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大吴村泥塑修复(闪耀在邳州民间艺坛上的邹庄)
闪耀在邳州民间艺坛上的邹庄“拉魂双子星”
——邳州“拉魂腔”艺人张德旺、丁玉楼
韩洪江
诞生在苏鲁交壤的广袤黑土地上的民间戏曲艺术拉魂腔,原不过是民间艺人乞食的一种工具、技能,虽流布很广,但在那个国家政治黑暗、社会极度动荡、民不聊生的旧中国,长期停滞在“跑坡” “摆摊”阶段,很难有更大的发展提高,直到新中国诞生,随着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国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拉魂腔终于迎来了大发展、大提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拉魂腔艺术空前繁荣,拉魂腔戏班如雨后春笋,萌生出来,遍布全县。不仅各个乡镇普遍组建拉魂腔剧团,大多数建制村也都组建了拉魂腔戏班,纯民间的家庭戏班,也不断涌现。他们活跃在村巷、田头,极大地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内容。
拉魂腔艺术在邳州获得了极大发展,不仅创演了数以百计的剧目,而且涌现了人数众多的演员队伍,许多各具特长、技艺精湛的的演员,共同组成了邳州拉魂腔绚烂的艺术人才星河,而在这个炫烂星河中,就存在一对闪耀着具有亮眼光芒的邹庄“拉魂双子星”,他们就是邹庄镇沙埠拉魂腔戏班的明星演员张德旺、丁玉楼。
张德旺、丁玉楼都是邹庄镇沙埠村人。由于受到广为传唱的拉魂腔的影响,出于对拉魂腔艺术的浓厚兴趣和炽烈热爱,二人于1951年春相约同时拜邹庄镇呦山村的著名拉魂腔艺人鲍长友为师,矢志学习拉魂腔表演。二人在拜师学习期间,在师傅的指导下,夏顶烈日,冬冒严寒,三年不辍,刻苦练功,每天起早贪黑,吊嗓、压腿、跑圈,苦练基本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二人在同期学员中表现出了极强的天赋,以娴熟的技巧和出色的领悟力,很好地掌握了鲍师的真传,以优异的成绩在同门中脱颖而出。尚未出师就声名在外,很快就被沙埠拉魂腔戏班抢先吸纳,同时加入沙埠拉魂腔戏班。
加入戏班后,张德旺、丁玉楼如鱼得水,很快地融入队伍,担任重要角色,且均表现了很高的技艺,以出色的表演,成为了戏班的骨干,挑起了演出的大梁,并在广泛的演出活动中以优异的表现赢得了广大观众,尤其是戏迷的喜爱和拥戴,渐渐地打响了名头,不仅在邹庄,而且在剧团足迹可及的许多乡镇以及山东苍山(现兰陵)郯城、枣庄、临沂等地打响了名号,收获了大批的拥趸。
师出同门的张德旺、丁玉楼,都具有超群的技艺,同在沙埠戏班担当大梁,而经常在同一折剧中担任角色,相互映衬,表现了高超的艺术功力。真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久而久之,在邳县拉魂腔界,张、丁并提,被誉为“拉魂双子星”。
虽然如此,但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二人却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丁玉楼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喜剧表演上。
丁玉楼是一位出色的喜剧演员,表演真实淳朴亲切、从不故弄玄虚,他的道白极具地方语言特色,生活化,口语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尤其在小戏《葡萄架》中扮演沈文绪,那一段“保儿爹” “保儿娘”的大段道白每每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他扮演老生,老旦及丫环,全是用喜剧手法进行表演,一举手,一抬足,一走步都作了反常的夸张,观众焉得不笑。丁玉耧在表演笑上有自己的绝招,根据扮演角色的身份、年龄、性别和剧情,他能真实地表现老头笑、老妈妈笑、姑娘笑、小伙笑、男孩笑、女孩笑、忠臣笑、奸臣笑、狞笑、大笑、微笑、暗笑、苦笑、酸笑、嘲笑、哭中带笑等,具有变脸神速、声情并茂的真功夫。
丁玉楼演唱的代表书目、剧目有《葡萄架》《秦香莲》《钓金龟》《桃花庵》《莲花庵》《四告》《雷保童投亲》《四平山》《薛平桂》《三击掌》《王丁宝借当》《北齐国》《叶金莲抛彩》《南唐》《五反》《二反》《思夫》等。活动在山东省临沂、费县、莒南,莒县、苍山、郯城、江苏省丰县、沛县、新沂、邳州、睢宁、铜山,安微省泗县、灵壁等县市。
