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十年磨一剑之三足鼎立(YouTube十年磨一剑之三足鼎立)

注:作为最老牌的视频网站之一,YouTube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期间经历过视频行业的起起伏伏和不断涌现的新应用、新模式的冲击是什么支撑着YouTube走到今天?本文即从广告模式、内容、用户体验三个角度,分析YouTube背后的三个支撑脚架作者Charlie小太阳,来自上海现居硅谷,正从传统投资向互联网金融转型中,欢迎关注公众号“沙丘路的毛圈狮子”,一起聊聊创业叙叙红酒,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YouTube十年磨一剑之三足鼎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YouTube十年磨一剑之三足鼎立(YouTube十年磨一剑之三足鼎立)

YouTube十年磨一剑之三足鼎立

注:作为最老牌的视频网站之一,YouTube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期间经历过视频行业的起起伏伏和不断涌现的新应用、新模式的冲击。是什么支撑着YouTube走到今天?本文即从广告模式、内容、用户体验三个角度,分析YouTube背后的三个支撑脚架。作者Charlie小太阳,来自上海现居硅谷,正从传统投资向互联网金融转型中,欢迎关注公众号“沙丘路的毛圈狮子”,一起聊聊创业叙叙红酒。

从2005年创立到今天,YouTube走过了十个年头。由于创立不久后2006年便被Google收购,YouTube发展初期就注入了Google的基因,通过广告赚钱的成功盈利模式自然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需要有Professional Content的高质量视频能吸引观众,同时也需要不断改进的User Experience来提高观众粘性。犹如鼎之三足,为YouTube作为一家商业公司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支持。

Monetization

YouTube于2006年夏天推出Participatory Video Ads奠定网络视频广告概念基础,2007年夏天拓展In-Video Overlay Ads的模式,2008年底允许商家在视频前设置Pre-Roll Ads,再到2010年夏天模仿传统电视的广告时段推出In-Stream Ads。YouTube自此把视频这一渠道的广告机会发展得无孔不入:不仅看片前有广告,看片中有广告,甚至看片时屏幕下方也有广告。

与此同时,早在2007年底YouTube就建立了YouTube Partners Program,让投入广告的商家成为YouTube平台的Partner来分享广告收入,同时携手拓展新的广告需求与模式,为后来在2009年夏天推出Individual Video Partnership根据单个视频的广告收入分成做了铺垫。

2008年3月开始为商家提供YouTube Insight的分析工具,并基于这些数据从2009年底开始为商家提供Video Targeting服务,根据观众的地理位置和人口特征等使广告投放更有的放矢。2010年底推出Skippable TrueView Ads一举两得:不仅让商家可以根据观众真正看过的广告来付钱,感觉更智能也更省钱;同时也让观众可以选择跳过不感兴趣的广告,感觉自己握有主动权。当然,商家也可以多出钱让观众没法跳过广告。最近更是推出了TrueView的加强版,给观众选择看哪个广告的权利。

另外一方面,由于Google的支持,YouTube在页面上视频外的广告也做得非常出色,建立初期就开放了Homepage Ads让商家在首页醒目位置投放广告(当然价钱也是不菲),之后在2009年初将原来的单一模式拓展为七种模式,满足不同类型商家的需求。后来Promoted Videos (2008年底)和Display Ads(2010年初)的推出都极富Google的色彩。紧接着在2010年3月支持移动设备上的广告投放,紧跟移动互联网趋势。

商家不仅可以投放广告,还可以通过广告链接直接发生交易,这就是YouTube在2008年10月推出的E-Commerce Platform的Click-To-Buy功能。最近YouTube更是简化了Buy Button,让交易过程更frictionless。

Professional Content

视频内容最头疼的一点就是版权问题。早在2006年3月YouTube就设定了10-Minute Limit,因为10分钟以上的内容往往是用户盗版翻录的电影或电视剧。这一限制到五年后的2010年夏天才被放宽到15分钟,不过到了现在,这一限制已经不那么严密。

