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是大李杜吗(李白杜甫仅相差11岁)
正所谓"李杜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民族的发展是离不开精神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转化为了历朝历代精神文明的产物,如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凝聚力,唐朝时的诗文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诗"的崛起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全新的血液。
唐朝可以说是一个由"诗"组成的朝代,盛唐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盛唐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诗意,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歌的时代,有一个光芒万丈的枢纽核心,那就是"李杜"。李白与杜甫,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在中华文化中享有极高的评价,古时人以天为尊,李白被人称为"天上派来的神仙"是"天上谪仙人"。
李白画像
《新唐书·文艺列传》: "( 杜)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
"圣"则是人们对于对教化众生的人的尊称,代表了杜甫在人们心中极高的地位,也代表了人们对于他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思想的赞颂之情。"李杜"二人有着许许多多的相同点,两人都是因为少时家境富裕,从而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诗才受到人们的普遍推崇得到了社会认可,也在年轻时就得到了良好的名声与赞誉。
在流传至今的数不胜数的诗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被编进课文中,供学生鉴赏与学习,李白代表盛唐,杜甫代表晚唐,并称为唐代文学的双子星,他们的诗文十分具有代表性,从流传至今的诗文中我们得以窥探到大唐的神秘风貌,也能一步一步的走进大唐,走进唐朝文化,本文从李杜的诗文人生入手分析唐朝文化的形成。
诗人文会图
中华文化中的"李杜"李白和杜甫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他们两人代表了唐朝文化的巅峰,可以说是唐朝文化的名片。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一统王朝,有着一统天下,八方来朝的鼎盛时期,时至今日,在中国,在世界中仍有很多地方存在着唐朝的痕迹,唐朝的风俗习惯与精神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流传到现在仍然熠熠生辉。
在如今,海外的唐人街随处可见,海外的认知中根深蒂固的"唐"字正是我们民族身份的名片,唐朝诗人的出现更是给唐朝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李杜"的出现为中华文化打破壁垒,以一个崭新的姿态达到文化史中的巅峰,赋予了诗歌不一样的活力,两人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大唐。
李白杜甫图
《淮南子·主术训》: "故仁智错,有时合,合者为正,错者为权,其义一也。散听则岐,合听 则圣。散观则支,合观则性。"
因为两人的文化成就在不同时期不相上下,风格领域也迥乎不同,李白诗词多是从天上看地下,而杜甫诗词相反,是从地下看天上,因此时常有后世之人将"李杜"互比,要争一个高低贵贱。
实际上"李杜"二人的诗词并无冲突矛盾之处,一个恣意浪漫,一个内敛忧民,两人用各自的方式在诗坛中发光发亮,各占半壁江山。
正如《淮南子》中所说"合者为正"只有把李白杜甫二人看作一体,李白代表的是风光无二的盛唐,在盛唐中的李白如鱼得水,昂首挺胸地游遍名山大川,留下无数让人如痴如狂的真迹,杜甫代表的是风雨飘摇的晚唐,在晚唐的杜甫忧国忧民,心力交瘁的走在盛唐的下坡路上,谱写痛苦的悲歌,李杜合观,才能完整的还原出一个大唐。
"李杜"饮酒图
盛唐气象中的"李杜"李白和杜甫同为"盛唐之子"虽然相差十一岁,但是志趣相投,互为好友,李白是盛唐的"谪仙人"在唐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诗千金难求,相传李白出游时总有豪绅一掷千金给李白做路费,只是因为出于对李白的喜爱。李白爱游历这件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的唐朝强大鼎盛,杜甫的《忆昔》中曾经回忆过开元盛世时"稻米流脂"的盛况。
