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东战埃及参战(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以后,以色列这个新生的国家虽然得以留存,犹太人终于在中东站住了脚,但也就此给中东地区留下了一抹难以抹去的战争阴云。就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停火仅仅七年后,战争在此笼罩了中东地区,围绕苏伊士运河归属问题,埃及、英国、法国激烈交锋,以色列也因己方利益卷入其中。在这场持续九天的战争中,英法两国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落下个骂名,而埃以两国则皆达到了所需的战略目的。

第四次中东战埃及参战(第二次中东战争)(1)

为夺取通往亚非的海上航道,以色列对埃及虎视眈眈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战败,虽然对于阿拉伯国家来说算不上惨重,但是阿拉伯人的民族自豪感却丧失殆尽,这无疑给执政者的合法性带来了致命危机,所以历次中东国家执政者的竞选口号都是灭亡以色列,而阿拉伯国家从人民到统治阶层,针对以色列的行动从未停止,恐怖袭击、经济封锁等措施让以色列变得毫无安全感可言。

第四次中东战埃及参战(第二次中东战争)(2)

在以色列南部,红海东北部有一个海湾,名为亚喀巴湾,其位于埃及西奈半岛以东、阿拉伯半岛以西,而入口便是蒂朗海峡。亚喀巴湾有三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即埃及的塔巴、以色列的埃拉特和约旦的亚喀巴,其中埃拉特乃是以色列在红海的唯一出海港口,因此一旦蒂朗海峡被封锁,那么以色列通往红海的通道也将被直接封死

蒂朗海峡有两座岛屿,即蒂朗岛和塞纳菲尔岛,而蒂朗海峡的航道恰好位于两岛之间,只要掌握了这两座岛屿,便等于直接掌握了蒂朗海峡的通行权。1922年埃及独立后,英国将这两座岛屿交给了沙特,借此牵制埃及。

第四次中东战埃及参战(第二次中东战争)(3)

然而到了1932年,沙特也宣布独立,并对南部的也门发动了进攻。为了限制沙特的扩张,英国一方面介入战争避免也门灭国,另一方面则在1950年将蒂朗岛和塞纳菲尔岛交给了埃及。反过来让埃及牵制沙特。

以色列建国之后,作为阿拉伯国家的一员,埃及自然不会允许以色列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和蒂朗海峡,结果导致以色列通往亚非的海上航道被全部切断。

建国之初,由于以色列实力较弱,自保尚且艰难,自然不敢轻易挑战埃及。然而,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胜利,以及之后数年的发展,让以色列已经拥有了与埃及一战的力量和信心。

第四次中东战埃及参战(第二次中东战争)(4)

为了夺取海上通行权,以色列早在1955年11月便已经制定了一个入侵加沙地带和埃及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然而,还没等以色列将计划付诸实践,英国和法国便找上了门,希望以色列与他们共同进攻埃及,以色列自然欣然应允

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两国开始谋求对埃动武

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条运河,其中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苏伊士运河则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鉴于近现代以来欧洲经济的繁荣景象,再加上近现代对于石油的大量需求,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甚至还要在巴拿马运河之上。

第四次中东战埃及参战(第二次中东战争)(5)

苏伊士运河虽然是法国人主持修建,但由于其地处埃及境内,因此埃及人民在修建运河上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苏伊士运河全长175公里,其修建成功之后,直接连通了地中海与红海,比起绕行非洲好望角,通过苏伊士运河可以使亚欧航线直接缩短7000公里的航程,乃是近现代重要的国家通航运河。

而自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起,英国便始终将苏伊士运河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为此甚至还在运河区建立了其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虽然埃及在1922年便宣布了独立,但英国却通过1936年与埃及签订《英埃条约》,仍然享有在苏伊士运河的驻军权。

第四次中东战埃及参战(第二次中东战争)(6)

纳赛尔

二战之后,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实力大为削弱,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随之兴起,埃及最终于1951年10月废除了《英埃条约》。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纳赛尔开始执掌埃及大权。

其实,埃及发生政变前后,英埃关系倒也没有完全恶化,英国表示只要侨民的生命安全能够得到保障,那么英国是不会主动干涉埃及内政的。与此同时,英国为了保证国内的经济复苏,甚至在1954年与埃及签订协议,决定撤军并交出部分运河控制权。

第四次中东战埃及参战(第二次中东战争)(7)

然而,之后英埃关系却开始急转直下,先是英国希望埃及加入其主导的针对苏联的中东防卫组织,但纳赛尔却希望主导阿拉伯世界,再加上埃及国内反英美情绪高涨,导致埃及非但没有支持该组织,反而到处极力破坏。于是,英国便限制了埃及的武器进口,并抛开埃及,建立了以伊拉克为核心的《巴格达条约》组织。

与此同时,埃及为了壮大军事力量对抗欧美支持的以色列,则开始全面转向苏联,在从苏联进口大量武器装备的情况下,政治上也开始与苏联日渐紧密,这导致埃及与欧美国家关系日益恶化。

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伊士运河却仍由英法控制。7月26日,埃及为了筹措修建阿斯旺大坝的费用,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财产全部移交埃及。在埃及已经逐渐成为苏联在中东桥头堡的情况下,英法根本不能容许苏伊士运河落入亲苏阵营,双方矛盾至此已经不可调和。

第四次中东战埃及参战(第二次中东战争)(8)

