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拾遗(道不拾遗枕方寝绳)

“道不拾遗”是我们常见的成语,其意思是走路碰见别人丢失的东西没有人拾走而视为自己的东西这一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好,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道不拾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不拾遗(道不拾遗枕方寝绳)

道不拾遗

“道不拾遗”是我们常见的成语,其意思是走路碰见别人丢失的东西没有人拾走而视为自己的东西。这一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好。

“枕方寝绳”意为枕方石、睡绳床。同“枕石寝绳”。高诱注:“方,榘四寸也。寝绳,直身而卧也。”杨树达证闻曰:“寝绳谓织绳为床,人寝其上。”作为成语,比喻行事依照准则不逾矩。

这两个成语皆出于春秋时宋国人文子的著作《文子·精诚》。宋人南谷子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说:“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名钘,字计然,文子某号,家睢(睢阳)葵丘(现商丘市民权县境内),属宋(春秋时宋国)地,一称宋钘,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有二篇,曰《文子》。”

《文子·精诚》叙述伏羲氏和黄帝治理天下时的情况说:“昔黄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明上下,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岁时熟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市不预贾,故于此时,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丰昌,凤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虙(fú)牺(即伏羲,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氏之王天下,枕方寝绳,杀秋约冬,负方州,抱员(圆)天,阴阳所拥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其民童蒙不知西东,视瞑瞑,行蹎蹎(diān,奔走、跋涉意),侗(dòng)然自得,莫知其所由,浮游泛然,不知所本,罔养不知所如往,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怀其爪牙,藏其螫毒,功揆天地。至黄帝要缪乎太祖之下,然而不章其功,不扬其名,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何即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黄帝治理天下,调和日月的运行,理顺阴阳之气,使四季的时间长短按标准运行,修正乐律和历法,分别男女尊卑之位,明确君臣上下之礼,使强者不能袭击弱者,众者不能残害寡者,百姓保命而不夭亡,每年的谷物按时成熟而没有灾荒之年,百官处事公正而不徇私,君臣上下协调融洽而不发生差错,法令明示而公开,百官执行起来公正而不偏私,耕田者互相让地边子,道不拾遗,交易的时候不预先买卖,诚实而有信。所以,在那时,日月星辰没有失序,都在正常地运行,风雨按时调节,五谷丰昌,凤凰在殿庭间自由飞翔,麒麟在郊外信步而游,天下一片昌明景象。

伏牺氏治理天下的时候,头枕在石上,身睡在草上,秋收冬藏,依靠大地,怀抱圆天。凡阴阳二气堵塞凝积不通之处便开通理顺它,凡气乱不顺残物伤民比较严重之处便断绝制止它。那些百姓还处在童稚蒙昧状态而不知东西物产,视野呆滞,行路缓慢,天真而自得的样子,不知道自己的由来,无目的地到处漫游,不知道自己的本始,自生自养而始终不如将去往何方。故在那时,禽兽虫蛇都藏起自己的爪牙,收敛自己的毒害,其功劳可与天地相比量。到了黄帝的时候,情况要坏于太祖伏牺氏的时候,然而黄帝不彰显其功劳,不宣扬其名字,归隐于真人之道,以顺从天地之本性。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道德已上通达于天,下通达于地,内去心智,外忘事故,如混沌之无为,顺应自然之妙理啊,无为而治,如此而已。

由这段话来看,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文子理想的社会基本有两种,一是伏牺氏治理天下的时候,万物和顺,禽兽虫蛇都不害人;人们生活自养自足,心性混沌,言语朴实,甚至连分别意识都没有,大家都过得悠然自得。次一等的理想社会是黄帝治理天下的时候,那时候人们尽管有了分别意识,但无为而治使社会秩序井然,各阶层的人们各安其位,自然界也运行正常。文子学派中的部分学者认为黄帝治理天下时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

由于《文子》说黄帝治理天下时人们道不拾遗,后来就有了“道不拾遗”这一成语;又由于《文子》中说“虙牺氏之王天下,枕方寝绳……”后来就有了“枕方寝绳”这一成语。

例句:“农会势盛,地方牌赌禁绝,盗匪潜踪。有些地方真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淮南子·览冥训》)

(52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