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晚年历史(李世民51岁早逝是因纵欲过度)
“雄才大略安天下,睿算神机定太平”。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在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位极其优秀的政治领导人。无论是在对国家的治理方面,还是个人的文学造诣上,李世民都算得上人中龙凤,同时他在个人品德与善于用人上也是传出佳名。
在历史书上,关于李世民的一句名言耳熟能详:“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臣子的过激劝诫,他没有不以为意,更没有恼羞成怒,而是能够吸取教训,允许群臣进谏忠言。可这样一位优秀的帝王,是什么原因让他在那样的太平盛世,却只活了51年呢?
少年李世民
公元598年,李世民出生在一户富裕人家,父亲李渊时任隋朝官员,母亲窦氏也是隋朝士族。一日,家中来了一名书生,自称精通算卦,能识人面相。在看到李世民后,告诉其父李渊:“你的儿子龙凤之姿,天人之表,待及二十,必将济世安民。”李渊闻之大喜,后为二子取名为李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
几年后,李世民长大成人家中便为他张罗娶妻,听得高士廉有一外甥女长孙氏性格温良,贤淑聪慧,二人便喜结连理。婚后,李世民仍旧没有怠慢骑射和武术上的功夫,在学习上也依旧勤勉。反隋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加入云定兴军队,前往雁门关去营救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大修运河,开疆扩土,这让本就苦不堪言的百姓更加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反抗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公元615年,杨广被突厥可汗围困在雁云关长达一个多月,这位帝王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也被吓的痛哭流涕。
16岁的李世民,在来到雁云关后,心中隐隐有所想法,他知道有什么东西在暗暗地被改变。但此时,一个国家的帝王仍需营救。他给出建议,让士兵在白天摇旗呐喊,却并不开展明确的军事活动,到了晚上再展开进攻。在这样的做法下,突厥军队不敢大意,竟被震慑到。
在这之后的两年,国土动荡,各地纷纷起兵反叛。李世民见机也有所行动,他鼓动父亲李渊也起兵反叛,这就是历史上的晋阳起兵。起初,李渊并没有听从李世民的想法,他惶惶不安,甚至责骂李世民,李世民旁敲侧击告诉父亲,应当及时动手,遵从民意,推翻残暴不仁的隋朝统治。
后来在裴寂的劝说下,李渊开始动摇了想法,最终决定起义。军队在李世民的带领下率先攻下西河,并继续向西进攻。在这个过程中,战势焦灼,与敌方兵力的悬殊以及各种原因让李渊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李世民看到李渊的犹豫不前,心中喟叹,他前往营帐中与父亲进行交谈,表示即使是为了天下苍生,这一次你绝不能撤退。李渊与他发生几次争执,最后,李世民说道只能进不能退的原因。这次起兵,本就仓促,若此时不趁势而上,必会军心大乱,且这次骑兵不止一个队伍,若不抢先占下优势位置,后面就会更加艰难。
李渊沉思一番,认为李世民的话不无道理。便一鼓作气,在四个月内夺取了长安,为后来建立唐朝优先取得了地理上的优势。在取得第一步的胜利后,清缴各地势力也是一大难题。当时洛阳有王世充,河北也有窦建德,势力割据,各自为王。
要想真正的平定天下,这场龙争虎斗必不可免。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出手了。在了解到窦建德品性仁慈,而王世充奸诈狡猾后,他利用二人的个性,展开了一场谋划。李世民先是派兵袭击王世充,他知道这种情况下,王世充必然会让窦建德来救援,而自己也能来个瓮中捉鳖。
果然,如他所料,窦建德派兵赶来救援,并被其活捉。另一头的王世充得到消息也不再挣扎,立即投降。李世民在深思熟虑后,赦免了王世充,并砍下窦建德的人头,用来警告余党。这场历时两年的战斗,在李世民的平定下以李家称霸告终。
经此一役,天下太平,李世民的威望与民声也日渐高涨。在他班师回京之际,长安一时万人空巷,众人都兴高采烈地欢呼他的归来。这时候的李渊自称为帝,建立了唐朝,但他并没有像之前答应的那样,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渊生有三个儿子,个个骁勇善战,聪慧过人,也都在这场起义里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以李世民的功绩最为显著。可皇太子的位置却给到了长子李建成的头上,而李世民只被封为了秦王。自此,李世民与李建成展开了一场明争暗斗。
唐太宗李世民
据一些史料记载,李建成与李世民都有过人之处,二人都算人中龙凤,这也注定这场斗争将旷日弥久。其实早在李渊起兵之时,两兄弟就已经展开了争斗。在进攻长安时,李建成与李世民兵分两路,各带一队人马,猛击长安军力。
但在李渊的心中,已经有所决定。唐王朝建立初期,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就已经被定下,而作为唐王朝的继承人,自然无需行军打仗,而应该了解与维持好中央机构的运转,培养好自己在朝中的势力,因此,平定余党的任务就落到了李世民的头上。
在一场场战役中,李世民的声望逐渐传播开来。而王世充与窦建德的投降,更是为李世民在民间的声望再加一把火,一时朝中分为两派势力。一方认为,太子李建成执掌中枢大权,是名副其实的下一任帝王之选。另一边,支持秦王李世民的则认为,以其赫赫功勋与胆识见解,才是执掌天下的正确人选。
