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中死亡率(毒杀成为了热词)

情人节一条来自马来西亚的消息,一男子在机场疑似中毒身亡,具体情节是,根据机场视频显示,两名女子接近该男子,用湿布(后推测为沾有毒液的布)捂住被害人口鼻,随后逃走,该男子曾经向机场人员求救在去医院的路上身亡。从事发到死亡全程时间未超过1小时,更有消息人士指出其实为10分钟,一时间,“毒杀”成为了热词。那么这种杀伤力如此强的化学毒剂可以与暗器齐名,也算一种化学武器。在现代战争中有哪些化学武器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却有十分重要呢?

现代战争中死亡率(毒杀成为了热词)(1)

化学武器是通过爆炸的方式释放有毒化学品或称化学战剂,比如炸弹、炮弹或导弹,但是从作战运用上分析远不止爆炸这一种方式。比如,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人工投掷,就可能是非对称作战中的一种袭击手段。化学武器通过窒息、神经损伤、血中毒和起水疱在内的令人恐怖的反应杀伤人类,素有“无声杀手”之称。

战争中,军队如果使用毒物杀伤对方有生力量、牵制和扰乱对方军事行动的有毒物质统称为化学战剂(CWA)或简称毒剂,这些行为是被战争法禁止的。装填有CWA的弹药称化学弹药(CM),应用各种兵器,如步枪、各型火炮、火箭或导弹发射架、飞机等将毒剂施 放至空间或地面,造成一定的浓度或密度从而发挥其战斗作用。因此,化学战剂、化学弹药及其施放器材合称为化学武器。而CWA则是构成化学武器的基本要素。

现代战争中死亡率(毒杀成为了热词)(2)

化学武器从1914年~1918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研发至今,已经出现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苯氯胂、氢氰酸、芥子气等多达40余种,毒剂用量达12万吨,伤亡人数约130万,占战争伤亡总人数的4.6%。

其中,神经性毒剂是有机磷酸酯类衍生物,分为G类和V类神经毒。G类神经毒是指甲氟膦酸烷酯或二烷氨基氰膦酸烷酯类毒剂。主要代表物有塔崩、沙林、梭曼,V类神经毒是指S-二烷氨基乙基甲基硫代膦酸烷酯类毒剂,主要代表物有:维埃克斯(VX)、塔崩(Tabum) 二甲胺基氰膦酸乙酯、沙林(Sarin) 甲氟膦酸异丙酯、梭曼(Soman) 甲氟膦酸特己酯、维埃克斯(VX) S-(2-二异丙基氨乙基)-甲基硫代膦酸乙酯。

失能性毒剂是一类暂时使人的思维和运动机能发生障碍从而丧失战斗力的化学毒剂。其中主要代表物是1962年美国研制的毕兹(BZ)。毕兹(二苯基羟乙酸-3-奎宁环酯),该毒剂为无嗅、白色或淡黄色结晶。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战争使用状态为烟状。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中毒。中毒症状有:瞳孔散大、头痛幻觉、思维减慢、反应呆痴等。

全身中毒性毒剂是一类破坏人体组织细胞氧化功能,引起组织急性缺氧的毒剂,主要代表物有氢氰酸、氰气等。窒息性毒剂指损害呼吸器官,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气的而造成窒息的一类毒剂。其代表物有光气、氯气、双光气、氯化氢等。

现代战争中死亡率(毒杀成为了热词)(3)

致死剂量的氰化钾

从发生在马来西亚的情节来分析,如果受害男子被毒杀的方式真的是毒剂,那么不论是毒针、毒毛巾、毒布、毒卫生纸,还是脸上被泼不明液体都不外乎是上述几种毒剂。因为从症状上分析,不太可能是糜烂性毒剂,随后警方公布的讯息也表达了,这种毒剂是远比山埃(剧毒氰化物)更为剧毒的毒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