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认知学习与语文活动学习结合(让语文学习更入情)

教学背景《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选自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第一单元,是先秦诸子散文内容学习学习本单元,一是体会议事说理的技巧,二是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增强文化自信,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语文认知学习与语文活动学习结合?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认知学习与语文活动学习结合(让语文学习更入情)

语文认知学习与语文活动学习结合

教学背景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选自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第一单元,是先秦诸子散文内容学习。学习本单元,一是体会议事说理的技巧,二是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当下语文学习中,“情境化”是近年来高考寻求改革的突破点,也是当下课堂教学中的热词。“创设真实情境,让学习真正发生”“创设真实情境,成就精彩课堂”“创设真实情境,触动生命体验”成为教师教学设计孜孜以求的目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巧妙负载课堂学习目标,对学生具有较好的激发与唤醒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学习背景,在教授本课时,我尝试进行整体化的情境设计,并将问题巧妙融入情境的不同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探讨问题的兴趣,完成课堂教学。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仁智班同学在预习完《烛之武退秦师》之后,对这则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穿越春秋”学创小组同学也在课外时间展开了热烈讨论。下面是他们讨论的文字稿,不妨也让我们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来吧!

投影展示讨论一:

小组成员1:晋、秦两国联起手来搞事情,欺负一个小小的郑国,就像两只狮子欺负一只小绵羊,不讲武德。

小组成员2:这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吧?晋国打郑国,也是有理由的。

教师提出问题一:根据课文内容,大家认为文中所说理由充足吗?

要点点拨:此处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背景,在春秋争霸的时代背景下,出兵攻打他国的真实目的。

投影展示讨论二:

小组成员3:这就是借口!晋国就是想灭了郑国,通过蚕食小国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土。

小组成员4:看地图,我不明白的是,秦国距离郑国很遥远,中间还隔着晋国,为什么要出兵打郑国呢?再说,晋国自己打不了郑国吗?干吗还要拉上秦国?

教师提出问题二:大家能帮他解答这个疑惑吗?

要点点拨:晋国拉上秦国,有占领道德高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考虑,现代社会中某些霸权国家的做法与之相似;秦国愿意出兵帮助晋国,既有“秦晋之好”的姻亲关系,也有秦穆公向中原诸侯炫耀实力的私心。

投影展示讨论三:

小组成员5:真是人帅话不多,我觉得推荐烛之武的佚之狐很不简单,很有远见。

小组成员6:我不同意。佚之狐就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国家有难他不敢承担,却让烛之武去,大大地狡猾。

小组成员7:烛之武、佚之狐,他们的名字很奇怪啊!

问题设计三:文中佚之狐话语并不多,大家如何评价佚之狐?

要点点拨:教师引导学生细品佚之狐的话,从“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两处细节,可以品出佚之狐对烛之武非常了解、信任,同时也非常有远见,他洞察到秦穆公与晋文公之间是可以离间的。此处还可以补充古人名字特点,增添学习乐趣。

投影展示讨论四:

小组成员8:烛之武一出场就满腹牢骚,我觉得他很不情愿。于是郑文公就以“好自为之”的态度威胁他。“许之”是不是烛之武害怕郑文公才去的?

小组成员9:烛之武虚度人生不是他的错,有点牢骚很正常。但他还是非常识大体的,放弃私怨护卫国家,我不认为他是害怕才去的。

小组成员10:他夜缒而出独自一人见秦伯,淡定冷静从容勇敢,我给他点个赞!

小组成员11:我也给他点个赞!我想写一首诗赞美他。

问题设计四:课后作业——学完本课后,请根据你对烛之武的认识,为他写一首现代诗,诗行不拘长短,表达对他的赞颂之情。

投影展示讨论五:

小组成员12:一场迫在眉睫、血雨腥风的灭国团战,队形都摆好了,烛之武却凭一己之力在云淡风轻中消于无形,我真是深刻领悟到古人“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的评价了。他是所有外交家学习的楷模!

小组成员13:哈哈,你将来不是想考外交学院吗?那我们来分析一下烛之武的说辩艺术,看看他为什么能成功。然后请你来点评一下,如何?

问题设计五: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是本文的核心,他的游说里蕴含着怎样的智慧,体现了怎样的语言艺术?请大家各抒己见,参与到讨论中来。

要点点拨:这是本课的核心问题,教师需要给学生充分分析与讨论的时间。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此处需要在主问题基础上设置支问题,逐层深入地探究文本。

(1)这段说辞,整体上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2)请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然后分析其说辩语言的智慧。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第一层:坦率示弱——置身事外,博得好感。

第二层:揭示利害——亡郑厚晋,存郑利秦。

第三层:以史离间——晋君无信,无厌阙秦。

第四层:晓之以理——正视现实,正确抉择。

投影展示讨论六:

小组成员14:我觉得大家说得很好,对我启发很大。“春秋无义战”,但他们又忌讳“师出无名”,总得找个借口,所以武力征伐也无非围绕一个“利”字,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小组成员15:未来的外交家果然见解深刻。那我可不可以说,烛之武就是深刻洞察到了秦晋之好背后也有严重的利益冲突,所以他巧妙利用了这种矛盾,达到了保全郑国的目的?

小组成员16:不过兴师动众来了一趟,却被秦国放了鸽子,我觉得晋文公心里肯定很窝火。为了不空手而回,不丢面子,打一仗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问题设计六:大家同意宇航的观点吗?晋文公进行了怎样的选择?你们觉得晋文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要点点拨:秦晋联盟围郑,秦不仅撤兵还留下将领保护郑国。联盟瓦解,再攻打郑国,既失了道义,又得罪秦国,还大大降低了灭郑的可能性。晋文公在权衡利害得失之后,无可奈何又冠冕堂皇地撤兵。

课堂小结:

师:大家的讨论结束了。《左传》以其高超的辞令艺术,塑造了烛之武这样一位集_______士、_______士、_______士于一身的外交家、老人家的形象。

要点点拨:志士(深明大义)、勇士(夜入秦营)、辩士(机智善辩)

而同样的历史事件,司马迁的《史记》里只有寥寥48字,并且连烛之武的名字都没有出现。

“三十年,穆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穆公乃罢兵归。晋亦归。”

(《史记》)

或许那个时代,在司马迁看来,这样的事真是再平常不过,烛之武也就是个跑龙套的。但烛之武真的是太优秀了,即使跑龙套也跑出了大腕水准,一战封神——雄辩之神,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机智勇敢的老人。

下课。

课后反思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常常重“言”轻“文”,忽视了“文”的深层挖掘和体悟,也降低了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兴趣。

为了整体创设情境,我努力在头脑中模拟上课情境,模拟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的情境,尽量使情境语言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让语言更加活泼、生动,然后将课堂学习目标合理融入情境设计。在随后的具体教学实施中,我把小组成员变成所教仁班、智班两个班级的学生名字,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境代入感。同时,我力求课堂详略相宜,突出主问题的学习,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在思维碰撞中迸发灵感。

从实际教学效果看,课堂氛围活跃,熟悉的名字、活泼的语言使学生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问题的设计也较好激发了他们的思维,整体情境化教学设计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10月20日第5版

作者:于 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