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郁廷公示(骆郁廷论立场)
编者按: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立场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立场说到底是一种阶级立场,它是阶级利益的反映,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点、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立场决定人们思维与实践活动的方向,甚至决定人生、社会、国家的前途命运。面对当前社会领域多元多样、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更要引导人们高度重视立场、善于辨析立场、正确选择立场,这不仅是人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正确政治方向的客观需要,更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立场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立场决定人们的思想观点、政治倾向,甚至决定人生命运和国家前途。面对当前社会领域多元多样、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更要引导人们高度重视立场,善于辨析立场,正确选择立场,解决好坚持什么样的立场这一根本问题,这不仅是人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正确政治方向的客观需要,更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一、立场之定位
指出:“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立场是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前提和基础。立场决定态度、观点及方法,深刻影响人们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甚至决定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1.立场决定思想观点
人的立场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不同,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形成的看法、认识、结论往往也不同。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曾经深刻地阐明了这一点:从主人的立场看,奴隶懒惰、怠工,是丧失了自为性和独立性而与动物无异的不完整的人;然而,从奴隶的立场来说,消极怠工、破坏生产工具恰是他们反抗奴隶主压迫的武器。因此,从奴隶的视角出发理解他们的这种“自为存在”的行为,奴隶又是完整的人。可以看出,对待同一问题,主人和奴隶的根本立场不同,观点也迥异。毛泽东针对反动派污蔑农民运动“糟得很”的论调,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形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得出了农民运动“好得很”的结论。“糟得很”与“好得很”虽只一字之差,却代表了双方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还是站在广大贫苦农民的立场上得出的不同结论。同样,面对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上存在的某些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现象,有的人站在改革全局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来看待这些问题,认为是发展中的矛盾,总会在发展中解决;而有的人却将这些社会问题简单地归咎于改革开放,用改革中出现的局部的、暂时的问题,来否定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甚至从封闭僵化的立场来看待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曲解为“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对改革开放持怀疑、排斥和否定的态度。这都说明,对于任何个体、集团或政党来说,站在什么样的立足点,从什么样的立场出发,就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立场不同,思想和观点就不同,形成的判断和结论也自然不同。
立场不仅决定人们的观点,还决定人们的感情。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厌恶。这种爱与恨、好与恶,缘于人们的价值尺度不同,根源于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毛泽东在谈到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谁更干净的问题时,谈到了自身思想、情感和立场变化的经历和过程。他说,作为学生在校读书时,总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参加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逐渐熟悉了工人农民,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传授的那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这时,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这就叫做感情起了变化,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站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立场看待工人农民,还是转变自己的阶级立场,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来看待工人农民,就会在谁更干净的问题上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只有转变自己的阶级立场,站到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来,自觉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才能对工人农民产生完全不同的感情,认清工人农民是物质财富和世界历史的创造者,进而高度尊重工人农民的劳动创造,尊重工人农民的历史主体地位。
立场,是一个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立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立场本身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立场,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并且首先是由人们的经济利益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经济、政治、社会利益集中体现为一定的阶级利益,阶级利益决定着人们的阶级立场。因此,立场说到底是一种阶级立场,它是阶级利益的反映,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点、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并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归根结底,一切立场的产生与形成都源于一定的阶级利益,而思想观点、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又反映和支持一定的阶级立场,维护和实现一定的阶级利益。所以,立场问题的实质就在于,立场的主体所表达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观点从根本上反映、代表和维护的是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我们既要看到社会生活中人们思想观点、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更要看到这种思想观点、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所反映的人们的不同立场及其阶级利益。
2.立场决定政治倾向
在阶级社会中,立场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总是表现为一定的阶级立场,这种阶级立场总是要通过一定主体的政治认知、政治认同、政治信念、政治态度表现出来,集中体现为一定阶级的政治倾向。
