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腔热血到波澜不惊(从冷板凳走向新世界)

青春赛道,无限可能

本学期,我们特别推出专栏

“把我的故事讲给你听”

分享人大师生的光阴故事

娓娓道来他们的成长点滴

胡恒老师曾在新生导航课上分享了他“勤勉伏案,沉潜原典”的治学故事。本期夜读,让我们一起回顾胡老师“从冷板凳走向新世界”的求索经历,在其中汲取力量,探寻如何更坚定地追逐自我、成就自我。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和学长跟大家交流,分享一些人生经验。我于2002年来到人民大学攻读历史学本科专业,此后又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留校任教至今,一晃二十年了。人生超过一半的时间在这一方精致的校园度过,与人大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年的开学季和毕业季,都会听到很多精彩的致辞。大道理前人讲得差不多了,我想还是从小处入手,和大家聊一聊读书。

知识的危机

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大学生活第一大要紧事是读书,第一大幸福事是读书,第一大收获事也是读书。刚到人大,既有从偏僻的小乡村来到大都市的惊喜,也多少夹杂了一丝惶恐。虽然历史课一直是我学习成绩最好的科目之一,但到了大学之后,一切都变得不同,最大的转变也许是一切历史问题都不像高考试题一样,存在一个相对确切的答案,它需要自己去找寻。大一、大二是在繁忙的课程和胡乱的翻书中度过的,我常常待在当时的校图也就是现在的博物馆的第二借阅处,一排一排随意翻阅着各种感兴趣的书籍。

不过,当时的我深切感受到一种读书的危机,看书虽多,但不成体系;观点虽多,但诚如我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上听老师讲述的一句印象极其深刻的话,也就是叔本华所讲:“自己的头脑不过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已。”我当然不想这样,但怎样才能变成真正有独立想法的个体,我还始终不得门道。这时恰好有一门文献类课程,要求我们逐字逐句对一篇古文进行原始资料的整理、排比,学习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做法,先做长编,后为考异,发现了古人记述错误之处就以考证方法去解决,真正弄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这次训练过后,我才真正感觉有一些新知识是属于我个人的了,那种获得感是难以形容的。

枯燥中的收获

板凳要坐十年冷

大三和大四时,历史学院和清史所正在组织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工程——国家新修《清史》的编纂。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华林甫教授是《地理志》的核心成员,在他的指导下,我参与整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录副奏折,具体做法是把奏折中与地理相关的部分摘抄出来,然后在地方志中找到同一事件的记录进行验证。奏折是一种公文,朱批奏折是给皇帝看的,字迹自然工整,不过录副是军机处用以保存的副本,字迹就潦草不堪了,加上打印件比较模糊,辨认起来非常困难,公文中的人名、地名、职官名和格式也很专门,真是一脸懵懂。

当时没有笔记本电脑,平时只能去旧图书馆(今藏书馆)二层的古籍部查书,抄在笔记本上,回来再敲进台式机里。那一段时间我非常忙碌,经常上火,起青春痘,熊猫眼也是常有的,很艰难,常常困惑于这样单纯整理资料,没有思想的工作意义何在,也只能靠念叨“天道酬勤”“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古训来进行自我激励。不过材料读得多了,我逐渐发现了枯燥史料背后的可爱之处,历史的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历史理论要更动人,那里记载着很多不为官书记载的有趣的人、有趣的事,鲜活的历史时常跃然纸上,也留下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当年整理的资料我还留存着,迄今为止它仍然是我学术灵感的源泉之一,我出版的第一本和第二本专著也都与它有着密切的关联。

回首这段故事,就是想告诉大家,作为刚刚进入大学的新同学,从一个相对比较强调博闻强识的高中教育转入相对强调多元的大学教育,浩如烟海的书籍和书单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理论方法非常酷炫,但选择多了,不一定意味着自由,也有可能成为囚徒。大家都很急切地想出成绩,过早投入了看论文、卷科研的环节,跳过了很多静心阅读、练“童子功”、与古人面对面的机会。回首我的本科经历,完成这些面向原始典籍的、最基础的、最枯燥的工作,却恰恰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对话与“抬头”

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当然,板凳要坐十年冷,但也不是一直要坐冷板凳。我的硕士和博士都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学习。这是一个在海内外有着崇高学术声誉的机构,也是一个以学术为本的机构,有着兼容并蓄的自由学风,既有许多以实证风格见长的老师,也有近二十年国内新史学的代表性学者。这给了我遍宜多师,努力学习不同流派的机会,也正是在课堂上,我学习到了国内外历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关于基层治理的认识。由于我之前有了不少从读史料的过程中积累的研究经验,很自然地就对这些在学界影响很大的传统说法有了质疑,产生了与其对话的想法,最终这也构成了我博士论文的核心问题,出版之后,也得到学术界同仁的关注。如今回首这一研究的历程,我想它得益于对学科传统的坚守和对基本功的强调,使我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学术根据地,也要归功于人大兼容并蓄的学风,使我极大地拓宽了眼界。我想既有家法,又兼具兼容并蓄的风格不仅属于历史学院和清史研究所,同样也是人大各学院的共同品质,值得一代又一代人大学子珍视。

大学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形成一套自我的知识体系,在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建构起个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个人的独特理解,这也是大学学习的终极目标,也是人作为个体的尊严所在。今天的你们是幸运的,人民大学为大家提供了非常广阔的通识教育与跨学科训练平台,数字时代的来临也势必带来学科方法的重新洗牌,而你们正是掌握新世界大门钥匙的一代。真心羡慕你们,也衷心祝福你们,盼望你们能继承好人大前辈所留下的宝贵治学传统,坐好冷板凳、找到根据地,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地搭好知识体系,再抬头吸纳来自世界各地多元而丰富的知识精华,走向复杂多变的现实天地,最终建立属于你们一代的传奇。这是我的读书故事与体会,期待明日的灯下,也有你伏案的身影。

谢谢大家!

本期人物简介

从满腔热血到波澜不惊(从冷板凳走向新世界)(1)

胡恒,男,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院副院长、清史研究所副所长,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本、硕、博均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期间开始参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地理志》项目文献整理工作,受到扎实的学术训练,后参与《清史·地理志》《清史地图集》等重大科研项目。在校期间曾先后获得校优秀硕士论文和优秀博士论文,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专著《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获得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普隐人文学术奖等奖项,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