跟踪杀人事件的调查。

1999年10月26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根据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

调查显示,猪野诗织与凶手曾是短暂的恋人关系,在二人分手后,男方开始实施跟踪,在经过长期的跟踪后,最终下了杀手,诗织未免于难。

真相曝光后,在日本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并直接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出台,如今,在日本几乎所有地铁站都张贴着“小心跟踪”的警示语。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而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严重地跟踪万维钢是恶劣犯罪的前置行为,是人际关系暴力的培养皿,英国戈鲁斯特大学曾有研究表明,在358个谋杀案中,有94%都曾出现过跟踪行为,而在我国,很多女性遭遇的暴力案件,也大多伴随着严重的跟踪行为。

因此,给予受害者更多的重视,以及通过立法等方式对跟踪行为进行介入,被认为可以阻止更多恶性犯罪发生的可能。

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英语(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12)

在《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一书的前言中,作者写道:

被害人诗织看不到今年春天的樱花,也听不到夏季的蝉鸣。往后都再也看不到、听不到了。同龄女性应该会在往后经历恋爱、结婚、生子等充满各种喜悦的人生,她的人生却在那个秋天结束了。我在采访过程中,想到的尽是这些。已经过去的时光无法倒流。那一天,惨案发生了。但是,为什么?

是的,为什么呢?因为诗织曾经和恋人分了手?

对李佳来说,是因为她身材好颜值高?

应该不是,她们以及每一个被跟踪过的女性,都无意卷入这种困扰,但这些事情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或许,在某些时刻,这样的事情还在更多人身上发生着。

或许,她们试图寻求帮助过,但又有多少诉求被简单粗暴地当作“多疑”而被忽视掉,不管是当事人,又或者是旁观者,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些可能在发生的跟踪和窥视。

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英语(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13)

于是,终极命题出现了。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不受他人打扰的权力,这也是一个文明社会里最宝贵的权力。

所以,为了捍卫这个权力,一个普通人能做什么?一个人能做什么?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李佳似乎是摆脱了之前被跟踪的阴影,但她现在一到晚上鲜少出门,这个爱美的女孩不敢再展示自己的美,健身之后,她会马上换上宽松的衣服,最喜欢的短裙几乎从未在夜晚穿上过,取而代之的是宽松又老套的阔腿裤和长款卫衣,她会每天通过智能猫眼检查门外的录像......

我想,这就是她的应激反应吧,不能避免随时可能会出现的威胁,不如就提前伪装好自己。

但这个社会,不应该是这样的啊。

因为做自己,并没有什么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