立场决定态度。毛泽东深刻阐明了立场和态度之间的关系问题,“随着立场,就发生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比如说,歌颂呢,还是暴露呢?这就是态度问题”,他认为立场决定人们对待具体事物尤其是政治问题的态度。列宁曾明确指出,“没有一个活着的人能够不站到这个或那个阶级方面来(既然他已经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能够不为这个或那个阶级的胜利而高兴,为其失败而悲伤,能够不对敌视这个阶级的人和散布落后观点来妨碍这个阶级发展的人表示愤怒”。人们在政治上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颂什么、暴露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这就是政治倾向问题。一方面,政治倾向是阶级立场最典型表现形式,它的形成以一定的阶级立场为基础。立场作为人对各种社会存在及其利益关系进行认知和评价时所持的最根本的立足点,是形成一定政治倾向的出发点。立场不同,政治倾向也就迥异,站在哪个阶级的立场上,就会形成代表和维护哪个阶级利益的政治态度或政治倾向。另一方面,政治倾向反映和巩固一定的阶级立场。政治倾向或政治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深刻影响人们的政治判断、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行为,影响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政治决策及其执行,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一定阶级的阶级立场。
因此,正确的立场常常导致正确的政治认知、政治认同、政治信念、政治倾向,而错误的政治立场则往往导致错误的政治认知、政治认同、政治信念和政治倾向。当前,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将长期存在和竞争,并正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各个方面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赞成、拥护、支持哪一种制度,实际上是由人们所持的根本立场所决定的。如果你是从中国人民的立场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人民解放、发展、富裕、幸福的历史作用,就会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结论,那么你就能自觉地坚持、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如果你是站在西方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就会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普世价值”奉为圭臬,认同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认同西方的“普世价值”,认同推行西方“普世价值”的颜色革命,而不是客观评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中亚、北非、中东推行颜色革命造成的危害,不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渗透,甚至可能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标准来评判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诋毁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自觉不自觉地搞什么“全盘西化”。这些站在西方资产阶级立场上衍生出来的错误政治倾向,必然引发思想困惑、价值混乱和社会动荡,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当深入揭露这种政治倾向的错误立场和阶级实质,并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和纠正。
3.立场决定前途命运
立场作为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决定着人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定着人们思维与实践活动的方向,决定着人生、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
立场决定格局。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立场不同,站位不同,分析解决问题的视野、胸怀、格局不同,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大为不同。站位越高,视野越广,志向越远,格局越大,对人生和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就越大。马克思在青年时期考虑职业选择时,不是只从个人或家庭幸福的立场考虑职业选择,而是从“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立场来考虑职业选择。马克思就其出身来说,是有产阶级成员,在为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的解放事业进行的理论创造与实践活动中,马克思背离了原有的有产阶级的立场,站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边,并穷其一生的精力和智慧,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幸福而奔走和奋斗,成为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作出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将自己的命运与无产阶级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仅使自己成为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而且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立场决定力量。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就融入了不同的阶级阵营,凝聚了不同的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在社会上属于少数,是压迫、剥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力量。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在社会上处于多数,是反抗压迫剥削的力量。资产阶级通过残酷的压迫剥削把越来越多的人推向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一边,资产阶级日益孤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力量日益壮大。工人阶级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壮大的阶级,工人阶级可以团结广大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者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使资产阶级和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变成劳动者,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使全世界进到没有阶级的社会。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就会受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支持,团结和凝聚起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力量,为实现和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站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立场的人越多,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力量就越大,就越能推动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活动。
立场决定方向。站在哪个阶级的立场上观察、处理社会问题,直接决定着一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甚至决定一定阶级、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阶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一定阶级的产生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阶级有进步的和落后的阶级之分。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产生之时,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积极作用,但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贪婪腐朽没落的本性日益暴露出来。工人阶级是伴随社会化大生产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先进阶级,是最有前途的阶级,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固有矛盾的激化和解决,必然导致社会主义战胜和代替资本主义。只有始终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才能推动人类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我们要站稳工人阶级的立场,站稳人民群众的立场,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立场之辨析
