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课程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当下书法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困境)

内容摘要:书法有望由二级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这种情形是在书法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的,整个书法界为之振奋不已。在理性欢呼书法学科升级的同时,书法学科也面临很多现实困境和艰巨任务,如书法学科的定位问题、书法学之下二级学科的建设问题,以及系统化书法教材编写与审定问题,等等。当然,书法学科的建设也应避免“大、快、赶、超”的冲动,而是以科学严谨的学科精神为引领,在不断筑牢书法学科根基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书法学科的专业化和体系化。

关键词:书法 一级学科 机遇与困境 循序渐进

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将一级学科“美术学”修改为“美术与书法”,书法由附属于美术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升级为与“美术”并列的一级学科,整个书法界为之振奋不已。在充分审视“年轻”却又快速升级的书法学科时〔1〕,我们发现其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科归属、二级学科设置,以及阶段性书法教材配套等问题,在这些现实困境之下,如何补齐书法学科发展的这些短板,无疑是当前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书法学科的定位应进一步明确

在当下近两百所高校都设有书法专业的情况下,书法学科的定位尚未达成共识。其中大部分书法专业设置于美术学院或艺术学院,少数设置在中国画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等院系。对书法学科定位的思考也意味着对其学科性质的重新考量。书法拥有卷帙浩繁的书法史料与体量宏大的书法作品,自古以来拥有美学与史学并重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但以其发展历程来看,书法与绘画、篆刻、古典文学等知识体系始终保持密切的关联,书法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始终处于若即若离的关系,所以在一级学科的地位提升之下,对书法学科的性质需要做出相对清晰的界定。

从各高校对于书法专业的命名中,可以看出学界对其学科性质的多样思考,高等院校的书法专业大多命名为“书法”或“书法学”,除此之外,也有例如中国古代书画史与鉴定研究、书法创作、书画美学、中国书写艺术、书法文化传播、书画鉴定与修复、书画与图形艺术研究等专业名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各院校在学生培养上的特色,以及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书法本体课程外,还需要对文物修复、艺术创作、文化传播、鉴定与鉴赏、书画结合等方面知识有相应的掌握。各院校根据其自身优势,进行不同的学科侧重可以极大丰富书法学科的内涵,但在整个书法专业的建设中缺少具有纲领性的学科规范与要求。

伴随着书法与美术并列为一级学科,有学者提出应警惕书法的“美术化”趋势:“从现实利益看,这样做可以让书法沾到美术经过近百年发展而积累的‘荣光’,也可以分享到因美术的学科优势而具有的资源‘蛋糕’。但是从书法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看,它和美术有着根本性质的不同,书法的‘美术化’已经被历史证明是一条崎岖小径……如何处理与美术的关系才是书法学科未来发展需要考虑的重点。”〔2〕这种担忧和警惕也主要指向了书法学科的定位问题。能否在广泛征求书法教育界意见的基础上,参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而出台《高校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诚如此,则可以加强对书法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推动高等院校的书法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发展。

书法课程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当下书法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困境)(1)

“2019·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现场

二、书法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的设定

一级学科是学科大类,针对书法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分支学科,如何设立,设立多少,都需要作充分的调研,“这就涉及对书法学科的性质、定位、内容、功用的确定,也涉及对书法创作、理论研究、书法美育等的认识”〔3〕。高等书法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多以“学硕”与“专硕”区分培养方向,所以在理论与实践的框架下,可以分别建设以史料考据为主的古代书法史(学硕)、以理论研究为主的书法理论(学硕)、以书法创作为主的书法创作(专硕)、以教学实践为主的书法教育(专硕)等二级分支学科。

至于具体课程的设置,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阶段做出区分,如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应涵盖书写技法、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鉴赏等最核心的内容,各个学校又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兼及篆刻、书法美学、书法批评等内容。硕士阶段,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不同侧重使当前书法硕士阶段课程的设置呈现出两个方向的侧重,“学硕”偏重理论,“专硕”侧重实践,这无形间大致规划好了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在新的学科发展规划下,需要使硕士研究生尽量平衡两者间的关系。整体而言,课程的设置需要以二级学科的不同特点为侧重,着重培养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强调阅读原典,而且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书法艺术的本体展开,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技法、书法美学等内容无疑仍是硕士阶段的核心课程,而学科交叉下备受关注的古文字学、文献学、诗词写作、碑帖与题跋、中国画等相关课程的开设,可以作为书法学科走向多元与复合的途径。至于博士研究生阶段课程的设置,还可以进一步开设中国哲学史、中国美学史、中国文化概论、中国艺术精神等课程。如果说书法硕士阶段侧重的是学术能力培养的话,博士阶段则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对整个学科走向的把控能力。