他朴实通俗,自然生动的演唱风格深受同行的夸赞和效法,不少演员曾登门求教,喜剧性表演手法对拉魂腔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邳州拉魂腔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985年丁玉楼因病不幸去世,终年60岁。
而张德旺除了在表演上拥有浓厚的兴趣和高超的技艺外,他在戏班管理和剧目创编、导演上表现出了超强的组织能力,他在入班后不久就以很强的组织能力,被推举为班主。
张德旺担任班主后,就以异于常人的胆识对戏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首先扩充队伍,一是重点选入女演员,改变男扮女装的状态。二是扩充乐队人员,并加强习练。三是也是最重要的举措是响应人民政府提倡的演文明戏(即时装戏)的号召,协助丁光兴编排《箭杆河边》《东郭先生和狼》等文明戏在周围演出,受到观众的欢迎以及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不同场合予以表扬,并发出号召鼓励各行各业都要向他们学习。张德旺把沙埠村拉魂腔班演出活动推向第一次高潮。
1958年该班被邹庄公社接管,张德旺虽不做主要负责人了,但排练和演出这个具体而繁重的担子仍是他挑起的。他积极建议公社领导更换演员,从全公社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使戏班扩充到30多人,做到了行当齐全,明确分工,编排和演出非常正规,尤其是编演时政宣传节目深受各级领导和群众欢迎。
他带领戏班不仅在本县演出,还去山东省、安微省等相邻地区演出,把邹庄拉魂腔建设和发展推向了第二次高潮。
1959年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经济贫困,班子被迫解散,但张德旺艺术生命之火并未熄灭,他以自家亲戚为主又拉起小班子,以此既养家糊口又从事宣传演出。1960年1月,在他的鼓动下,大队决定发挥本村的优势,重新组建沙埠村拉魂腔戏班,当时演员达26人,仍以演文明戏为主。张德旺亲自指导排演的《修水利》参加县文艺会演获得了三等奖。大家精神为之一振,坚持演唱拉魂腔的勇气倍增。1964年春节沙埠拉魂腔戏班代表邹庄公社参加全县文艺会演,他们创演的《瓜棚新曲》获创作和演出两个一等奖,该剧剧本邳县党报予以发表,演出时况县广播站予以全剧录音播放。
文化大革命中,戏班子遭受摧残,服饰,道具等全部被损坏。张德旺仍不灰心,他带领部分演员学唱样板戏,深入田间村头,宣传演出。“文革”结束后,张德旺以家庭、亲戚为主又组建家庭戏班,坚持业余演出。
张德旺酷爱具有地方特色的拉魂腔艺术,始终坚持现实主义观点,他演唱的书目、剧目总要和当时的农村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和当地的风土民情联系起来,和农民的欣赏情趣联系起来,力求节目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善于把正剧和悲剧喜演,收到更感人的艺术效果。其演出的代表书目有《箭杆河边》《反徐州》《四告)、《南唐》《三击掌》《四平山》《雷保童投亲》《王丁宝借当》《王二英思夫》《回龙记》《站花墙》《墙头记》《二反》《三反》《五反》《西齐州搬兵》《樊梨花点兵》《桃花庵》《龙凤面》《双锁柜》等近百部。
张德旺从事拉魂腔艺术活动40年,不断地排演时装戏,跑遍皖北,鲁南近20个县市,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作了有益的宣传,传播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了张艳侠等一大批优秀的拉魂腔演员,壮大了邳州拉魂腔演员队伍,在古为今用和音乐唱腔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张德旺不仅多次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而且还被选任为邳县民间曲艺联合会会员。
1993年因积劳成疾,张德旺患哮喘病去世,终年63岁。
张德旺和丁玉楼虽然去世已久,早就告别了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拉魂腔舞台,但人们尤其是拉魂腔艺术的忠诚观众们没有忘记这对拉魂双子星,没有忘记他们对拉魂腔艺术的贡献,没有忘记他们带给人们的欢乐。特别是家乡的人们,无论何时,只要哼起拉魂小调,总是情不自禁地泛起对双子星的怀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