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治疗成功率有多少(形形色色的青少年社交恐惧症)
文 | 静进医生
动辄红脸为哪般
记得几年前,有位大二男生找我咨询。待他入室入座,显得举手无措、扭捏不自在、不敢直视我,随之脸红冒汗不止,回答问题吞吐无序,间歇无语沉默。冷静一番后,他吞吞吐吐说出个人苦恼:“打入学以来,就害怕与他人交流,不敢看别人的脸或眼睛讲话,尤其害怕与女同学说话,不愿去人多地方,进入满座教室尤感焦虑和恐惧,或干脆逃课。别人问话,紧张不已,佯装有事,立马走开。同学和室友都觉得他很难接近,说他高冷或是缺乏礼貌,渐渐不怎么搭理他。面对他人说话时,他总觉得自己口臭,并忍不住要放屁,深感“自惭形秽”,战栗不止,红头涨脸,迅速逃遁。后来,情况越发严重,为此焦虑不安,彻夜难眠,不得已找我来咨询。
呵呵,他一进屋的表现,我就猜出是“社交恐惧症”。这种恐惧症狭义上也称“对人恐怖症”,日语术语为“Taijin kyofusho”。在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被列在“其他特定的强迫症和相关疾病”中。英文为anthropophobia或anthrophobia,意思是“害怕与人为伍”或“厌人症”。
顾名思义,这种恐惧症就是当事人面临社交时,无缘无故地产生羞耻、尴尬、焦虑、恐惧和紧张感,本人因此倍感情绪困扰和持续的痛苦感。多见于青少年,在西方单纯社交恐惧症多见于女孩,而对人恐怖则似乎多见于男孩。日本报道,估计这类恐惧症在青少年当中约占15%左右,疾病终生患病率则在3%-13%之间。
这类恐惧症虽在本质上为一种情绪困扰,但带有很强的地域文化色彩,东西方报道有些不同。如在日本的官方诊断系统中, 恐惧症分有以下类别及表现:
◆ 脸红恐惧:一旦意识到自己脸红就开始恐惧、战栗。
◆ 丑貌恐惧:自惭形秽,觉得自己长得难看,过度自卑,恐惧遭人讥笑。
◆ 视线恐惧:害怕与他人对视,害怕别人盯自己看,以至于在公共场合或是公交车上不敢看人,或是害怕别人视线,于是好低头看地板、看自己的脚;他们无法当众讲话,总觉得别人在盯着他看。
◆ 表情恐惧:过分在意自己的表情,以至于常陷入尴尬窘迫中;尤其发笑时,因紧张而表情僵硬或是脸颊部抽搐。
◆ 体臭恐惧:觉得自己身上有异味,或难闻的体臭而恐惧接近别人。
◆ 嫌疑恐惧:觉得他人认为自己居心叵测,或是有犯罪嫌疑。
◆ 手抖恐惧:当众或是在公共场合写字时手发抖而无法写字。
◆ 通话恐惧:在公共场合或是当着他人打电话,总觉得别人在偷听,从而电话说话口吃、语顿、不流利等。
◆ 餐厅恐惧:在公众餐厅或是当着别人无法自在、顺利进食。
◆ 聊天恐惧:深觉自己口才糟糕、表达不良、害怕表述而恐惧说话。
此外,还有口吃恐惧、出汗恐惧、唾液吞咽恐惧、放屁恐惧、肠鸣恐惧、异性恐惧等等。不难从上述恐惧字面上看懂其恐惧源。这些恐怖症伴有很强的神经质样强迫行为,以及自觉的“恨铁不成钢“意识,逃避社交活动,面临恐惧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恐慌发作、颤抖、冒汗、心悸、潮红、嗓门发紧、口吃、不断吞咽、肠鸣、放屁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
当事青少年,有想得到矫治和帮助的渴望,但又害怕面对他人,症状加重而陷入恶性循环,逃避求助。他们大都因感觉耻辱而不愿向别人叙述自己的烦恼,包括父母。总觉得自己是个“废物“,讨厌自己、恨自己,觉得给周围的人带来麻烦而产生罪恶感。
为何出现社交恐怖
可以肯定,社交恐怖症是由童年期社交抑制和害羞史引起的,不排除孩子经历、体验过屈辱和创伤性体验。有些则是某些疾病引发的,如轻度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选择性缄默症、情绪障碍等。“百分加绵羊“式乖巧孩子,至青春期也容易出现社交恐惧症。童年期遭情感忽视、母子依恋不足、父母养育排斥、同伴羞辱和排斥等,会增加青少年罹患社交恐惧症风险。生性胆小内向的孩子,自幼在气质上显得怯懦和容易逃避。他们对自己的弱点和失败经历过于敏感,始终关注和纠结于个人弱点、缺点,使自己变得持续性焦虑与紧张。
青春期后,社交恐惧症易发展为“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过度自卑和对负面评价极为敏感,从而逃避社会交往,尽管内心渴望获得友谊。
静老师说
儿童青少年的对人恐惧症,一般均与早年不良经历有关。如未得到及时发现和干预,则多发展为典型社交恐惧症及其它严重情绪困扰。严重者会刻意回避社交、宅居不出屋、找各种理由托辞不上学或不上班、装病、频繁换校、频繁换工作,亦可合并选择性缄默症、各种情绪障碍及回避型人格障碍。至此,矫治起来非常困难。他们为了给自己壮胆,有可能通过喝酒、嗑药来控制恐惧与焦虑。
防范措施的关键环节在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过早寄养、早期亲子分离、虐待与忽视、遭受猥亵和性侵犯、同性恋倾向以及创伤性经历等都是诱发社交恐惧的重要诱因。当然,父母过高的期望值、超负荷的学习压力、父母虚荣心过强也是风险因素之列。因此,家庭功能的调整,对其父母开展养育咨询指导十分重要。
目前对这类儿童青少年多采用系统脱敏治疗,通过逐级暴露、学习放松技巧、暗示个人消除焦虑恐惧等。日本则偏好用改良的“森田疗法”:包括隔离、强制卧床休息、写日记、记录个人感受、参加体力劳动、自我接受培训以及团体认知治疗等。不得已时,在医生指导下可服用一些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我对前述的那位大学生建议,要么戴浅色墨镜上课和交流,要么戴口罩,实在不行则接受心理治疗。后来他反馈,带着浅色墨镜确实减少了恐惧感,直至毕业再没找过我。青少年消除恐惧总得有个适应过程。
#健康科普大赛# #袋鼠健康超能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