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生死场与呼兰河传(萧红墓畔口占小考)
1月24日阴。《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写于香港的一首小诗,初刊1944年9月10日香港《华侨日报·文艺周刊》第33期,收入1948年2月上海星群出版社初版《灾难的岁月》。先把《灾难的岁月》所收照录如下: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华侨日报》初刊时,诗题作《墓边口占》,第二句作“到你头边偷放一束红山茶”,最后一句作“你却卧听着海涛的闲话”。显然,收入《灾难的岁月》时,作者有所修改,诗题恢复最初的《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对此曾有说明),诗句也略有删改,这不足为奇。奇怪的是,此诗落款“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却在两个月前即1944年9月10日发表,岂有先发表后再创作之理?因此,《戴望舒全集》(王文彬等编,1999年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版)给出的解释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1944年11月20日“当是(此诗)收入《灾难的岁月》时写下的定稿日期,与发表日期有出入”。
应该指出,在收入《灾难的岁月》之前,此诗至少还发表过两次。第一次发表于1946年1月22日《新华日报》第四版。为纪念萧红逝世四周年,该版发表了骆宾基《萧红小论》、绀弩《在西安》和戴望舒《萧红墓照片题诗录》等诗文。《萧红墓照片题诗录》即这首小诗,四句诗一致,但诗题完全变了,落款也变了:
一九四四,十二,廿日。
墓在香港浅水湾海滨。
(中华文艺协会保存物)
第二次发表于1946年2月25日天津《鲁迅文艺》第1卷第1期(见上图),诗题又变为《吊萧红》,四句诗仍一致,落款又不一样:
一九四二,十二,二〇
墓在香港浅水湾海滨。
《萧红墓照片题诗录》诗题从何而来?难道戴望舒当时并未亲到浅水湾萧红墓畔,而只根据墓地照片写下此诗?而“中华文艺协会保存物”指萧红墓照片?戴望舒诗稿?还是两者俱有?含糊不清。《吊萧红》诗题朴实,但也有点笼统,落款倒特别值得注意。落款为“一九四二,十二,二〇”而不是“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这个年份之变尤为关键。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25日香港完全沦陷。据卢玮銮老师考证,戴望舒次年春在港被捕入狱,后经叶灵凤保释出狱,出狱时间“看来不会迟过一九四二年的五月”(卢玮銮《灾难的里程碑:戴望舒在香港的日子》,1987年香港华汉出版公司版《香港文纵》),戴望舒自己也说:“我曾经在这里(指香港)坐过七星期的地牢,挨毒打,受饥饿,受尽残酷的苦刑。”(戴望舒《我的表白》,1946年2月6日作,1999年11月《收获》总140期)。出狱前后,他先后写下《狱中题壁》(1942年4月27日作)、《我用残损的手掌》(1942年7月3日作)等名诗。那么,在同年晚些时候,也即1942年12月20日,他到浅水湾萧红墓前凭吊,触景生情,写下这首纪念小诗,应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更重要的,这个落款与初刊时间就不矛盾了。
这首小诗虽只短短四句36字,却在平实平淡中蕴含深切怀念,甚至有研究者认为是戴望舒写得最好的诗。那么,比对此诗包括诗题和落款在内的四个不同版本,探究此诗的写作时间,就并非多此一举。
【不日记】是陈子善在笔会的专栏作者:陈子善编辑:安 迪、钱雨彤责任编辑:舒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