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在远方完整版观后心得(在远方导演陈昆晖)
作者:jin
陈昆晖哭了。
看到坐在对面年过50的男人眼圈发红时,笔者的心,突然就感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因为,这仅仅是谈到了自己作品《海洋之城》中的原型人物,终于成为世界邮轮史上的首位华人船长。
作为导演,陈昆晖眼中的水光,是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还有满满的欣慰。
导演陈昆晖
“我想记录中国人的奋斗,中国人的美好,以及我们国家在国际上方方面面地位的提高。”陈昆晖动情说道。
而这也是他拍摄作品的态度——《在远方》写的是中国快递业的崛起和发展,《海洋之城》写的是中国作为海洋强国的崛起,“前者通过一个包裹,后者通过一颗水珠,折射的都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两部剧,都入选了总局发布的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百日展播”推荐剧目片单。
陈昆晖,这个大众耳中还有些陌生的名字,终于作为导演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
先再现再表现的《在远方》
在陈昆晖因为首位华人船长诞生而眼圈发红时,笔者并没有专门停下来问他的感受,甚至没有特别提及这件事情。但心里的动容却澎湃不止。
这种氛围下的交谈,无疑是非常愉快而且彼此信任的。
因为《在远方》正在浙江卫视和东方卫视热播,自然话题点也就多落在这部剧上。
《在远方》的故事从1999年开始讲起,这对于陈昆晖而言,是一件既“甜蜜”又纠结的事。
“1998年,我从台湾来到大陆,自此扎根,20多年过去了,中间只回去过几次,因此,《在远方》剧中的故事,在时间上其实是我完完整整经历过的20年”,陈昆晖说道,眼中满是骄傲,不过,这个时间段于影视剧拍摄而言,又让人很纠结,“故事开始于世纪之交,虽然距今已有20多年,但从景别风格上来看,这个不远不近的时间差,确实是个难题。”
1999年这个时间段,既不能用影视城的景,因为年代并不算久远,但又不能直接肆无忌惮地用现代都市的景,毕竟也20多年过去了。
“找景确实是个难题,但我们拍摄这部剧,秉持的是‘先再现再表现’的理念,因此,每天都‘逼’着美术组找适合的景。”陈昆晖笑言。
陈昆晖口中的“先再现”很好理解,即尽可能还原当时的社会百态和老百姓的精神风貌,在此基础上,《在远方》更追求身临其境的状态,因此,选择了彻底的实景拍摄,“我们去街道上拍,去故事发生的真实地点去拍,尽量去寻找那种原生态的城市感,当然,政策上无法实现的场景,比如姚远一开始在剧中居住的地下室,我们选择了搭景,但也只是一小部分”,陈昆晖坦言。
因此,有了剧中姚远的标志性卷发,有了带有浓浓年代感的上岛咖啡店,有了绿色、白色的面包车,有了老版的人民币,等等。不过,更让人有代入感的还是其略带怀旧,又有当时大都市时尚气息的拍摄风格,“我们记忆中、资料上、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子,我们就还原成什么样子,而不去做过多的人工雕琢,从头到尾秉持的都是记录的心态。”
“再现”之后,“表现”则通过故事和演员的表演来呈现。
陈昆晖形容他和编剧申捷的合作是“零成本的沟通”,“制片人吴家平、编剧申捷,我们的理念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普通中国人的奋斗,来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国强起来了”,陈昆晖说得非常动情,“翻开历史,清朝后的百年间几乎满目疮痍,但我们中国的山河是美的,中国的人心也是美的,怎么把这个宣扬出去,这是我最想做的事,恰好也是吴总和申捷老师想做的事。”
从左至右:导演陈昆晖、制片人吴家平、编剧申捷
因此,《在远方》从文本到影像,几乎是不打折扣的创作,也奠定了其在故事上的好看度。
目前,这部剧已更新了近一半,故事节奏干脆利落,基本不见废戏,人物各有各的精彩,情感浓度也非常大,尤其是男主人公姚远和路晓欧、刘爱莲之间的感情,更是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姚远究竟爱谁”的话题,在热搜榜上居高不下,足见其讨论度和关注度之高。
