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丞相都有谁(如何区分宰相丞相和相国)
1、宰相
司马迁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是这样描述宰相的: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所以,所谓宰相,便是对辅佐帝王的第一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务的统称。或者说,宰相代表是一种制度,在每个朝代可以有不同的称呼。
宰相,与国家的出现是一起产生的,“宰”,便是主宰,“相”是辅佐之意。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的趋势是皇权不断集中,宰相之权不断稀释,直至朱元璋废相。
商朝的甲骨文中便有“尹”和“宰”,伊尹和傅说便是商朝最有名的两位宰相。
姜子牙
西周的宰相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和太宰,最著名的宰相便是“相王室以尹天下”的周公和姜子牙。
诸葛丞相
由于尚书的权力太大,南北朝时又设立中书省、门下省以分其权,中书拟旨,门下封驳,尚书执行,至隋唐成为定制,所以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唐朝时期,继续通过增加人数来稀释宰相的权力,凡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赞机务”等,进了政事堂便都是宰相。
三省六部制
所以,秦汉之时,宰相是领袖制,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隋唐之时,宰相是委员制,是一群人总领朝政。
至宋朝,宰相的名称定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皇帝以枢密使分其军权,以三司使分其财权,宰相的人数减少,但权力被压缩。
至明朝,公元1380年,朱元璋废宰相,从此皇帝统领六部。
相权变迁
2、丞相和相国
相国,本称“相邦”,汉初为避刘邦名讳改为“相国”,朝廷最高行政长官,不常置。
丞相,本是相国的助手,后来随着相国的消失而取代了原本相国的职能,成为宰相的一种,主要存在于秦朝与汉初,辅佐皇帝总理朝政,是百官之长。
秦国和汉初,相国和丞相是同时存在的,且相国高于丞相。
秦国最后一个相国是吕不韦,秦始皇认为相国权力太大,于是废除了相国这一职位。
汉朝第一任相国韩信
至刘邦建立汉朝,重新设立了相国,第一任相国是齐王韩信(公元前204-前203年)。
第二任相国建成侯曹参(公元前203-前201年)。
第三任相国阳陵侯傅宽(公元前196年)。
第四任相国酇侯萧何(公元前196-前195年)。
第五任相国舞阳侯樊哙(公元前195年4月)
第六任相国绛侯周勃(公元前195年5月)
第七任相国酇侯萧何(公元前195-前193年)
第八任相国平阳侯曹参(公元前193-前190年)
第九任相国吕王吕产(公元前180年)
从此之后,汉朝只有丞相,不再设相国。
综上,宰相是一种制度,从我国国家产生开始便存在,名称不同,但均为最高行政长官,直至朱元璋废除宰相。
而相国和丞相都是宰相的一种称谓,丞相最初是相国的助手,后来相国不常设,丞相取代相国成为百官之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