立场辨析是认识和选择立场的关键环节。立场之辨析,就是通过思想交锋、利益博弈和社会实践,深入比较、分析和辨别正确立场和错误立场,从而为选择和坚持正确立场奠定坚实基础。
1.在思想交锋中辨析立场
人们的思想,总是由一定的立场所决定,总是反映了一定的立场,最终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不同的思想,反映了不同阶级或集团的根本立场。在不同思想的交锋当中,最能体现、辨别和把握一定思想所反映的阶级或集团的根本立场。毛泽东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不同思想的相互激荡和交锋,为人们加强不同思想的比较、分析和辨别,透过思想看立场,坚持和发展体现正确立场的思想,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在现实社会中,不同思想的分歧、激荡和交锋,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必然发生。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总是对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总是体现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社会地位和根本利益,而具有不同社会地位和根本利益的阶级或集团,也总是要顽强地表现他们自己的立场和思想。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不同了。但是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也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他们的思想意识是一定要反映出来的。一定要在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上,用各种办法顽强地表现他们自己。要他们不反映不表现,是不可能的。”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的经济成分、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反映多种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和社会变迁的思想必然产生,加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我国社会不同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激荡、交锋日趋频繁。这种思想碰撞、激荡和交锋的背后,是不同立场的分歧和冲突。
现实的思想交锋,主要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和多种社会思潮的交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同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和交锋。这些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企图矮化、贬低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全面私有化和全盘西化,实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式的经济、政治制度,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体现了西方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立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主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用抽象的人性论否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客观存在,否定工人阶级的统治地位和国家政权,否定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际上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背离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所谓的历史考证,歪曲和篡改历史,质疑、丑化和否定“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王进喜等英雄模范人物,并对已有定论的历史负面人物进行翻案,通过文学作品来诋毁共产党人领导的“土改”等历史,处心积虑否定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光荣历史、英雄人物和红色文化,为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和剥削阶级鸣冤叫屈,扭曲历史,丑化英雄,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正当性和执政合法性。这不仅是颠倒黑白,背叛历史,开历史的倒车,更是损害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伤害了人民群众的阶级感情,站到了党和人民的对立面。无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还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归根到底,都是背离了人民的立场,站到了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的立场上,因而必然受到人民的唾弃。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些社会思潮的错误思想,更要看到这些社会思潮背后的错误立场,从而更加自觉地批判、揭露和反对这些错误社会思潮,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现实的思想交锋,突出表现为网络思想舆论的冲突。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高度自由开放的网络领域,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纷纷登台亮相。网络空间不仅成为普通民众发表、传递、交流不同观点、见解、意见和诉求的思想集散地,而且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及其物色、培植的“代理人”“公知”和网络大V混淆是非、造谣惑众、煽动不满、误导民众的重要舆论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空间,国内国外联动,网上网下呼应,通过发帖、跟帖、推送、置顶等方式,设置网络议题,制造网络热点,误导网络舆情,动辄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问题和矛盾上升到所谓体制的高度,制造和聚集对体制、对政府、对党的不满,把臆想问题现实化、个别问题普遍化、生活问题政治化,企图最终达到妖魔化党和政府的形象、否定党的领导、消解政府公信力、诋毁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因此,网络空间各种思想舆论的激烈交锋,不仅体现了不同思想观点的差异、分歧和冲突,更体现了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的立场和利益的差异和对立。我们要通过网络思想舆论的激烈交锋,来深刻辨析隐藏其中的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根本立场和利益。
现实的思想交锋,还体现为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总是有比较先进、中间状态和比较落后的人员,人民内部也不例外。人民内部也包含不同的群体,由于种种因素,包括所处的地位不同,具体利益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思想认识也不同。有的思想认识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正确的、先进的思想观点;有的只是反映了人民内部小团体或个人的利益,是具有狭隘性、局限性的、错误的、落后的思想认识。这种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思想认识也存在着分歧和交锋。对人民群众中存在的落后的、错误的思想认识也要进行分析,看看其是否站在个人或小团体的立场,并且用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正确的、先进的思想来克服和纠正落后的、错误的思想,使落后者克服自身的缺点,转变到正确的立场上来。毛泽东深刻指出:“对于人民的缺点是需要批评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但必须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满腔热情来说话。如果把同志当作敌人来对待,就是使自己站在敌人的立场上去了。”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是一种思想交锋,但它是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克服人民自身缺点、转变错误认识的一种思想交锋,最终是为了团结全体人民共同前进,它同敌对阶级之间的思想交锋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在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中,不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而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把同志当敌人来对待,实际上就是站在了敌人的立场上。因此,在现实的思想交锋中,不仅要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西方社会思潮、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思想交锋中辨析立场,而且要在人民内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交锋中辨析立场。
