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生角基本动作(戏曲知识秦腔中的生角)

秦腔生角基本动作(戏曲知识秦腔中的生角)(1)

生是净、丑以外男性角色的统称。按其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又分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须生 俗称胡子生,因戴胡子(口条)得名。扮演中年以上各类不同性格的男性角色。造型庄重,动作大方,多为坚毅刚直的正面人物。大致又可分为正生、老生、红生、鞭子生、马褂生、衰派须生:

正生 挂黑三。多扮演朝廷命官与将帅。或以唱功为主,或以做工为主,或唱做并重,如《辙门斩子》的杨延景、《游龟山》的田云山、《临潼山》的李渊、《拆书》的伍员、《八件衣》的杨知县、《打镇台》的王震、《释放》的吴承恩、《放饭》的朱春登、《侧美案》的陈世美、《法门寺》中的赵廉等。

老生 挂三白。扮演老年人。表演稳重、端方,有老态龙钟之感。如

《走雪》的曹福、《烙碗计》的刘志明、《卖画劈门》的白茂林,《金沙滩》的杨继业也挂三白,因系武将,为表现气质,表演则用正生工架。

红生 挂黑三、白三、渐白三。因勾红脸故称红生。唱腔高亢,动作凝重,属戏曲舞台一种独特的人物造型。如《挑袍》、《斩颜良》等戏中的关羽,

《下河东》、《千里送京娘》的赵匡胤,《串龙珠》、《挡将》的康茂才,《破宁国》的朱亮祖。在唱白处理上,介乎黑头与正生声腔之间,兼有豪迈、苍劲、刚毅、浑厚宏亮的特色。

马褂生 因穿箭衣与马褂得名。如《杀庙》的韩琪,《赶坡》的薛平贵,

《四郎探母》的杨延辉,《桑园会》的秋胡。

鞭子生 因扮演的角色常挥动马鞭得名,如《逃国》的伍员,《双背鞭》

的王明芳。

衰派须生 是唱、念、做功并重的角色。表演自然、松驰,接近生活,如

《法门寺》的宋国士,《周文送女》的周文,《三回头》的吕鸿儒,《清风亭》的张元秀。

小生 扮演男性青年。其表演动作的特点儒雅、飘逸。又分文小生、武小生、文武小生、武生、贫生与娃娃生:

文小生 重唱、念、做工。按服装又分道袍生与官衣生,前者如《白蛇传》的许仙,《游西湖》的装瑞卿,《拾玉锡》的傅朋,《白玉楼》的张雁。后者多扮演倜傥秀逸的官员,如《周仁回府》的杜文学,《三堂会审》的王景龙。

另有大生、二生,即人物属兄弟关系,兄为大生,弟为二生,如《打柴劝弟》中的陈勋、陈植,《二度梅》的梅良玉、陈春生,《三滴血》的周天佑、李遇春。

武小生 扮演年轻小将。如《囊哉》的薛清乾,《争印》的关兴,《岳家庄》的岳云。

文武小生 扮演能文善武的青年。如《游龟山》的田玉川,《串龙珠》的花云。

武生重武功。扮演大将或绿林英雄江湖好汉。如《长坂坡》的赵云,

《哭头》的马超,《翠屏山》的石秀,《夜奔》的林冲,《狮子楼》的武松。

贫生 扮演穷愁潦倒的落魄书生。如《激友》的张仪,《渔家乐》的简仁同,《坐窑》、《木兰寺》的吕蒙正,《豆汁汁》的莫稽,《火焰驹》的李彦贵,《八件衣》的张成育。其表演步履缓慢,面带苦愁,给人寒酸之感。

娃娃生 扮演少年儿童的角色。如《法门寺》的宋兴儿,《三娘教子》的薛乙哥,《烙碗计》的定生,《玉虎坠》的冯小官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