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人生智慧(以顺应人性为原则)
人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和人性去对抗;而人生真正的聪明,就是顺应人性,以人性来成就自我。
大智若愚就是顺应人性,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姿态放低的时候,使对方显得高大一些,把自己居于“和气收敛”之位,别人就更愿意与你相处,就会认为你亲切可靠,从而恭敬于你。
而反之,一个人时刻的处于高调的状态,他引来的是别人的反感,是别人的排斥,祸患也因此而来。
而这背后的一切,都是在以人性为根源向外驱动的展现。
因为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没有人愿意比自己更优秀,因为人心有嫉妒心、有排他性,而“大智若愚”就是适应人性最好的一个智慧和策略。
孔子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次走到老子面前,跟老子请教学问。
这个时候谈到一个问题,就是怎么为人处事?老子说了这样一句话:“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一个做生意的人最擅长做生意的,就会把珍贵的宝物隐藏起来,不会轻易的让别人看到,一个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往往会在表面表现的平和一些,愚笨一些。
这就是老子对于一个人处事之道阐述的智慧,而在《道德经》之中也阐述了同样的智慧: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之人会把个人处于众人之下,思想清明而深邃,施惠万物像天一样,言谈恪守信用,从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特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因为有不争谦虚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人的过失与祸患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就是从背道而行的行径之中,无论这个人性格如何,能力如何,当他的行为背离了道之后,他的人生就会因此出现祸患。
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当你具备宽广的品德、谦虚的德行、与世无争的情操与宽厚诚实的作风,这些接近于大道品质的德行之后,自然能诸事必顺,因为顺应的是人性,顺应的是天道规律。
古代有一个人,身逢乱世之时,五进五出仕途生涯,在入世和出世的两种状态下自如切换,并且保得自身平安,这个人就叫李泌。
玄宗天宝年间,隐居嵩山的李泌上书玄宗议论时政,颇受到重视,却遭到杨国忠的嫉妒被贬,于是索性隐居名山修身养性。
后来肃宗继位之后,李泌就跟在肃宗身边出谋划策,谁知道却遭到崔圆、李辅国的猜忌,收复京师之后,他为了躲避灾祸,看到大局已定,便功成身退到衡山修道。
后来代宗一继位,又强行将李泌召回京师,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当时的权臣元载,又把他作为朝中潜在的威胁,寻找莫须有的理由将李泌逐出,后来元载却被诛杀,而李泌又被召回,这一次又受到了重臣常衮的排斥,再次离京,而到了建中年间的时候,身处危难的德宗又把李泌招到身边。
李泌的一生就是五进五出仕途生涯,而他则在五进五出,并且不断受人诟病和排挤的状态时,还能保得自身,正是源于他适当收敛,谦虚柔弱的处事智慧。能够在身居高位的时候以谦虚平和对待万物,全身而退,没有丝毫留恋,这其中蕴含的处事哲学更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做人智慧。
《菜根谭》之中说:立身如果不能站在高位,就如同在灰尘中抖动衣服一样,毫无作用;处事如果不退一步着想,就好像飞蛾扑火一样自取灭亡。
一个人无论有多么聪明,他的能力都无法和人性对抗,而违背人性作出的举动都会给自己带来障碍,所以为人处事最佳的姿态,就是顺应人性。
所以抛开自己的处世陋习,以适应人性为原则,低调处事才能保得自己平安,并且给自己带来福气。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