2.在利益博弈中辨析立场
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场,从根本上讲是由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所决定的。因此,立场的辨析必须紧紧抓住利益这个根本,放在利益关系的背景下,透过利益博弈看立场,才能抓住立场的实质和要害,真正看清人们在现实社会中代表、维护和实现谁的利益的立场。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决定立场,立场体现利益。社会的发展,最终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人们满足物质需要、实现物质利益的内在动因所推动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形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是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一种生产关系,说到底是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复杂的物质利益关系。“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是人们物质利益的体现。正是由于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获得生活资料的方式不同,人们形成的利益关系也不同,形成了一定社会不同阶级、集团或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差别、利益矛盾和利益博弈。因此,我们只有始终从社会不同阶级、集团或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出发,进行分析,才能真正辨析、认清和把握人们的立场。
利益的博弈体现在政治的较量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不同阶级或集团的经济利益,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政治权力、政治决策和政治活动体现出来。因此,经济利益的博弈,往往通过政治上激烈的较量和斗争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者毫不隐晦自己的政治观点和阶级立场,公开声明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致力于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劳苦大众的幸福而奋斗。早在1842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就撰写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旗帜鲜明地站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从法律和逻辑的角度,驳斥了莱茵省议会把摩塞尔农民上山捡枯枝等同于“盗窃林木”这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逻辑,有力揭露了“林木盗窃法”这一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及其资产阶级立场,捍卫了贫苦群众的切身利益。十月革命前,列宁领导社会民主党在利用俄罗斯杜马(议会)同资产阶级及封建剥削阶级进行的合法斗争中,强调指出“杜马中的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彻底揭露杜马将要通过的政府或者自由派提出的措施和提案的阶级实质”。议会或杜马是政治较量和利益博弈的重要舞台,在议会中提出和通过什么样的提案,直接体现了不同阶级的根本立场和阶级利益。社会民主党人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一舞台,抓住利益这一“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充分体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反对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维护其阶级私利的法案,以更好地团结和动员人民群众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因此,分析政治斗争和政治较量,一定要看清政治较量背后的利益博弈,看清利益博弈体现的阶级立场。
利益的博弈体现在社会的变革中。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也是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的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出现深刻调整,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如何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科学谋划、整体推进和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代表、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改革能否获得支持、获得成功的关键问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最根本的,是要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不仅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立足点。
由于改革中利益主体多样化、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调整动态化,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就要高度重视多方利益博弈这一客观现实,在全面谋划、推进和深化改革中,反对从部门、行业、地方或特殊利益集团等小团体的立场和利益出发进行改革,更要反对借改革之名,行谋取个人私利之实的假改革行为,而要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着眼于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以此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共享改革成果、提高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进行改革的内驱力。
利益的博弈体现在反腐斗争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经不起“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四大考验,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下,走上了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腐败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展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全面从严治党,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使一批违法乱纪的腐化变质分子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这一决定和举措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充分肯定。一些蜕化变质的党员领导干部,并非一开始就是腐败分子,其中许多人都曾为党和人民做过有益的事情。当他做对党和人民有益工作的时候,他体现了党的立场和人民的立场,体现和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当他以权谋私、中饱私囊时,他就背离了党的立场和人民的立场,从根本上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走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堕落成为追求腐朽颓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剥削阶级的一分子。因此,党和人民同腐败分子的斗争,说到底,是一场维护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损害破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斗争,是阶级立场、阶级利益之争。我们在反腐败的斗争中,要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多管齐下,坚决同一切危害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腐败行为作斗争,使广大党员干部从中受到警示和教育,从而更好地维护和实现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3.在社会实践中辨析立场