而这种入戏的效果,自然与演员们精彩的演绎密切相关。如今,大部分的观众,已经放弃了一开始时对演员生理年龄的关注,而是将注意力全都放在角色上。可能只有很少数的观众还在纠结这个问题。
面对此,陈昆晖笑着回应,“《在远方》的故事是比较完整的20年,中间没有段与段相差很大的年龄跨越,这是其一;其二,这几个主要角色并不好驾驭,中间骤然换演员,会造成人物的断裂感”,而为了人物的完整度,“演员们很不容易,他们虽然知道可能会被人吐槽,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的融合
除了写实感,《在远方》中的浪漫主义风格也很明显。
“记录时代,是一种情怀,其中必然会含有很多浪漫主义的东西”,陈昆晖说道。这也是他和编剧申捷的共通之处。
已播出的剧情中,有这么一场戏让笔者印象非常深刻。
姚远得知自己车里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鳞片时,为了避开邮政稽查飞车逃逸,同时又不能让人发现路晓欧在自己车里,于是在火车道抢到优先时间后,他没有选择继续逃跑,而是停下车说尽难听话让路晓欧走。路晓欧懂得姚远的心思,也愿意成全他的维护,下车决然而去。这时候的姚远,坐在车里,闭着眼睛播放了一首《流浪者之歌》,车外是路晓欧迎风前行的身影,两人在悲壮的音乐中自有一种浪漫在其中。
这是《在远方》独有的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风格。
“路晓欧和姚远的相遇,其实就已经足够浪漫,一个是天之骄女,出身良好,有品位有追求有学历,而另一个则从小命途多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出一套生存哲学,不按套路出牌”,陈昆晖表示,“他们相互吸引,是命中注定,因为彼此都是对方从没有接触过的类型。”
为了更好地说明《在远方》中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融合的写作方式,导演陈昆晖用了一场戏来说明。
在姚远的事业发展遭遇危机时,路晓欧提出了新的商业概念,但当时的姚远并不能接受,并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于是与路晓欧发生了争执,“申捷老师在创作剧本时,是非常细腻的,姚远和路晓欧在为生计努力、实现创业梦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压力和冲击,慢慢磨平他们的激情,让他们发生争吵,争吵过程很多生活细节便会添加进来,这是写实的部分。”
而浪漫主义则表现在,在他们争吵时,高畅(郑奇饰)在旁边弹奏音乐,演变为一边在吵架,一边在弹奏音乐的场景,“这样处理用意有二,一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再亲近的人在遇到别人的感情问题时都不好插口;二是通过这样的表现方式,让姚远和路晓欧回忆起两人为什么在一起,是对两人激情磨灭后的浪漫补充。”
同时,在女性人物的设置上,《在远方》也采取了现实和理想两个侧面。刘爱莲(梅婷饰)是一个与姚远成长经历很契合的女人,她以个人的魅力和智慧,以及她的所学所长去帮助姚远完成初始阶段的成长。而在姚远的事业上升到一定高度,进入真正的集团化作业时,刘爱莲已经负担不了姚远的成长,而路晓欧这时候是可以提供养分给姚远的,“人其实就是这样,在不同阶段会认识不同的人,他们会给你不同的养分”,陈昆晖分析道。
《在远方》中的感情观无疑是非常现实的,但人物设置却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麻烦”的《海洋之城》
在聊《在远方》相关的话题时,陈昆晖多次提到了《海洋之城》的制作心得。
“《海洋之城》是我做过最‘麻烦’的戏”,导演陈昆晖感慨。
首先,因为这是国内第一部邮轮题材剧,此前并没有参照物可以学习,只能靠主创人员一点点摸索。
“《海洋之城》的创意点其实很早就有了,但因为邮轮题材的剧,不能随便就拍,所以其实敲邮轮的门就花费了非常长的时间”,陈昆晖表示。
而好不容易征得拍摄同意,又因为与外国企业的合作习惯不同,中间产生了很大的沟通成本。
