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不看脸七句口诀(36不提73不说84不讲)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出自《论语》,是孔老夫子对于每个人每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的一个阐述。 众所周知世间一切都存在着对立面,有能做得就有不能做的。因此在旧时社会,人们也总结出了每个年龄段不能做的事,那就是“36不提,73不说,84不讲,100岁要藏”,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古人的说法究竟有何含义?
论语
36不提
首先是“36岁不提”,在过去人们每逢36岁,一般都不会在人前提自己的年龄。这主要是因为在历史上有位流芳千古的英雄,逝于这个年龄。这位英雄就是和诸葛亮并称的周瑜。
周瑜诸葛亮
对于周瑜我想大家应该不陌生,毕竟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句歇后语应该众人皆知吧 !但是很多人可能只知道他的名字,并不知道他真正的死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多数人受名著《三国演义》的影响,都认为周瑜是被诸葛亮给活活气死的。
周瑜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的周瑜可没有小说里那么心胸狭隘,真实的周瑜,其实是活活累死的。据史料记载,在曹操和孙刘两军决一死战的赤壁之战后,周瑜准备夺取江陵城,渡江到北岸屯驻,待约定日期与曹仁大战。但是很不幸,周瑜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在交战过程中被乱箭射中右肋,伤势很重。重伤后的周瑜,害怕对手会趁虚而入,于是让营中的大夫简单地包扎了一下止住血,便又回到战场上杀敌。
赤壁之战
但是在对战的时候,周瑜由于右肋受伤,右手明显没有力气。敌军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便一直攻击他的右肩。周瑜见势不对,只好撤军回营。没过多久就因为失血过多,死在了营中享年36岁。
三国之后后世的人因为周瑜的死,对这个年纪产生了心理阴影。但三十多岁又是正值壮年,养家糊口的年龄。人们不能因为害怕自己会像周瑜一样,就不干活。于是便隐去这个年龄绝口不提,以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久而久之这句俗语,便应运而生了。
73不说 84不讲
这两个人年龄与上面一样,都是与历史名人有关。一位就是被称为“万师之表”的孔子,另一位则是儒家学派的又一领军人物孟子。
对于孔孟大家或许只是听过他们的学说,对于他们最后的结局比较陌生。其实这两位圣人,最后的结局都比较悲惨,没能寿终正寝。据史料记载,孔子是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患病不愈而卒,终年73岁。
孔子
孟子是在84岁那年,活活被张仪气死的。
孟子
因为在旧时,儒家学派占据正统地位,人们对于孔孟十分推崇。这两个年龄自然而然地成了人们的“禁语”,老年人每到这个年龄,便闭口不提害怕自己步圣人的后尘。年轻人出于孝义,也不会主动地去问。“73不说 84不讲”的说法,由此诞生而来。
100岁要藏
最后这一句,不同于前面两句。它主要是和一个四字词语有关,那就是 “长命百岁”。相信大家每到过年的时候,或是老人过寿,都会提及这个成语。但是其实这一成语,仔细思索其寓意并不美好。毕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最长的寿命,也不过是一百岁。一到一百岁,寿命就到头了。因此老人一到一百岁,便开始惶恐不安,害怕自己会倒在这个“坎”上。而年轻人,一般也不会送“长命百岁”的祝福。害怕万一老人刚好一百岁,岂不是触了老人的霉头,不太礼貌。于是一百岁,便成了人们心照不宣藏起来的一个数字。
老人
由此观之,老一辈的说法大部分都受到一些旧时文化或是历史人物的影响。这从侧面来看,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人心。不过这句俗语还是有些太过绝对,毕竟不能因为一些圣人或是某个成语,就对寿命下定数。毕竟谁也无法预料,自己的生命会在何时画上句点。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辆不知道何时会到站的客车,与其在车上诚惶诚恐地担心什么时候到站,不如静下心欣赏沿途的风景。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会经历死亡。既然结局都一样,何不做些有意义的事,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厚重。毕竟生命的意义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
但是如果家里的老人,非常在意这个说法,还是尽量顺着他的心意,避讳一些。毕竟老年人年纪大了,为了他的健康着想,还是不要惹他生气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