人们的立场如何,不仅要在思想交锋和利益博弈中去辨析,更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辨析。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人们立场的客观标准。立场的真与假、同与异、对与错,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辨析。
在社会实践中辨析立场,要注重言论与行动的比较。古人云:“听其言,观其行。”判断个人、集团或政党坚持什么样的立场,不仅要看其说了什么,更要看其做了什么。言论只表明人们愿意坚持什么样的立场,行动才表明人们实际坚持什么样的立场。在社会生活中,有的人言论和行动存在着极大差异,言行脱节、言行不一,甚至言行背离。所以,我们主要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人们的“行”,并且通过行与言的比较,来判断人们的实际立场。毛泽东指出:“有些青年,仅仅在嘴上大讲其……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不算数的。”只有实践才能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是否真正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毛泽东强调:“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青年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与工农群众紧密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立场和感情,站到工农群众的立场上来,成为工农群众所需要的维护和实现工农群众根本利益的革命青年。如果不能在实践中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不能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立场和感情,不能为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就不能成为工农群众需要的革命青年。立场问题上言论与行动脱节的情况,在西方国家的政治选举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在西方激烈的政治竞选活动中,一些政党及其候选人为了骗取选票,往往把自己打扮成全体选民立场和利益的代表,做出增加公民福利、减少赋税等许多似乎代表全体选民利益的不切实际的承诺,而一旦当选之后,却言行不一,背弃承诺,往往站在资产阶级特殊利益集团的立场上制定和执行政策法令。因此,一定要始终依据人们的社会实践和实际行为来检验、判断和辨析人们的立场。
在社会实践中辨析立场,要注重动机与效果的比较。坚持正确的立场,不仅要有坚持正确立场的动机和愿望,更要有坚持正确立场的实际效果。只有坚持正确立场的良好动机和愿望,而不能把这种动机和愿望转化为社会实践中坚持正确立场的实际效果,就谈不上真正坚持正确的立场。毛泽东曾经指出:“效果问题是不是立场问题?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又如一个党,只顾发宣言,实行不实行是不管的。试问这种立场也是正确的吗?”“我们判断一个党、一个医生,要看实践,要看效果;判断一个作家,也是这样……只有这种立场,才是正确的立场。同时也只有在这种严肃的负责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懂得正确的立场是什么东西,才能一步一步地掌握正确的立场。”判断一个人的立场是否正确,不仅要看他的动机,更要看他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显现出来。也只有经过社会实践,才能为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比较创造条件,真正检验一个人是否能从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上坚持正确的立场,并且也才能让每个人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掌握和坚持正确的立场。
在社会实践中辨析立场,要注重历史和现实的比较。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立场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总是一定的历史的实践,因而社会实践对人们立场的检验和判断也具有历史性和发展性。因此,判定一定个人、阶级或集团的立场,应该以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为标准,要坚持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为了判断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常常需要有考验的时间。”一定阶级、集团或个人的立场正确与否,不仅要看其历史,更要看其现实,还要看其发展。一定阶级、集团或个人的立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过去的立场正确不等于现在的立场正确,现在的立场正确不等于将来的立场正确。因此,在社会实践中辨析立场,一定要注重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在加强历史立场辨析的同时,更要加强现实立场的辨析,而这种辨析始终离不开生动的社会实践对人们立场的检验和判断。
三、立场之选择
重视立场,辨析立场,其最终目的是选择和坚持正确的立场。正如周恩来所说:“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总有一个站在什么立场的问题。”在国际形势纷纭复杂、国内全面深化改革、价值观念相互激荡、利益诉求多元多样的大背景下,选择和坚持正确立场,不仅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更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选择和坚持正确立场,说到底,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马克思主义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立场、政治立场和价值立场。我们要从三者统一的高度,来正确选择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1.选择和坚持正确的认识立场
选择和坚持正确的立场,首先就要选择和坚持正确的认识立场。认识立场是观察、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立足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首先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立场。
观察、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立场有两种,一种是客观的立场,一种是主观的立场。主观的立场就是把个人主观的臆想、愿望、情感作为立足点,从个人的主观愿望、情感、好恶出发,观察、反映、认识事物。从主观立场出发观察认识事物,脱离客观实际,不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往往陷入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切实际的错误决策,影响和阻碍认识与实践的发展,导致挫折和失败。因此,主观的立场就是一种唯心的立场。从主观立场出发认识事物最省事,但因是闭门造车、主观臆断,也最容易脱离实际,受到实践的惩罚。