“比如,外国企业所有的方案和文件,都需要书面发邮件确认,打电话微信沟通通常是非正式的,而这些工作至少半年前就需要做好,审核好以后方案也不能变”,陈昆晖说道,“这与我们在国内的影视行业工作习惯有很大不同。”
再者,此前在全世界的邮轮行业里,从来没有过一任华人船长,“邮轮像一座城市一样在海上运行,船长就是市长,他要管理和协调所有人、所有事,因此他必须很专业、有很强的判断力”,同时,“一个邮轮里有40多个国家的人,像一个小联合国一样,带着将近万人规模的工作人员和游客在海上漂泊,因此,要做船长,还需要你背后的国家有强大的实力。”
《海洋之城》的原型人物就是这么一个兢兢业业、努力奋斗、梦想做船长的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他才慢慢站上这个世界舞台,成为第一个华人船长。
“在拍《在远方》的期间,我接到了我们原型人物终于当上船长的消息,那一刻眼泪忍不住地往外流,太兴奋了”,回忆起这个场景,陈昆晖的眼圈又不自觉地红了,眼中泛出泪光。
《海洋之城》在邮轮上拍摄了一个多月,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很少见的,其中需要做的工作也可想而知会有多复杂。
但是,事实证明,所有的努力和“麻烦”都不会白费,《海洋之城》负担起了作为第一部邮轮题材国产剧的重任。
45岁前不碰导椅,
是一种什么样的敬畏?
陈昆晖的导演路,走得又幸运又曲折。
20岁左右时,陈昆晖有了一个梦想——做导演,但因为自己不是科班出身,他选择了曲线救国——从离导演最近的摄影师做起。
“在台湾做摄影与大陆不太一样,所有品类都得学、都得拍,小到婚丧喜庆,大到直播转播,必须都得会,还要拍得好。因为只有如此你才有市场,才会有人点名要你”,陈昆晖回忆道,“做到有人点名要,也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如果去剧组拍摄,导演第一天肯定会考试,如果成绩不理想,那么对不起回去重学,最可怕的是,很快整个圈子都会知道这件事,相当于你的路被封死了。”
导演陈昆晖
这种残酷的淘汰制度和全面学习的培养模式,让陈昆晖练就了十八般武艺,“我基本上什么都会拍,除了水下摄影没试过,其他基本都拍过了,而且也学习了与各部门打交道的能力。”
这时候,恰逢陈昆晖接到了《还珠格格2》的拍摄任务,便来到了大陆,并且开始了为期20年的长居。
“当时的市场上,最多的就是古装戏,而且对于一个没有在大陆长期生活过的人来说,去拍生活剧根本不现实”,但是,陈昆晖又是一个喜欢挑战不同类型的人,因此,毅然决然地决定留在大陆生活,“你要是不在一个地方生活的话,是没办法了解它的语言和文化,也没办法理解,理解都有问题的话怎么去表现呢?”
陈昆晖觉得自己很幸运,初到大陆就拍摄了现象级剧目《还珠格格》,此后,《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和《纪晓岚》系列又让与张国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而后,又与刘江导演一起创作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但是,这么多年的资源和经验积累,都没让陈昆晖轻易去触碰“导演”这个神圣的职业。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人生规划——45岁之前绝对不碰导演椅。我觉得45岁之前的自己没资格,因为阅历、对生活的理解都还在吸收阶段,做导演一定要对人生有所感悟、有所判断,只有这样,我才敢拿起导筒,坐上导演椅,讲述一个个故事。”
从中,可以深深地看出陈昆晖对“导演”这个职业的敬畏,大概真爱就是你一直心悦它,预谋许久,却不敢轻易碰它,怕让它沾上一点点灰尘。无疑,陈昆晖对“导演”是真爱。
踏踏实实做事,低调做人,永远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心存敬畏和热爱,这大概是为何陈昆晖这么吸引长期合作伙伴的原因。
《在远方》制片人吴家平不止一次诚邀陈昆晖执导,甚至为了他推后拍摄时间,应该也是对这种职业精神的欣赏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