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情怀(诗性境地中的人性光耀)

作者:王文博

战争题材电影《云霄之上》于6月中旬上映后,便以反模式化的叙事方式、反“逻各斯”式的诗性表达引发关注。电影以1935年浙江西南挺进师战略转移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红军战士洪启辰接到要在48小时内炸毁敌人弹药库的军令后,与四处集结的战友并肩作战的故事。在聚焦南方游击队的主旋律基调下,电影从“小人物”的视角深刻探讨了绝境中本然与超然的人性,解答了个人生命与光荣使命间的选择拷问,彰显出伟大的革命精神。

峨眉山月歌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情怀(诗性境地中的人性光耀)(1)

电影《云霄之上》海报

“云霄之下”的黑白之境

电影中的色彩有“显形”“造境”之功用,当还原真实的客观色彩与传递思想的主观色彩相交织,色彩则被赋予了更丰富的美学内涵。影片《云霄之上》的画面以黑白两色为主,黑与白的搭配往往有悲凉、严肃、静谧、孤寂等象征意味,电影的叙事基调由此奠定。故事发生地——浙西南雾气萦绕的山林自有水墨画般的质感,当树木、溪流、芦苇荡等自然景观统一蒙上黑白灰的“面纱”,既流露出江南朦胧的诗意感,又传递出战争时期的沧桑感。此外,主调色彩凝练了电影的语境,也反映出主人公的心境。队伍从洪启辰一人,逐渐扩大到两人、三人、八人,再到小规模集结,黑白色调放大了战士们面对艰巨任务时的压抑与无助。红军战士们在山川峡谷间与人数占据上风的白匪激战,黑白底色描摹出非黑即白的危险境地,色彩与善恶一道形成鲜明的对比。

影片的主线围绕炸毁敌方弹药库进行,而结局则弱化了任务的完成情况,爆炸的巨响声囊括了关于成功与否的猜想。红色的“血雨”流淌在洪启辰的脸颊上,随之整个银幕渐被红色浸染。导演用艺术化的方式拉开了影像与现实的距离,具有象征意义的红色渲染出战争的惨烈。身处黑白的阴冷之境,红军战士们不惜以生命顽强斗争,最终仅剩洪启辰一人存活,这抹红色是洪启辰愧疚与斗志的心理外化,也将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和豪迈的血性相连,歌颂了他们浴血奋战、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云雾”笼罩中的实与虚

在紧张的48小时中,战士们潜伏于云雾缭绕的山峦,云雾在视觉经验上表明战士们位于明、暗之处,在视觉感受上则呈现出实、虚之感。观众在焦灼的氛围中自然会将云雾与梦境建立纯粹形式上的结合,也就是拉康认为的人们外部世界与主观精神密切连接。正如人在面临生命威胁时,理性会被潜意识入侵,虽然失去逻辑的控制力,但会在内心深处迸发出更强烈的生命欲望。导演通过外化人物的“感觉”,使观众游走在实与虚的视觉张力中。

洪启辰在敌人的追击下跳入湖中避险,于此近乎晕厥的他进入梦境。他在湖水深处的战士尸体间穿梭,仿佛听到连绵的炮火声。战争的阴影消磨不去,化作夸张变形的梦境,残酷的战争正吞噬着洪启辰的心智。尔后,渔女的呼唤带领他走进现实,他并未被潜意识所控制,誓要用行动积极抵抗内心的恐惧。直至小哨子离世后,洪启辰陷入深深的自责,并把愤怒再次释放于幻想之中。他在树林里看到正在搜寻、躲避敌人的“自己”,并开枪射杀了“自己”。洪启辰在潜意识中获得解放,在营造的虚假幻象中原谅了真实的自我。

幻想的场景也有与现实处境相反的一面,但仍是基于更深层次的潜意识。老鲁不幸中枪,临终前要看妻儿的照片,随之听到妻儿在田野中召唤他做农活的声音。弗洛伊德认为,“当意识层面的观念被舍弃后,潜意识中有意义的概念则控制了整个现实的思想;而表浅的联系不过是一些更深层以及被压抑的关联的替代物而已。”老鲁曾多次诉说对家人的思念,但军人的责任感让他坚守在保家卫国的前线,战死沙场前的最后一刻才是真正属于他的情感瞬间。

“拨云见日”闪耀人性光辉

《云霄之上》从洪启辰、小哨子、沈队、老鲁、丁松柏等普通战士的视角切入,细腻地讲述了人性与信仰之间的博弈。在冰冷的军令面前,他们是鲜活的个体,内心也有求生与赴死的摇摆;同时,他们肩负军人的使命,用信念扛起了责任和担当。制片人张凡凡提到:“当年参与浙西南革命的这些战士,大多数人的年龄还不满20岁,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愿意牺牲小我,去保护我们的世界。他们也有家人,也有牵挂的人,也想过放弃,那都是真实的人性,所以我们的电影就是去还原那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实故事。”

电影的发展过程即战士们的成长过程。洪启辰遇到独自一人在山洞疗伤的老鲁,告知军令之紧急,老鲁却试图以想家为理由婉拒,但最终还是选择与队员们不离不弃。丁松柏是一名逃兵,曾与兄弟们并肩作战,也因私自逃跑威胁过战友的生命,导致队友们对他态度不一。意外的是,他解决了内心的挣扎,带上炸药包,用一声巨响验证了自己的忠诚,从一名逃兵成长为一位以身殉国的好兵。

影片的叙事过程也是不断暴露人性的过程。沈队是奋勇杀敌的表率,但直至负伤后他才讲出自己也曾接到军令的实情。他表面上与洪启辰的领导意见相左,实则是不想破坏形象地逃避。他用一种看似“聪明”的方式抒发内心矛盾,其表率作用仅能浮于表面。但在关键时刻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放下“伪君子”的心理负担,用行动体现出争当表率的决心。从普通人对生命的渴望,到军人甘愿舍己为国的坚毅,一行人杀出血性、展出风范。电影用诗意的光影表现出光荣抉择的来之不易,启迪观众传承先烈精神,珍惜革命成果。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