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生活的时代背景(曾子为什么为保护自己的身体)

《论语·泰伯》第3章是这样的: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曾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子生活的时代背景(曾子为什么为保护自己的身体)

曾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论语·泰伯》第3章是这样的: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原文通释

曾子病重,召集弟子们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说:‘战战兢兢,好像站在深渊旁,好像踩在薄冰上。’从今以后,我知道不用再担心了,弟子们!”

启予足,启予手: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启,同“啓”(此字下面是“目”),观看。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好像站在深渊旁,好像踩在薄冰上。引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犹言“提心吊胆”。

而今而后,从今以后,从此以后。

吾知免夫,我知道不用再担心了。曾子预料自己快死了。免,避免。

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关于这一段文字,《论语注疏》说:“曾子以为受身体于父母,不敢毁伤,故有疾恐死,召其门弟子,使开衾而视之,以明无毁伤也。战战,恐惧。兢兢,戒慎。临深恐坠,履薄恐陷。曾子言此诗,喻己常戒慎,恐有所毁伤。”《四书集注》说:“曾子以其所保之全示门人,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难如此;至于将死,而后知其得免于毁伤也。小子,门人也。语毕而又呼之,以致反复丁宁(叮咛)之意,其警之也深矣。”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话,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

《孔子家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晳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孝德厚美。烝,音zhēng),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音yì,打死)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这里可以获得这样一条信息:孔子生活的时代打死了儿子也犯法。

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

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弟子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

谈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想到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剪辫子的典故。清朝统治时期,为了“以别顺逆”下令汉族全体男性剪辫子,将头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顶端如钱大头发,结辫下垂。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影响,许多亡国奴不肯剪辫子,因而掉了脑袋。

第二个问题是“手术”。有病需要医治,需要动手术应该是例外。孔子那个时代是没有医疗上的“手术”的情况,所以才有爱惜身体发肤,不得损伤的观念。

第三个问题是遇到突如其来难以避免的灾难该怎么办。孔子那个时代有一些残酷的刑罚,比如刖(yuè)足馘(guó)耳,遇到这种被动的刑罚,是不是就不活了呢?要求没有损伤,对不出力,没有危险的“君子”尚可,体力劳作者、工匠、参加作战的士兵,磕磕碰碰乃至伤残丧命就无法避免了。

第四个问题就是珍视生命问题。不管怎么说,出于孝道考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还是积极的,尽管今天我们已经剪掉“发”了,但身体、肤,我们还是应该爱惜的。如果从“孝道”考虑,一些人轻生、自残之举实为大逆不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