为了书法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还需要形成完善的学科水平评价体系,以教育教学、人才导向、学科成效、学术交流以及学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维度作为书法学科水平的考量。

三、系统化书法教材的编写和审定

中小学阶段的书法教材的编写应以经典书法作品为第一性,发挥教材对于学生的导向作用,初次接触的书法作品将成为学生书法教育的起点,它会贯穿学生书法学习活动的始终。同时书法教材中也应渗透书法美育的目的,除了对技巧的考察,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由书法而引申的艺术想象力都应该纳入教学目的评价体系。忽略个人情性的教学容易导致学书兴趣的缺失,这要求中小学阶段的书法教材在技巧解析的基础上,应多以经典书法作品扩充学生的视野,以优美动人的书法史实涵养其精神。至于教学层面,书法教师应不断提高对不同学龄层次的把控能力,小学阶段侧重基础书写技能的训练及兴趣的培养。至于中学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关注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作品,学习多角度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书法之美,体悟汉字魅力。事实上,自201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后,陆续有多家出版社组织专家团队编写了中小学书法教材,并最终有十余家出版社的教材通过教育部的教材审定。

在数十年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也有多种高等书法教材出版,但水平良莠不齐。目前来看,规模较大且构成体系的当数20世纪末由陈振濂主编的“大学书法教材集成”(15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这套教材获得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并曾于2009年在天津古籍出版社再版,近期又将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再版。〔4〕此外,多数高校书法教学中会自觉地选用书法界的学术著作作为教材,如书法史课程多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中国书法史》(七卷本)为教材,书法理论课程以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历代书法论文选》为教辅资料,等等。这些书籍除了基本囊括重要的基础性书法知识外,在学术视野上也具有前瞻性,这也是其成为经典的原因。但客观而言,当下高等书法教育在教材的选用上仍未达成共识。

四、书法学科建设应避免“大、快、赶、超”的冲动

书法学科从美术的羽翼下抽离出来,与其并驾齐驱时,将书法专业或书法系独立出来升级为书法学院的呼声随之而来,但书法的学科积累与一级学科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二级学科、专业设置姑且不论,单以当前各大院校的书法专业体量来看,与美术、文学等其他一级学科的体量差距明显。以2021年书法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来看,招生人数最多的10所院校分别是首都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郑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以及绍兴文理学院,这十所院校中,首都师范大学本身就是独立的书法院设置,最终录取了六十余名书法硕士研究生,绍兴文理学院录取人数为16名。招生人数与其他一级学科相比,差距较大。

目前的书法学科体量决定了书法学科规模不应急速扩张,学科规模的扩大往往表现为建设独立院系及广泛开设相关专业。据教育部颁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2022年新设立书法学的高校有河北东方学院、温州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和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六所。截至2022年7月,开设书法学本科的院校已有约一百五十所。而少数民族地区及边远地区的院校是否设有书法专业则更应引起学界注意。教育部于2021年10月发布的《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688号(教育类053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提道:“加强高校书法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支持民族地区高校开设书法学本科专业。”在社会对书法人才的总需求没能扩大的前提下,盲目扩大规模或以招生人数作为衡量建设标准的举措将会包含潜在的危险,现阶段应避免“大、快、赶、超”的建设冲动。“抑引随时,变通适会”〔5〕,书法学科的升级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如何使书法学科建设愈加科学化、体系化,从而进一步提升高等书法教育的质量,既需要书法人的自胜自强,更需要稳中求进的心态,正所谓“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注释:

〔1〕2012年,作为隶属于“美术学类”之下的二级学科“书法学”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此之前,书法仅仅是一个培养方向。

〔2〕陈志平《书法的学术脉络和学科走向》,《中国书法》2022年第3期。

〔3〕崔树强《书法学科发展的历史机遇与现实困境》,《书法报》2022年6月1日,第9版。

〔4〕“大学书法教材集成”15册分别为:《大学书法专业教学法》《大学书法篆书临摹教程》《大学书法隶书临摹教程》《大学书法楷书临摹教程》《大学书法行书临摹教程》《大学书法草书临摹教程》《大学书法篆刻创作教程》《大学书法创作教程》《大学师范书法教程》《中国书法发展史》《中国书法批评史》《近现代书法史》《日本书法史》《书法美学通论》《书法学概论》。

〔5〕[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征圣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杨勇 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编审、《书法》杂志副主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