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ga怎么提取临床数据(这回说说电子病历数据)
笔者一直想系统化总结下EHR(Electronic Health Record,电子健康档案)是如何辅助CR(Clinical Research,临床研究)开展的,真到落笔的时候才发现挑战巨大,算是给自己“挖坑”(笑)。首先,EHR概念高深庞杂,广义上讲EHR不止包括个人在医院内的就诊、诊断、物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信息,还包括在医院外实体和线上药店的购药信息、个人可穿戴医疗设备或健康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甚至还包括为了采集这些数据而设置的系统仪器、行业标准、质量管理体系信息等。本文中笔者谈到的EHR概念收敛到了EMR(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电子病历数据)的程度,而且仅涉及医院内部数据。
再说CR。临床研究是将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病因和预防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要研究基地,由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组织实施的科学研究活动(标准教科书式定义)。这个概念范畴涉及面非常广,难以一一谈及,所以本文谈到的CR需缩小范围到CT(Clinical Trial,临床试验)级别,且以III期以及上市后研究的这个范围为目标,主要涉及可行性分析、受试者招募、EMR2EDC(电子病历直连电子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溯源性和上市后安全性评价。在国内,EMR辅助的CT实践才刚刚开始,所以本文只谈观点和问题,不给“答案”,让我们先一起对这项优质实践行“注目礼”。
关于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是CT最前置的一个部分,用以评估内外部试验适宜性。包括评估国内未来市场容量、国内现行临床实践与未满足的临床需求(Unmet medical need)、国内注册法规和未来变化情况、CT的研究设计、目标人群选择、药物剂量、对照选择等适宜性。良好的可行性分析可以大幅度提高产品线的投资回报率,缩短项目执行周期,降低方案修订的可能性及提高试验成功几率等。说到这里,笔者联想到来医渡云之前参加过的某个产品项目,当时由于过于乐观估计了某合作机构的法规变革进程,导致研究设计与现行法规要求存在差异,最终滞后了产品上市时间,项目相关人员白白付出了时间和精力。
EMR辅助CT的可行性需求分析“干货”图
关于受试者招募目前国内的普遍做法是通过招募公司,利用线上线下渠道查找患者。有的公司相对“老实”一些,会通过合作医生来推荐患者;有的公司则会直接联系患者,这种情况下患者的隐私安全就难以保障;更有甚者,会教唆患者背下病历或者伪造病历,提供虚假的入组信息,毫无道德可言。
利用EMR系统和数据,可以实现在本科室/跨科室范围内快速发现正在就诊的、符合入排条件的患者,并通过多渠道(医生工作站、手机短信、微信等)将信息通知患者主治医生和CT项目责任医生,促成患者入组。此外,通过对既往数据的挖掘,可以在医院(CT项目医院和其他医院)的患者池中找到符合入排条件的患者,通过医生联系患者完成入组。
由于医生使用的EMR系统并非为CT定制开发,所以需要额外的系统或者工具支持受试者招募。这类系统工具与EMR集成后是否会干扰正常的临床诊疗活动,将成为医院管理者第一关心的问题。由于CT只是医院业务非常小的组成部分,如果相关系统的风险效益比过大,医院管理者一般不会支持。
另外的解决方案就是对EMR备份数据进行集成,通过对数据本身的分析和挖掘实现受试者招募。此种方案的挑战在于:CT疾病覆盖领域广泛,所需字段(变量)庞杂,导致几乎需要集成全量的EMR系统数据。如果仅对一家医院数据进行集成、仅面向CT一种应用场景,那么投入产出比会非常低。同时,医院网络的覆盖范围也影响了受试者招募的效率。
除了上述的技术问题外,从医院(科室)管理的角度看,任何医院(科室)都是不愿意流失患者资源的。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级患者招募网络,合理的分配利益,才能促进患者资源的共享,使多方受益。
——未完待续,关注“医渡云研究院”,听我们下回分解——
作者:于文博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专业毕业,在国际顶级CRO公司及跨国药企从事药物研发和生物统计工作八年时间。现在就职于医渡云,始终谨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初衷,谨小慎微的对待每一个研发环节,每一条数据。面对海量医疗数据的时候,更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和健康的无价。希望能在一点有益的事情,至少能让自己的父母和家人健康快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