武德五年,再次有人发生叛乱,按往常惯例,将由秦王李世民出兵平盘,可现在的局势若再让李世民赢得声望,将对太子地位产生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建成的下属劝诫李建成自行带军队前往当地,剿灭叛贼。
李建成思考一番,觉得此话不假,在他出征前,他约见了小弟李元吉,和他达成了协议。协议内容就是此次出兵二人一同前往,并告知他的皇位在之后不会传给儿子,而是交由李元吉。这让站在中立地的李元吉开始动摇,不久,二人达成协议,局势开始转变。
李渊看到两个儿子之间不断发生冲突,为保住太子地位,决心削弱李世民的势力,逐步将他的权势架空。而架空的第一步,就需要从李世民的门客入手,据史料记载,李世民的身边有不少出名的谋士与将领,这也是帮他登上皇位的一大助力,且李世民与他们关系向来较好,堪称为他的左膀右臂。
不久后一天,下属告诉李世民,尉迟恭被诬告入狱,将被判处死罪,这让李世民一时火大,直接冲到李渊面前,向他要人,李渊见他前来,并没有为难他,而是派人放了尉迟恭,而他敲山震虎的目的也达到了,一时李世民的门口人人自危。
尉迟恭一事结束不久,程咬金又被借机举荐送去康州。秦王府中的人见此,知道是上面决心砍断李世民身边的助力,于是众人一起找到李世民,强烈劝告他要做出行动,否则必有一日,秦王府将被完全架空,正如他们所料,此后李元吉带兵抗击突厥人,以人马不够为由,直接向秦王府要人。
一而再,再而三的动作下,李世民决意有所行动。他派尉迟恭叫来了府中的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共同商讨对策。李世民向李渊献上密奏,奏书中表示了李建成私下秽乱后宫,罪不容诛。且与李元吉密谋将在不久之后的送别宴上杀害自己,让李渊给出对策。
到这时李渊才惊觉到,双方之间已经势同水火,为了调和二人的关系,李渊安排了一场宴会,准备在私下进行调解,却没发现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玄武门事变就在这样的局势下爆发,为了不让李建成二人有所逃跑,李世民买通了李建成的下属玄武门禁军将领常何,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拿下二人的头颅,就这样,多年来的纷争到此结束。
李渊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但无可奈何,李家只剩一子,若不想江山后继无人,便只能让李世民来继承王位,局势已然明了,三日后,李渊传召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在不久后退位,公元629年,李世民正式成为唐朝的的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李世民之死
李世民登基前,不休的战争让国家人口剧减,为了稳定国家的局势,重建根基,李世民严苛要求自己,励精图治,并告知群臣要敢于谏言。这位新上任的帝王,知人善任,选贤举能。为了征集大量人才,他充分的完善了科举制度,为许多寒门学生提供了机会,能够在朝中有一席之地。
为了保证国家经济的复苏,他实行了民族统一的政策,加强对各个民族的管理以及与外来商人的交流,同时,他还减轻赋税,保证农民能够安心在农田耕作,减少百姓负担。就这样,贞观年间的商业飞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天下一片祥和。
同时,在书法诗词上,唐太宗也颇有心得。他广招书法大家,开设书院,招纳四方有才之士。他自己在书法上也有所研究,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尤爱王羲之的字,并时常与各位书法大家一同探讨,他认为书法需有筋骨,并说:“今吾临古人之书, 殊不学其形势, 惟在求其骨力, 而形势自生耳。”
就是这样一位做出了许多贡献,并且没有不良嗜好的帝王,为何他的生命止于50多岁呢?
据各方史料记载,有以下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就是因为先天疾病哮喘,《资治通鉴》中记载道:“太子为上吮痈,扶辇步从者数日。”且不止李世民有哮喘病,他的儿子李治也患有此病。
第二种可能性就是古代帝王大多所服用的“仙丹”,最终,因为金属中毒而死去。之所以李世民开始服用丹药,还是因为,在他东征高丽后,患上疾病,几次后遗症复发,导致身体,越发羸弱,太医院的药物对他并不管用,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搜寻江湖道士,服用丹药。
在听信了外来道士的吹嘘后,曾经表示生死由命的李世民还是屈服在现实的残酷下,那位,西洋道士表示,只要服用了他的丹药,必定能和他一样活到200岁。但在短短的一年内,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最后,在临终前也只留下了寥寥数语。
除了前两种情况,有人认为李世民更多是死于心病。早些年的征战,让李世民留下了种种后遗症,无数大大小小的伤疤让他难以承受。且他的勤勉让他自上位以来几乎没有休息,在位十几年,他为国家的心盛操劳了不少事情,而晚年神经的衰弱,让这位帝王时常想起自己对亲兄弟痛下杀手的往事,种种原因让他郁结于心,最终不幸身亡。
总结
正如毛泽东对李世民的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李世民固然在晚年做出了不少昏聩的行为,但直观他这一生,绝对算得上是励精图治,积极上进的一位仁君,而我们在对历史人物作出评判时,更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结合历史背景,对他们,做出合理的评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