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的生死观(聊聊列子的两小儿辩日)

作者:龍雲之子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375年),名御寇 ,道家学派。在时序上,是介于老子和庄子之间的道家重要传承人。其学本于黄老,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被尊奉为“冲虚真人”。

列子的生死观(聊聊列子的两小儿辩日)(1)

列子

《两小儿辩日》是列子的一则非常有意义的寓言故事。故事讲孔子东游,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作为“智者”的孔子却不能作决断。说明人的主观认识是有局限性的,知识无穷、学无止境。一个小故事里寓意有深刻的人生大道理。

《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的生死观(聊聊列子的两小儿辩日)(2)

译文和哲学思想:

孔子东游,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而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哲学思想: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有差异的。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哲学思想:人通过视觉感知系统对事物的初始认识,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衍射,太阳显得更大,给人的视觉上一个假象,造成人认识上的错误。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哲学思想:人可以通过身体感知系统,对事物进行再认识,这个认识与原来初始的认识完全不同。

于是两个小孩在争辩。

哲学思想:人对事物的认识出现“恍惚”,即混沌不清。

于是俩小孩请“大智者”孔子决断,“大学者”却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哲学思想:即使是“大智者”,认知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缺乏实践和科学检测工具的验证,是不能给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很有智慧呢?” 儒生们都尊你是圣人,很有智慧吗?

哲学思想:迷信是人主观认识上的大弊病,教条和本本主义是人类的大敌。

在这个故事中,《列子》隐含有两个非常核心的中华哲学思想:

1、当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认识时(恍惚),怎么办?解决办法一:对于当时人可以达到的距离,可以用竹竿来测量啊,这个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就是科技之“中”;解决办法二:两小孩比赛跑一趟,用实践检验一下,谁先跑到,证明距离近。《老子》说“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当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恍惚时,可以用“中”来验证和检测啊。“中用之道”就是用科技的检测或者实践的检验,这是中华文化的哲学精髓。同学们要懂科学,要敢于实践啊,“中”是中华民族的科学和实践精神。

2、对于古时人类的认识水平和科技手段不能达到的情况下,《老子》还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用当代今天的科学理论,和现代的科技仪器,就很容易得出“太阳中午时离人更近”的“常识”,这个“常识”的升级过程就是“道纪”。即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会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的提高,这就是“学无止境”、与时俱进、知识不断更新的道理。

列子在这个小故事里,用“常识”在表述《老子》的科学理性的之道,即人认识之“德”和“道”。哲学是“常识”,用自然的常识之法,而非人言亦言的“教条”,更非“大咖”们的口若悬河。

这篇寓言的人文意义,孔子身为“万世师表”,“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师表当然要有面子的,为了缓解尴尬,老师们在给小朋友讲这篇小古文的时候,一定要强调学习孔子对知识的谦虚态度。

感激教育部门,将这篇寓言纳入小学生的教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小小故事就能把深奥的人生哲学讲的很透切。望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中华之“中”的科技和实践精神,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后人,老祖宗要我们永远坚守这个“中”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