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吴三桂背后的人(明朝为何会灭亡)

大明崇祯年间,随着吴三桂迅速的崛起,他亦终于成为大明帝国一位镇守重要边镇的重要将领,在崇祯所有的边镇总兵中,吴三桂是最年轻最勇敢亦最有名望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公元1640年(崇祯十三年),明清发生松锦大战,几十万明朝官军大败,守边大将祖大寿兵败而降大清,驰援的洪承畴亦同样兵败被擒,其余各明朝将领非死即降,但是吴三桂却率领其所部精兵艰难地突出重重围困,并胜利地屯驻于宁远四城,从而成为大明朝在关外最后一支训练有素且又能征惯战的铁骑。

崇祯对吴三桂的能征惯战与忠心耿耿大为感动,急诏吴三桂入京,赐以珠宝莽玉,授以尚方宝剑,倚为皇室干将……

明朝灭亡吴三桂背后的人(明朝为何会灭亡)(1)

从此,吴三桂及其关宁铁骑便成为大明朝防御满清铁骑南下的铜墙铁壁。

对于大明朝来说,几年来和清兵的艰苦厮杀,而只剩下吴三桂镇守的几座孤城和他那不足5万的铁骑军队。

但是,正是这四座孤城及其区区5万之众,却似汪洋大海中的巨礁一样,岿然不动,它如铜墙铁壁一般横在了山海关和满清大军之间。

皇太极对吴三桂这个拔不掉的眼中钉恨得咬牙切齿,屡次以高官厚禄诱其投降,吴三桂却丝毫不为所动,皇太极则简直对其无计可施,只能仰天长叹。

公元1643年(崇祯十六年)底,当吴三桂风闻李自成底定三边的时候,他便对大明的形势乃至自己的命运忧心忡忡。

三边地区被李自成悉数攻占,山西一带虽有周遇吉等总兵大将,而朝廷乃至崇祯本人对从西安至北京的重重关隘及其守军寄予莫大的希望。

但是吴三桂却十分清楚,那些所谓的关隘是十分脆弱的,其守军将士的战斗力亦差不多是不堪一击的,由此,京师的形势便岌岌可危。

然而,就在这时,大明举国上下又唯有两支官军劲旅:一个是左良玉,一个便是他吴三桂本人。

左良玉驻防武昌一带,身负剿抚张献忠的重任,又兼左良玉匪气严重,颇难驾驭,朝中大臣乃至崇祯本人对其都不甚信任。如此,吴三桂及其关宁铁骑便成了入卫京师的唯一依靠。

吴三桂对于自己的军命是清楚的,他亦因此而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但是,他又不能不为那可能丧失关外国土的两种选择而忧心。

正月,当李自成在西安誓师东征而朝廷正式提出弃地保京的策略时,他便十分清楚地明白,虽然朝廷内外对这是否该弃地守京的策略争论不休的时候,他却也同时在为这两种的抉择痛苦地思量着。与此同时,他亦不断接到家父吴襄的来信。

吴襄在来信中言明,弃地守京之策,朝廷上下一直没有定见,方此之时,吴三桂应该沉住气,决不可轻举妄动,非到万不得已,决不可启动大军回京,不过他可以先行布置,以等待朝廷的最后决定。

明朝灭亡吴三桂背后的人(明朝为何会灭亡)(2)

至三月初,随着三名锦衣卫信使的到来,吴三桂终于接到了入京勤王的圣旨:“封吴三桂为平西伯,统辖宁远与山海关总兵,着即率关宁铁骑入京勤王,宁远四城可弃,着后以图恢复!”

与此同时,崇祯又命令吴三桂立即着手布置迁民事宜,并赐以尚方宝剑。

紧接着,崇祯又派人送来了紧急凑集的军饷百万两。

面对入京勤王的历史重任,吴三桂的心里似乎陡然升起一股莫可名状的欣喜之情。

他觉得,崇祯皇帝显然对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信任,他明显地感觉到了皇上对自己的恩宠,皇上不仅把那挽狂澜与既倒的历史重任托负于自己,某种程度上似乎把自己的全部身家性命都托靠在了自己的身上,为此,皇上竟从内外府库拼力挤干了自己的钱囊来为自己筹措军饷。

于是,吴三桂的心里不由不感到无尚的荣光与自豪,试想,大明朝的众多帅将干才中,又有谁受到过皇上如此的垂青与厚爱。

但是,吴三桂绝不是一个粗犷鲁莽而无任何政治头脑的悍将,他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青年统帅,由此,他又不能不意识到自己在大明帝国乃至崇祯手上的份量。

然而,正是感觉到了份量,他亦就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能够成为这即将倾覆之大厦的独木支撑,这既是他的荣耀,也是他的建功立业的绝好机会,但是他亦由此成了大明江山和朱明王朝的最后希望。

