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状元答卷(春风得意马蹄疾)
在今天,我们都知道,当老师需要考教师资格证,当律师需要过司法考试,当官需要参加公考……几乎所从事的一切职业都免不了考试,而这考试制度的来源便是我国隋唐时期的一大发明——科举取士。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被西方人评价为中国最具创造性的最伟大的人才选拔方式,这一方式必将长久的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
科举制度在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里有过简略的介绍,那些内容足以让每个人了解到,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对读书人来讲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1.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层层选拔
寒窗苦读十余载,需要先经过童生试考成秀才,成为秀才了,才算初步有文名在身。然后要参加乡试,乡试通过才是举人。
高中语文讲过《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故事《范进中举》,说范进穷困,天资又不够,直到五十多岁考了二十多次才中了举人,放榜时候,喜报出来,范进瞧见自己中了举人之后便疯了。可见在古代中个举人都是很不容易的。
成了举人后还有再进京参加会试,会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通过后方为贡生。成了贡生才有资格参加最后的殿试,由皇帝在金銮殿上亲自考核。
殿试最早是唐高宗创立,他主持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殿试,那一次参加殿试的足足有九百人,最后被唐高宗选定的一等人才只有五人,其中之一便是后来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大诗人张九龄。
殿试通过皇帝的考核后,才是我们现在所经常听说的进士出身或者同进士出身。其中进士前三名也就是所谓的状元、榜眼、探花。
科举考试之后,通知参加科考士子有没有考中的环节叫做放榜,因为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之分,所以人们便称考中进士为及第。又因为榜单多用皇家的黄色纸张制作,所以也称之为金榜,及第也被叫做金榜题名。
中国科举博物馆《资料》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与登科、跃龙门科举作为古代读书人的追逐功名最重要的途径,科举及第也就被无数读书人所推崇,由此,科举及第演化出很多说法,在古代文人的著作中多有记载。
唐代大诗人孟郊写过一首诗描述自己考中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这首诗广为传唱: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题目是《登科后》,所以后来人们也常常用登科来便是考中进士。
民间剪纸年画有个传统吉祥图案名为五子登科,来源于五代时的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讲的是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生了五个儿子,因为教导有方,五个儿子先后考中了进士,便称之为五子登科。《三字经》也有记载: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对于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来说,考中进士后,就成了天子门生,进入了官场,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阶级属性一下子就变了。所以将科考与鲤鱼跃龙门的典故联系在一起,称考中进士为登龙门。
鲤鱼跃龙门何其艰难,但只要跃过龙门,便可化身为龙。科考也是如此,虽然艰难无比,但是“一登龙门,身声价十倍”。
鲤鱼跃过龙门化龙的过程中,会有天火自后烧掉鲤鱼的尾巴,帮助鲤鱼化龙。而科举放榜之后,皇帝会举行酒宴招待新科进士,其中必然会有的一道菜就是“烧鲤鱼”,人们便将这场酒宴称之为“烧尾宴”。而考中进士也就被人们用“烧尾”来指代。
资料:中国传统年画大观(待续)
3.蟾宫折桂与三元及第的说法古代科举考试时间往往是在秋天,秋天是桂花盛开的时节,据《晋书·郤诜传》:“ 武帝於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后人便以“折桂”谓科举及第。
白居易有个弟弟,名叫敏中,他的这个弟弟非常厉害,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即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拔得第一名。乡试第一称之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之为会元,殿试第一称之为状元,是为三元及第。
前边说过范进中举的故事,通过乡试考上举人都是难度非常高的事,能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拿的第一名,这更是难于上青天。据统计,科举制度实行一千多年间,不过有寥寥十几人曾经三元及第。所以白居易对弟弟能够三元及第非常高兴,便写了一首诗《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赠予他,诗中便用了折桂来代指敏中三元及第。
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
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
转于文墨须留意,贵向烟霄早致身。
莫学尔兄年五十,蹉跎始得掌丝纶。
中秋前夕丹桂飘香
4.读书,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除了文中所讲的这些别称之外,关于科举及第还有很多种说法,比如雁塔题诗、衣锦还乡、东华门唱名等。
这些别称背后都有着一定的历史典故和说法,在相关的历史书籍和古诗词中都有记载和体现。
古人为了能够科举及第而寒窗苦读,手不释卷,今天的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考试,同样也应该多读一些书。但时代不同了,读书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通过那些考试。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意义还在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气质,能够让自己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活出一个独特的自我来。
俄国作家鲁巴金曾经说过:“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读书的过程也是建立自我思想的过程,唯有读书,可以帮助你更好的认识生活认识世界。
何况,如果你不读书,你怎么能了解文章中聊到的这些典故呢?
晚上阅读与杯
图文 | 李半白
编辑 | 约读君
声明 | 本文系约读书房原创,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