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度有可能属于假性近视吗(光明时评真的没有)
总有一些知识,会不断挑战人的认知能力,比如近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200多度有可能属于假性近视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200多度有可能属于假性近视吗
总有一些知识,会不断挑战人的认知能力,比如近视。
日前有媒体报道,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知名视光学专家周行涛教授表示,在我国流传半个多世纪的“假性近视”说法,其实是一种谬误。无论国际疾病分类及手术操作编码,还是我国疾病分类与代码标准,均没有“假性近视”一说。医学科学定义,近视就是近视,与其他疾病诊断一样,也从不强调“真性假性”。
教授的意思很直白:近视就是近视,并不存在什么“真的假的”,家长们就不要自己哄自己,继续沉浸在“还好,我娃只是假性近视”的泥淖里了。
原来,家长们的乐观、庆幸、暂时的沉静都是一种假象,那么多眼药水都白滴了?!这样的“澄清”无疑是颠覆性的,甚至让人猝不及防。
按照专家的说法,“假性近视”是苏联学者提出,并于上世纪60年代在亚洲传播开来的说法,日本学者最早受其影响。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层出不穷的报告指向“假性近视”,同时也出现大量号称具有特效的眼药水。
专家指出,尽管“假性近视”的说法确实已经深入人心,但却并无科学定义,更合理的说法应该是“调节性近视”。更多的情况不过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口耳相传,不足为凭。甚至更像是一种“以讹传讹”。
不过,这一说法也招致网友质疑。有人认为,既然是一种谬误,为何这么流传多年却无人纠偏?专家所指的“调节性近视”,与习惯所言的“假性近视”又有何区别?专家指“假性近视”误导公众,则其误导性究竟又体现在哪里?
客观而言,从医学专业到普通民众的一般认知,确实有着千山万水的知识阻隔与专业壁垒,不仅专家不好一锤定音,一般民众也缺乏科学判断的能力。
这也意味着,学界的知识在去往大众的道路上,理应更“靠谱”些。若是有共识自然更好,若缺乏共识,则应该尽快形成共识,至少,不要“神仙打架,百姓遭殃”,甚至把判断的手柄交给普通的老百姓。
到底存不存在“假性近视”?如何认定视力下降直至出现近视的这一个过度阶段?当下的学界应该尽快厘清概念,获得一个普遍的认知,而不是让人头脑发蒙,搞不清状况。
一个严峻的现实是,近视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生活的常态。数据显示,至2050年全球近视将增至47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近一半,预计到2020年我国近视总人口将达7亿人,近视已呈现低龄化、重度化、发展快、程度深的趋势。
与此同时,近视防控与治疗,也早已成为一门大生意。那些“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眼镜店,都是以孩子们的扑朔迷离为代价的。如果在近视防控问题上,我们连基本的学理都没搞清楚,就一日千里地商业化了,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带上了近视眼镜,专家们还在讨论是不是存在假性近视,这未免有些奢侈,也很好笑,尽管现实已经让人们笑不出来。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