客观的立场就是把客观事实作为观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客观的立场就是一种唯物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立场,是一种客观的立场,是立足客观事实、从客观实际出发来观察、分析和认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立场。毛泽东指出:“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认识问题的立场,就是把客观事实作为立足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立场。恩格斯指出:“不管我们喜欢与否,这些事实照样要继续存在下去。而我们越是能够摆脱个人的好恶,就越能更好地判断这些事实本身及其后果。”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愿望,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立足点。只有从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愿望或个人好恶出发,才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得出全面的、客观的、正确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立场,不仅要把客观事实作为立足点,而且要提高站位,站在事物普遍联系的高度,超出狭隘的立场和视野,把普遍联系的整体事实作为观察认识问题的立足点。“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盲人站立的方位不同,摸到的大象的部位不同,得出的关于大象的结论也不同。宋代诗人苏轼观庐山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识得庐山真面目”,就要跳出庐山,摆脱庐山具体地理位置的视野限制,站在高于庐山的位置或立足点上来观察庐山,形成对庐山全貌的、整体的看法。观察自然现象要立足于整体事实,观察社会现象更要立足于整体事实。列宁指出:“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 “应当设法根据准确的和不容争辩的事实来建立一个基础……要使这成为真正的基础,就必须毫无例外地掌握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全部事实,而不是抽取个别的事实。”局部是与全局联系在一起的,部分是与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个别是与普遍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提高立场站位或认识立足点,站在全局看局部,站在整体看部分,站在普遍看个别,立足于整体事实的制高点,才能真正认清事物的本来面貌。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立场,归根到底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立场。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立足客观实际,坚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观察、分析和认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问题的根本立场。只有从客观事实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才能找出客观事物固有的内部联系,即客观规律,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为社会实践提供行动的向导。立足客观事实认识客观事物,同立足社会实践认识客观事物是完全一致的,从实际存在的客观事物出发,揭示和发现的内部联系的规律性认识是否正确,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凡是经过实践检验,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就是正确的认识;凡是被实践检验,不符合客观实际、未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就是不正确的认识。如果是实践检验证明不正确的认识,就要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认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是否正确。如果立场或方法不正确,就需要加以调整和改变,选择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这样才能形成真正正确的认识。
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和批评了中国革命中教条主义的错误,认为教条主义“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教条主义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观察、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不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是从本本或教条出发,任意剪裁和评判中国的实践活动,犯了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条主义的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更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立场,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新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选择和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政治立场,是观察、认识、处理政治问题的立足点。列宁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既是由一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又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最终是为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夺取、建立或运用一定的国家政权实现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是政治问题的核心。在阶级社会,政治立场是一定阶级观察、认识、处理政治问题的立足点。站在哪个阶级的立场上观察、认识、处理政治问题,体现了哪个阶级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态度,代表和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这是政治立场最深层的问题。因此,政治立场实质上是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认识、处理政治问题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就是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展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阐明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必然战胜资产阶级的客观趋势。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缜密的科学性,而且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以获得彻底解放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恩格斯明确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观察、分析、处理政治问题和各种社会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无产阶级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也始终注重站在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观察、分析、处理各种政治社会问题。毛泽东指出:“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的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立场本质上也就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阶级立场问题是个根本问题,阶级立场的转变是个根本的转变。毛泽东在谈到文艺工作者的立场转变时深刻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文艺作品是受文艺工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文艺工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是受文艺工作者的政治立场、阶级立场所决定的。只有在深入社会实践、融入工农群众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转变自己的立场、思想和情感,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真正了解工农群众的需要、利益和诉求,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成为人民群众需要的优秀文艺工作者。不仅文艺工作存在着立场选择的根本问题,各项工作都存在着立场选择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同“左”和右的错误倾向的斗争始终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左”的错误就是固守“封闭僵化”的老路,反对和否定改革开放;右的错误就是企图“改旗易帜”,推行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和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无论是“左”还是右的错误政治倾向,要害都在于偏离了党的正确的政治立场,偏离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阶级立场,背离了我们党代表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始终坚持党的正确立场,坚持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正确的政治立场和阶级立场,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同背离党的立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立场的错误倾向和行为作斗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选择和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