YouTube自然懂得“宜疏不宜堵”的道理,所以一手狠打盗版翻录的同时,另一手联合传媒巨头们提供正版的视频内容。比如2006年夏天支持设立Brand Channels以及与NBC建立Partnership,到2008年夏天与MGM,Lions Gate和CBS联手提供正版电影和电视内容,2010年1月Disney加入正版内容供应商阵营,Paramount也在2014年4月加入,同年6月引入Music Key Licensing,打压非正规渠道的音乐内容,并在年底前开始提供高品质的音乐流服务Subscription Music Service。

单靠音乐与影视内容一条腿走路是走不远而且走不稳的,体育竞技的另一条腿也要跟上。从2010年3月开始YouTube提供对印度板球超级联赛Indian Premier League的直播,并对美国的广大印度观众(硅谷居多)提供延迟转播。2010年的10月YouTube对日本用户提供美国职业棒球联赛MLB的延迟转播。而且一度传言YouTube要开始提供对NBA的转播,不过后来谈判不了了之。

对于Professional Content提供者,YouTube的服务可谓尽善尽美。在2010年6月开始通过内部创意团队ZOO为客户贴身打造campaign,在2011年3月推出Multi-Channel Network为客户提供产品、资金、推广、销售等多方面的支持。2013年5月允许部分内容提供商对频道收费,$0.99-$6.99不等,以提高对付费观众的增值服务。而且在今年3月推出了Brand Lift产品,提供超越点击率和观看率的提高全方位品牌认知度的支持。

在视频品质上YouTube也在逐步提高。一开始因为后台数据支持的原因只能提供普通画质的视频,后来在2008年底到2009年底之间相继升级了对 720p和1080p的高清视频以及对3D视频的支持。

User Experience

这是个看脸的社会,而且一直是,只不过对于YouTube来说,有好几张脸。

YouTube创立不久后的2007年,Apple推出iPhone,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而YouTube也同时开始支持移动端的视频观看,并且一度成为iPhone出厂的默认支持App。随后在2010年7月对移动端的网站进行改版,采用基于HTML5的技术,以摆脱对于“一个逗逼闪电运动员”的依赖,同时优化触屏控制。2010年12月推出新版本的移动应用以支持Android平台兼容。2012年Apple推出iOS6,并在出厂的装机默认设置中放弃了YouTube App,这使得YouTube不得不重新设计手机应用。

YouTube的一大愿景就是把观众从电视屏幕前拉到电脑屏幕前,不过“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尤其是在公司发展初期,绝大多数人还是看电视的。YouTube便在电视这一渠道做足功夫。首先在2008年7月与TiVo合作,允许在TiVo上搜索并播放YouTube视频。而后在2009年1月把这一合作模式推广到了PlayStation和Wii终端(几年后Xbox也加入这一阵营)。到了2009年6月,YouTube甚至直接推出了适用于标准电视屏幕的YouTube XL Interface。

YouTube对于网站界面和功能的设计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在2010年1月取消了五星评分,采用大拇指的好评差评系统。在2011年6月的更新中推出了Up-Next Play List,使相关视频可以无缝自动播放,简化了用户操作并且延长了用户停留在网站上看视频的时间。2011年恰逢Google 平台建立的初期,YouTube也在同年11月支持在Google 上直接观看视频,而且借鉴了社交网站的特点,在随后12月的网站设计更新中借鉴了news feeds的设计。

YouTube最近还推出了针对未来潜在核心用户的新产品YouTube Kids。这一代的小孩都是捧着iPad和iPhone长大的,为了让他们养成看YouTube的习惯,就不得不考虑到parental control这一点。新App可以使家长放心地让孩子在移动设备上看YouTube视频而不用担心限制级内容的出现。

下一个十年YouTube何去何从?会是头重脚轻、足力不支,或是发展不均、跛足不稳,甚至遭遇外力而全鼎倾覆?在这个计划没有变化快的互联网世界,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读者投稿,不代表 36氪 立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