时任英国首相的艾登

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英法开始策划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然而从1956年8月16日到10月13日,虽然在英法两国主导下,世界各国先后多次召开会议,但却始终未能达成协议,而安理会也最终否决了所谓的“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这种情况下,为了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英法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由于当时英法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法国便提出邀请以色列加入,三方就此达成对埃及动武的协议

面对英法以三国的进攻,埃及军队难以抵挡

1956年10月14日,英法以三国达成作战计划,决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发动进攻,吸引埃及主力支援,然后英法出动空军轰炸埃及,摧毁埃及军事基地,并从塞得港登陆,向运河区发动进攻,切断埃军退路。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西奈半岛运河区,全歼埃军。

第四次中东战埃及参战(第二次中东战争)(9)

10月29日,在时任上校的沙龙(后来的以色列总理)指挥下,以色列第202伞兵旅在法国空军支援下,利用埃军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防御单薄的弱点,在米特拉山口实施空降,随后该旅主力向米特拉山口实施突进,并最终于10月31日占领海坦谷地东部。

30日,为了配合第202伞兵旅的攻势,以军第38特遣队、第7和第10步兵旅也对埃及西奈半岛发动了全面进攻。虽然埃及军队顽强抵抗,但在以军的猛烈攻击之下,阿布奥格拉等地还是失陷。

以军的进攻的确吸引了埃及的注意,埃及军队开始源源不断的自苏伊士运河开往西奈半岛,准备对以军展开反攻。

第四次中东战埃及参战(第二次中东战争)(10)

30日下午,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将派兵干涉。以色列按照计划当即表示接受最后通牒要求,而纳赛尔则在当夜予以了拒绝,并要求运河区的埃军做好战斗准备。

31日下午,英法空军对埃及的15个机场、一些兵营和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经济、交通设施,以及西奈半岛的埃军发动空袭,而英法海军则对埃及港口发动了袭击,结果导致埃及海空军遭到毁灭性打击。

英法动手后,埃及也察觉了英法的阴谋,当即命令主力军队撤出西奈半岛,并最终于11月2日全部撤出。与此同时,以色列军队则开始进攻蒂朗海峡西岸重镇姆沙伊赫地区,最终于11月5日占据该地。

第四次中东战埃及参战(第二次中东战争)(11)

11月5日,英法向塞得港先后空投了两批伞兵,占领了塞得港的加密尔机场和供水厂。次日,英法联军在重火力的掩护下,在塞得港发动登陆作战,并于6日深夜开始沿运河南下,企图一举占领运河区,结果遭到了当地埃军和民兵的激烈抵抗。

11月7日,由于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英法最终被迫宣布停火,持续了“九天”的战争至此告一段落。

国际压力下双方停火,埃以双方皆达到战略目的

这场战争共持续了九天,英法联军在付出了约300人伤亡,损失50余架飞机的情况下,基本攻占了苏伊士运河沿线;以色列则在付出了伤亡约1600余人的情况下,占领了西奈半岛和蒂朗海峡等地。而埃及则伤亡两万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军事设施几乎毁灭殆尽。

虽说埃及军民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英法联军,但不论从战损比,还是从战局前景来看,如果继续打下去,埃及必败无疑。然而,由于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英法联军最终被迫于11月7日宣布停火。

第四次中东战埃及参战(第二次中东战争)(12)

时任苏共书记的赫鲁晓夫

首先是来自苏联的威胁,虽然此时苏联正忙于处理“匈牙利十月事件”,但在战争爆发后,苏联立即便给英法以三国领导去信,甚至不惜公然威胁。在给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中,苏联表示如果不停战,将无法保证其国家是否还存在;而在给英法两国的信中,则威胁如果不停火,苏联将考虑动用核武器。同时,苏联还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取得联系,表示如果不制止这场战争,将极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第四次中东战埃及参战(第二次中东战争)(13)

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

其次是来自美国的压力,二战之后,美国本就希望能够拉拢一些刚从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统治下独立出来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避免他们倒向苏联阵营,再加上此时美国的注意力被越南局势吸引,因此面对英法的求助,美国明确表示:美国不会与苏联联手干预,但也只会在苏联进攻欧洲或者埃及的英法舰船时,才会军事介入支援英法。同时,而为了尽快让英国停火,美国甚至故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汇率浮动并贬值15%,并否决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亦停止向英国的经济援助。

第四次中东战埃及参战(第二次中东战争)(14)

最后是国际社会的指责,由于埃及政府难以在军事层面对抗英法以联军,于是干脆凿沉了五艘货船,彻底堵塞了苏伊士运河,直接导致国际社会物资运输,尤其是欧美等国石油运输受阻,这直接引发了世界各国民众的愤懑情绪,一时间英法以三国军队受到了全世界的指责。虽然各国名义上皆是以“侵略他国”为名指责英法以三国,但实际上却是由于全球油价暴涨,导致各国国内局势不稳。

迫于美苏和国际社会的压力,英、法两国最终被迫于1956年11月7日宣布停火,并于11月22日撤出全部军队,苏伊士运河正式交由埃及管辖。而以色列在埃及承诺以色列拥有蒂朗海峡水面航行和空中飞行权后,以色列军队也最终于1957年3月撤出了西奈半岛

如上,埃及在军事层面虽然遭遇了惨败,但最终却将苏伊士运河成功收回,而以色列最终也是取得了蒂朗海峡的通行权,埃以双方可以说都达到了战略目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