价值立场,是观察、认识、处理价值问题的立足点。价值问题实质上是利益问题。价值涉及需要和需要的满足,主体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也就是客体的价值得到了实现。价值和需要、利益密切相关。利益是已经满足的需要,需要是尚未实现的利益。价值立场,说到底是站在哪个阶级利益的立场上,代表和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一定的政党或集团选择什么样的价值立场,关键在于它代表和维护谁的利益。价值立场是最根本的立场,它决定着认识立场、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认识、处理价值问题的立足点。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也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公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毛泽东指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指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根植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致力于实现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民谋利益,党的一切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也是判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与非马克思主义立场的试金石。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就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新时代,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既要坚持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更要坚持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人民既是创造物质财富、推动历史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实践主体,又是满足自身需要、维护自身利益、享受发展成果的价值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和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最终是为了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很多人谈到人民主体地位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实践主体,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是享受创造成果的价值主体,这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高度一致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更好地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加自觉地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就要始终坚持人民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的统一,自觉地引导人民为实现自身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就要实现人民的共同利益。人民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主要指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还包括支持和拥护社会主义的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集团。人民的利益既包括人民整体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又包括人民具体的、局部的、现实的利益;既包括集体的共同的利益,又包括个人和集团的不同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就要引导人民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把实现国家、集体的利益同实现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实现整体利益同实现具体利益结合起来,把实现长远利益同实现现实利益结合起来,在实现现实的、局部的、具体的利益过程中,为实现整体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而奋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价值立场的根本体现。“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团结带领人民,推翻旧社会,创造新世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不仅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更要做到先富带后富、先富致共富。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共产党人要认识和处理好公仆和主人的关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权为谁所用、利为谁所谋的问题。指出:“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归根到底必须解决好为谁掌权用权的问题。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服务于人民。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把它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凡是立党为私、以权谋私的种种意识和行为,都是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背道而驰的,都是损害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价值立场,积极投入新时代反腐倡廉的伟大斗争,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就要创造人民的美好生活。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的长期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方位,跨入了新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的价值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明,经过新中国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已经转变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种美好生活需要是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人民全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落实好新时代的新使命、新战略、新部署,解决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更加平衡、充分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4]徐光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大辞典》,武汉:崇文书局,2018年。
[5]余斌、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2期。
[6]段忠桥:《基于社会主义立场对自由至上主义的批判——科恩对诺奇克“自我-所有权”命题的反驳》,《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7]成林:《马克思主义历史进步思想的基础命题和原则立场》,《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作者:骆郁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9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