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句论语第24天(天天论语笔记24温故知新)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每天一句论语第24天?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每天一句论语第24天(天天论语笔记24温故知新)

每天一句论语第24天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个“温”字再次证明了《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不是复习、温习的意思。温:作动词的意思是加热、使暖和。如:温炕(暖炕,暖床);把酒温一下。还有滋补、补养的意思。如中医名著《素问》中有:“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从“加热、使暖和”和“滋补、补养”就延伸出了“温习、复习”的意思。如果把温直接翻译成复习、温感觉像现代人的学习方法一样,我还是把它翻译成“反复思考”吧。这更符合孔子的“学”的内涵。

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教育思想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复习和思考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通过回顾和研究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可以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这一学习方法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是一个最接近科学研究方法的命题。在研究人与人关系的中国文化体系中,冒出了一点点“人与物”的关系的光芒。可惜的是就这么一点闪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发挥。

学习的四重门

学习有四重门,可以达到四层境界——背诵、应用、类比、知新。

最基本的就是背诵。记住,背会,可以得五十分。像小学生背唐诗、宋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会背就好了。理解没理解他就不管了。也可能是他还没达到那个年龄、那个层次,一时也理解不了。

第二重门是应用。理解并应用知识,学以致用,在工作生活当中相同情况出现时加以应用,可以得七十分。在职场中多数人能达到这个层次,能在相同的场景中应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这也是孔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提倡的是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子路》中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提高文学的修养,而应该把《诗》的思想运用到从政的活动中去。孔子一贯不主张死背硬记,反对当书呆子。

第三重门是类比。在理解应用的基础上学会归纳、类比,能应用到其他地方去。可以得八十分。遇到新的环境和新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通过判断推理找到过去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公冶长》中,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问子贡跟颜回比你们俩谁更胜一筹啊?子贡夸奖颜回说:“我哪儿敢跟颜回师兄比啊!他呀,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推知两件事都不容易。”孔子说:“是不如他呀,这方面,我和你都不如他呀!”无论是中学的学习还是工作中的学习,很多人都被挡在了这道门之外。高考考重点大学就没戏了,在单位也只能望中层职位而心叹。我认识的很多职场中人,一辈子也没搞清楚自己为什么就没机会往上走。缺的就是归纳、类比、举一反三,把知识和经验用到不同场景中去的能力。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对那些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人,就不要急着再给他讲了。

第四重门是知新。在应用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达到了这个境界就是90-100分的尖子生了。这是讲的学习与创新的关系。“温故而知新”提倡的是动脑子,反复思考,善于在学习和工作中总结,发现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中国有句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温故知新!

道客村曰:

前事不忘后事师,温故知新得真知;

满腹经纶学者体,继往开来为人师。

【注释】

(1)温:温习,复习。

(2)故:已经过去的。

(3)新:新的知识,新的发现。

【译文】

孔子说:“通过反复思考已经学习过的东西,就能有新的体会和新的发现。恭喜你,可以当老师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