国家富足,百姓安居乐业,这样舒适而安全的环境让读过"万卷书"的年轻人们都想出门去行"万里路"。年轻而浪漫的李白正是其中之一,李白一生走过无数地方,那些名山大川开阔了他的眼界,畅怀了他的内心,李白的游历更像是沟通天地,与山水对话,醉心于湖光水色之中的李白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写庐山写蜀道写滚滚东流水,极尽笔触的描写盛唐气象。
盛唐繁华图
《通典》:"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在如此平稳的社会环境下,杜甫也不止一次出游,但是杜甫的出游与李白不同,杜甫从小出身名门,在京师中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于是走出俗不可耐的京师文学圈,去寻找新的感悟,在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杜甫也有李白的豪迈洒脱之意,但是更多的是慷慨悲歌之情,从百家争鸣到王谢风流,杜甫更多的是在游历中细究历史的脉络。
李杜二人不同的游历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情,在多年之后杜甫、李白、高适又一同出游,史称"三杰游",这次出游是在盛唐即将倾覆之际,三人不复原来心境,多了些凄凉悲怆之感。
可以说"李杜"的出游经历由浅入深的呈现了盛唐的全貌,让人能不费吹灰之力的感受到盛唐的豪迈、繁华以及藏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背后的颓败气象。
"李杜"游历图
晚唐气象中的"李杜"李白生平恣意放纵,在文学中的成就足以让他登顶封神,成为当时大唐的"全民偶像",仿佛他生下来就是神仙下凡,为这盛世挥洒笔墨来的,但是李白的一生一直有一件事无法释怀,那就是他的仕途多舛。盛唐风光无二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官员们尸位素餐,朝堂上下拉帮结派,局势风云变幻。
李白因为性格高傲得罪不少以下媚上的小人,在朝堂之中树敌无数,处处给他使绊子,而李白又十分不屑与小人为伍,只能自己在仕途上吃亏受罪,他自己也感觉到大唐如此挥霍下去时日无多,于是做清平调也好,醉骂安禄山也好,让高力士脱靴也好,都是他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为自己的悲惨仕途,为命不久矣的盛唐。
高力士脱靴图
《唐摭言》:"李白着宫锦袍,游踩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李白的死充满浪漫与理想,带着盛唐最后的一点绮丽色彩而亡,在安禄山与史思明联合发动改变历史的"安史之乱"之后,盛唐已经消失在了"安史之乱"之中,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这同时,正所谓"江山不幸诗家幸",这片已经不再繁华的国土上涌现了一批爱国诗人为这个千疮百孔的江山奔走呼喊。
杜甫就是这些诗人的代表,昔日强盛的国家往事历历在目,如今的破败江山让人痛彻心扉,他自称杜陵野老,在衰败的晚唐中尝尽人间的悲欢离合与酸甜苦辣,书写一首又一首忧国忧民忧天下的诗篇,写尽人生凄凉与辛酸国事,让人从诗文中体会人间百味,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在无意中道尽其君国之忧。
杜甫图
结语李白与杜甫虽然年龄相差数岁,但是两人相处如同多年好友一般自然,李白在早年时便凭借着诗文名扬四海,他的才华是人们有目共睹的,杜甫作为一位诗人自然是十分欣赏与崇拜李白,李白成名已久,但是丝毫没有长辈的样子,两人一同游历名山大川,白日里欣赏名胜古迹,把酒言欢,抒发自己在诗文中的感悟,晚上抵足而眠,十分亲密。
在杜甫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提及李白的地方,比如赞李白"白也诗无敌"并用"惊风雨,泣鬼神"这样的字样来描述李白的才思,给李白极高的赞美,在李白被流放时,杜甫也十分忧心挂念,甚至担忧李白到噩梦连绵的地步,可以看出杜甫对于"李杜"二人情分的看重,也可以看出李白的性情之洒脱,性格之乐观,是一般人不能比拟的。
人们总说李白是"天上谪仙人"是上天派来的诗仙,他是一位天纵奇才,他无比奔放又无比浪漫的诗文是上天赋予的,人们总是忘记李白的苦难,他在年逾半百之际被流放到夜郎,在那时他说"千里江陵一日还"他还是充满朝气,即使厄运当头,他也保持着超凡脱俗的乐观心态和天真性格,李白这两个字一直代表着中华民族至高形式的浪漫,从未改变。
杜甫在李白之后仍能凭借其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与李白共分大唐诗文的江山,其在历史中展现了"杜诗"独有的魅力,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杜甫的诗文穿越时空,充满了对于历史的深思与叹息,如果要全面的了解大唐,就不得不将"李杜"二人结合,"杜诗"的沉郁反思着"李诗"的豪放,"李诗"的放纵也预示着"杜诗"的悲怆,"李杜合观"才是一个完整的大唐盛世。
参考文献:《新唐书·文艺列传》、《淮南子·主术训》、《通典》、《唐摭言》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