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来临前会有小虫围着飞吗(不会飞不能跳这种小虫却能传染100多种危急疾病)
逼煞、狗鳖、牛鳖子、狗豆子、鳖吃……
这些可不是骂人的词,而是另有所指。用词这么难听,也能窥见这玩意有多招人恨了。这货就是蜱虫。逼煞、狗鳖等都是不同方言里对它的称呼。夏天来了,属于蜱虫的季节又到了,小乐今天给大家科普下如何预防和处理蜱虫叮咬。
蜱虫是个啥?蜱虫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节肢动物寄生物」,虽说学名里有个“虫”字,实际上和蜘蛛关系更近,算是蜘蛛和蝎子的亲戚。它体型小,动作也不是很敏捷,既不会飞,也不能跳,你让它爬,它就真的爬给你看。
因为它只会爬,并没有其他行动技能。但虫也不可貌相,蜱虫狠就狠在会吸血,头部直接钻进皮肤,而且不挑食,啥都吸,吸血时间长且量大,吸饱后体积胀大数十倍甚至百倍。目前全世界有850种蜱虫,大致分为硬壳的和软壳的,几乎都会吸血。它会找准机会,爬到鸟类、爬行动物、猫狗等宠物甚至人的身上,通过吸血维生。因为体型小、动作笨拙,很难立刻发现。
每当天气转暖,蜱虫就开始活跃起来。在我国,每年4月至10月都是蜱虫的活跃期,有些全年温暖或高温的地方,蜱虫会活跃近一整年。
蜱虫有多讨厌?被蜱虫叮咬后情况危急的案例每年都有,吉林曾有个13岁男孩被蜱虫叮咬后感染森林脑炎,抢救后才脱离危险;浙江某老人曾被蜱虫死死咬住,全身布满出血点和瘀斑,去年夏天多省出现了数起蜱虫叮咬后引发重症,最终身亡的案例。
国外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前几年,英国有位女子在自家花园里被蜱虫咬住,随后出现了脸部下垂、面部瘫痪、剧烈头痛、语言能力完全丧失的症状。就连很多80、90后的欧美乐坛启蒙艾薇儿和贾斯汀·比伯都曾深受蜱虫带来的莱姆病的困扰。
刚被叮咬时,并没有多少痛感。叮咬后,蜱虫会在体表停留至少一天,有的会寄生好多天甚至数月。叮咬后1-2天内,受害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轻则有红斑或瘀点,微痛,重则出现水疱、丘疹或水肿性红斑,甚至是坚硬的结节,抓破后极易溃疡,数月甚至1-2年不痊愈,并伴随畏寒、头痛、腹痛、腹泻等症状。更可怕的是,蜱虫携带多种病毒和细菌,会造成多种严重疾病:
携带汉坦病毒,汉坦病毒又分为汉坦病毒、汉城病毒、普马拉病毒、多不拉伐病毒等多种分类,造成的病症各不相同。病毒入侵人体后,很可能引发肾综合征出血热、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莱姆病、地方性回归热、无形体病、红肉过敏症等多种危急疾病,严重的甚至在感染后6-9天内身亡。根据目前的医学研究,蜱虫能传染81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
该怎么预防、处理蜱虫叮咬?
正值出游的好天气,不管是日常散步还是长短途旅行,做好下面这几点就能最大程度减少蜱虫叮咬的机会:
1、避免在草地、草丛、灌木丛、小树林等地点逗留,带猫狗等宠物出行的人更应如此。
2、如果一定要去上述这些地方,穿好长袖、长裤、帽子(最好是连帽长袖,比如防晒衫,这样也能保护到颈部后面的皮肤)和鞋袜,并把裤腿扎进袜子里,做好全副武装。
3、衣服尽量穿浅色,因为蜱虫颜色深,穿浅色容易发现蜱虫。
4、提前喷洒含有避蚊胺的驱蚊水在衣服和暴露的皮肤上,两岁以下幼儿不建议使用避蚊胺。
5、给猫咪、狗狗使用预防性的体外驱虫药,如果是大型犬,还可以在四肢内侧、关节附近增加用药,喷药后戴上伊丽莎白圈避免狗狗舔舐,直至药物干燥。
6、准备回家时,检查皮肤上是否有可疑黑点,尤其是颈部、耳后、腋窝、头皮、大腿内侧等处,这些地方皮肤薄,且不容易被抓挠,是蜱虫最喜欢寄生的部位。
7、准备回家时,检查猫狗的皮肤和毛发。
8、到家后尽快洗澡。
如果自己、亲友或宠物被蜱虫叮咬,该怎么做?
重要的事说三遍:千万不要生拉硬拽!千万不要生拉硬拽!千万不要生拉硬拽!这和蜱虫的生理构造息息相关。蜱虫的口器是由两对鳌足 中间的垂唇构成。垂唇就是用来刺入皮肤、深深扎入并吸血的,且呈锯齿状,会牢牢“抓死”皮肤。如果生拉硬拽,极有可能只拽掉了身体,而头部和口器还留在体内。被刺激的蜱虫会分泌更多携带病毒、细菌的液体,造成进一步感染。用凡士林、指甲油、打火机或风油精等强行“逼出”蜱虫的方式也不可取,可能伤到自己不说,也会刺激蜱虫分泌液体和毒素,增加感染风险。
发现异常最好的办法就是——第一时间去医院皮肤科处理,越快越好,叮咬后24小时内最佳。宠物也一样,发现它们身上有可疑黑点或蜱虫,不要贸然自行处理,应该去宠物医院寻求帮助。另外,狗狗身上出现蜱虫,很可能意味着不止有1处感染,需要做全身检查。从医院回家后,要做好环境清扫和消毒。
天气越来越热,除了蜱虫,蚊子、恙虫、隐翅虫、螨虫等各种虫类也越来越活跃,大家要做好防护,防止蚊虫叮咬后患上传染性疾病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