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的皮影(漫步皮影人生路)

——访青年皮影艺术家马静

自15岁起,马静开始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皮影的雕刻技法和制作工艺,后又拜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经过多年的学习和钻研,逐渐形成了成熟的个人风格。

马静的父亲马德民是叱咤皮影界的收藏大师。30多年来,马德民致力于皮影艺术的创新发展和推广传播,也在马静的心里撒下了艺术的种子。“没有父亲30年如一日的坚守,或许我不会从事皮影事业。”在马静心里,父亲一直是自己的人生导师和榜样。

简易的皮影(漫步皮影人生路)(1)

马静近照

或许,谁都不曾料到,这样一个瘦瘦小小的90后女孩扛起了家族的重担,成为马氏皮影第六代传承人,并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智慧,为皮影艺术插上了新的翅膀。

2016年,在剪纸大师王龙的启发和指点下,马静将磁性剪纸艺术与马氏皮影艺术巧妙融合,创作出了磁性皮影。磁性皮影,顾名思义是使用了有磁性的材质,使皮影表演摆脱了戏台的限制,解决了皮影人不能自动做动作,人工操纵不便的问题。

马静还将磁性剪纸艺术与马氏皮影艺术巧妙融合,独创出动漫剪纸皮影艺术品类,这种新的方式不仅将剪纸艺术皮影化,同时也将皮影艺术卡通画,具有独特的新颖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性。

中国剪纸博物馆王龙馆长和中国平安福文化创始人吕国明先生对马静称赞有加,认为磁性皮影是对皮影和剪纸的一次创造性的改革。“本着尊重传统艺术的前提,我不断对皮影的雕刻及表演进行改良,为的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并喜爱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马静坚定的眼神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为了更好的传播皮影艺术,在父亲马德民的建议下,马静与父亲的徒弟姚洋等成立了马氏皮影剧团,在田间村头搭起皮影戏戏台,每周带着演出团队到基层义演。接下来,他们计划用流动大篷车的方式,沿着“一带一路”路线进行全国义演,让更多人能近距离接触这门古老的艺术,加深对传统曲艺形式的了解。

简易的皮影(漫步皮影人生路)(2)

杨宗保和穆桂英 驴皮 40-cm×30-cm×2 2016

2018年,马静创作的皮影作品《杨宗保和穆桂英》《小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这让她备受鼓舞。皮影《小生》创作于马静在四川学习皮影期间,因深受川北王皮影的影响,该作品以成都皮影为原造型,采用南北结合的雕刻手法,还对新的皮影造型进行了复古处理,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皮影戏看似简单轻松,制作和表演技艺却十分考究。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这是一个复杂且奇妙的过程。“操纵皮影极其考验功力,要想把人物表现得惟妙惟肖,就必须有高超的挑签技艺。由于我身材娇小,在刚开始练习表演时,经常感到体力不支,但是我没有放弃,也不想放弃。”为了克服这些困难,马静不断加强基本功训练,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之下勤学苦练,逐渐积累了大量的表演经验。

数千年来,皮影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雕琢和艺术提炼,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却因为陈旧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而逐渐被现代的年轻人所抛弃。皮影历史需要讲述、皮影的技艺需要传承、皮影的明天需要创新。如何让皮影艺术后继有人,成了马静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

“‘非遗’是历史发展活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我想让更多人有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机会,实现皮影技艺的活态传承。”马静将不同主题的皮影制作出教学课件,“这些课件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小孩子也能看得懂、学得会。我还想把这些课件放到网上,方便进行远程教学。让大家体验到‘互联网 ’时代的便利,同时,也把传承皮影的事一并完成了。”马静说道。

(光明网记者刘冰雅采访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