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粘度和血稠是一个意思吗(我们经常聊的血稠)
经常听到许多病友提到血稠,这其实不是一个医学术语。
血稠 大概指血液粘稠,易发生血栓,或者血栓发生前的一个征兆,很多情况也被误解为血脂水平增高引起。
"血稠"往往是民间对于血液浓缩、粘稠、流动不畅或者容易发生凝固状态的总称。血稠这个概念与中医对于疾病状态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临床血液流变学(血流变)检查结果往往也被解释为血稠还是血稀。
“ 血稠 ”可以翻译为blood thickening
属于医学物理学上血液流变学的范畴,大概相当于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le state),与血流、血浆和血液成分都有关系,表现为凝血系统的活化状态。
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粘弹性、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等指标来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来自百度)。
但现代医学的高凝状态与血稠有着不同的内涵,高凝状态主要是血液成分的改变,分为遗传性和活动性。
遗传性的高凝状态也称为易栓症(thrombophillia)是血液中抗凝因子减少,如蛋白C、蛋白C、抗凝血酶等;或者凝血因子抗原增多/活性增强,如凝血酶原基因20210位点G→A突变。
继发性高凝状态多见于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患者等。
血栓的形成除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以外,还取决于是否存在血管(组织)的损伤,取决于是否存在是血流淤积或者血流变慢的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心肌梗死,房颤导致左心房血栓形成和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
脑栓塞主要的病理基础是瓣膜病、房颤和换瓣术后以及非瓣膜病性房颤,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心脏功能、是否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心肌梗死的病变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等。
血流变学检查简称血流变临床血流变学检查,实际上是想通过体外的办法,模拟体内血液流动状况,对血液的凝固状态作出判断,以期对将来的血栓形成以及血管事件进行预测。
曾几何时,血流变被广泛用来进行所谓中风预报等等,那个年代血流变仪器几乎遍布城乡大小医疗机构,卖营养保健品甚至卖假药的也都是标准装备。
但血液流变学检测不能如实地反映体内真实的血液凝固状况。血流变检测结果受到验前因素(标本采集、运输、处理和保存),测试系统(仪器、试剂、方法学)多种因素影响;人体不是一个完全的物理模型;再就是采用何种指标、各指标诊断的界值及其临床意义等。
即便血流变能够真实反映体内情况,如前所述,血栓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尤其血流减慢(淤积)和血管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始动因素。
临床几乎没有办法单凭血流变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指标异常,来准确评估血液凝固状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反映的是全身的血液状况,而血栓形成往往取决于局部因素,如斑块破裂;血流变影响因素众多,往往变化很大,重复性不好,你喝完水、跑完步前后比较差异可能非常大;血流变中还没有任何一个指标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那样是独立的危险因素,具有非常强的预测价值。
不能单纯凭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来诊断和预测疾病,不宜将某一项或者某几项指标异常作为治疗决策的依据,另外血液流变学也不是抗栓药物治疗是否有效的观测指标。
中风预报就像过去的天气预报,降水概率90%不一定下雨,降水概率0照样下雨,你早上出门真的不知道要不要带上雨伞。
虽然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有关,但是血脂增高不能称为血稠。液体丢失(如呕吐、腹泻、利尿等)导致的血液变化临床一般称为血液浓缩。个别病友头晕也问医生是不是血稠了,这就更不靠谱了。
血稠是一个不客观、很模糊的概念。在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的年代,这样的指标越来越少,越少越好。
不要用血稠这样一个概念和血流变这样一种手段,去诊断疾病、预测疾病和治疗疾病,更不能据此炒作概念,兜售产品!
内容来自我的“许俊堂医生”,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