一想到几百余年的王朝竟最后要系抟于自己,他既欣喜异常,却又忧心忡忡。

他对大明皇室、对崇祯本人忠心耿耿。

他对满州人,对满清铁骑恨之入骨,这是他从孩童时代就形成并一定程度上是承袭于父辈的一种历史与民族的仇恨。

他对李自成、张献忠等各路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军,怀有同样的仇恨,因为正是这些在他看来本不足道的饥民盗贼打败并杀死了一个又一个的明朝将领,而使得整个大国上下坐卧不安。

但是,他对李自成、张献忠等所谓的逆贼逆寇又怀有一种本能的蔑视。

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打败他们,擒斩他们,他是一个还没有打过败仗的将领,他的关宁铁骑一直都是所向无敌。因此,对于打败李自成,他丝毫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亦丝毫不怀疑自己的威猛之师,他对拒李自成于京师城外并最终打败他,从而挽那大明江山于既倒充满了完全的信心。

于是,吴三桂对于入京勤王的重任简直是信心百倍。

事实上,吴三桂早已做好了入京勤王的准备。

前此一段时间,他已经将关宁辖区内的万名民众悉数造册登记,并征召青年入伍,使关宁铁骑迅速扩展至8万之众。

他又用朝廷先期运达的一部分饷银竭尽全力搜救了五千匹战马,连同原先的4万余精骑,编成了5万之众的铁甲骑兵和3万重甲步兵,而且新老兵混合,编成新老互补,步骑协同的十三座大营,终日昼夜不息地加紧训练,以等待朝廷的最后命令。

明朝灭亡吴三桂背后的人(明朝为何会灭亡)(3)

与此同时,他又命令手下两员得力的参军胡守亮和方献廷二人,详细地制定了民众大迁移的具体次序和路线,并命令全军将士和各地民众随时做好入关的准备,只待圣旨一到,便能闻风而动。

于是,随着入京勤王之圣旨的到来,吴三桂一声令下,只见在宁远至山海关的广阔原野上,60万民众与8万精骑步卒组成的迁移大军终于拔营向着山海关一线涌动了。

在这支庞大浩大的迁移大军中,8万关宁铁骑则在前后左右分别护卫,吴三桂自领中军,从而构筑成一个铁甲护卫纵深达50里的汪洋人海,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然而,这支迁移大军是如此的庞大,因此其迁移便成了长蛇似的缓慢蠕动。

随着一路又一路火速催兵的紧急信使不断到来,吴三桂心急火燎,可是面对如此庞大的汪洋人海,他又无可奈何。

三月十七日,当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包围北京,北京城危在旦夕的时候,吴三桂则率领他入京勤王的关宁铁骑及其迁移的几十万民众,到达山海关一线。

一进入山海关,吴三桂立即命令手下的文吏,将迁移的人口悉数安置于关内的昌黎、乐亭、栾州及开平诸县。

如此一来,迁移大军又是一阵忙乱,而关宁铁骑亦因此又耽误了些时日。

京师告急的信使探马纷纷来报,吴三桂心急火燎,远水难解近渴,空着急。

至三月十九日,吴三桂在留下地方团练镇守山海关后,才率全部8万铁甲劲旅,向着北京的方向昼夜兼程。

三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及其关宁铁骑,终于到达了丰润城。

丰润城差不多处于北京城的正东,距京城的直线距离是125公里,应该说,就战略价值与地位上,这里差不多已经是北京城的东部外围防线了。

一进驻丰润城,吴三桂便立即派出先锋探报前往北京,以探听京师的情况。

事实上,他早已获知北京被围的消息,但是,在他的头脑中,却亦早已构想出一幅打败李自成的图画。在他想来,李自成虽合围北京,却绝非那么轻而易举就能攻下,只要北京能坚持些时日,待他率铁甲骑师秘密飞驰,如此内外夹击,不愁他李自成不溃败于北京城郊,这样,不仅京师可救,大明江山可救,而且他还可以趁势荡平整个京畿,并最终解决李自成的问题。

这便是吴三桂所构筑的宏伟蓝图,亦是他的战略方针与最后的希望。

于是,8万铁骑悄无声息地于丰润城内外停驻下来,既消解长途奔袭的劳顿,同时亦养精蓄锐,以便最后给李自成致命的一击。

明朝灭亡吴三桂背后的人(明朝为何会灭亡)(4)

丰润城内,吴三桂的中军大帐里,一切都寂静无声,他全身披挂,静静地坐在一张长条案几上,双眼炯炯有神,目不转睛地直盯着大帐门口那两名卫护的兵卒。

可是,他愈是看着两名护兵,他便愈是心焦,在他的心里,他不断在叩问,北京城究竟怎样了呢?皇上怎样了呢?李自成攻破京师了吗?自己所构想的打败李自成的计策能够实现吗?

好些天,他已经没有接到父亲的信函,对于北京城内的情况自是不得而知,父亲怎样了呢?自己的爱妾圆圆又怎样了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