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项目意义(化整为零的黏膜切除术)

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EMR圈套器的限制,不能一次圈套切除,而分次将病灶圈套切除,即为EPMR。EMR最早起源于1973 年Dyhle等报道的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切除结肠无蒂息肉的方法,1984 年Tada等首次将该技术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疗,并将之命名为“内镜黏膜切除术”,即EMR。

传统的EMR适用于切除直径<2cm的消化道黏膜层和部分来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的病灶。若病灶直径>2cm ,需要采用EPMR和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ESD采取整片切除,虽然能够解决传统EMR不能完全切除时的病变残留,但其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高,比EMR、EPMR更容易发生穿孔。而EPMR采用分片切除,适合容易穿孔的食管、结肠病变,但可能残留病变,引起复发。临床上EPMR主要应用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等疾病的治疗。

EPMR的适应证除病变范围较EMR广外,其余基本一致,包括病变局限于黏膜层的上皮层(M1)、黏膜固有层(M2)、黏膜肌层(M3)或黏膜下层的上1/3 层(SM1)。EPMR的禁忌证:伴有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及服用抗凝药的患者。EPMR手术器械包括胃肠镜、透明帽、圈套器、高频电发生器、氩气刀、注射针、止血夹等。操作步骤:①确定病变范围,用卢戈液或0.4%靛胭脂溶液染色,确定范围;②标记,用APC于病灶边缘3 ~ 5mm进行多点标记;③黏膜下注射,在病灶外侧多点黏膜下注射亚甲蓝溶液,使病灶完全均匀抬起;④分片切除,沿着病灶一侧多次切除,直至病灶完全切除;⑤标本处理,将切除的标本全部取出回收,按顺序固定还原病灶全貌后送检标本。

多环黏膜切除器(multi-band mucosectomy,MBM)(Cook Medical,Ireland)采用了改良的静脉曲张套扎器,通过负压抽吸及释放橡胶环,形成一个假性息肉,用圈套器切除形成的假息肉,避免了黏膜下注射隆起后再行圈套器切除。其一套系统,通过吸引-套扎-切除的步骤,完成6 次的切除。

EPMR手术主要并发症及处理:①出血。出血是EPMR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术中或术后24h内。术中出血可使用电凝刀、止血钳或金属夹进行止血,术后少量出血可严密观察,行非手术治疗可自行停止,必要时行镜下止血,少数发生大出血不能行内镜止血者可转外科或介入止血。②穿孔。小的穿孔可使用钛夹夹闭,严格禁食观察;或者采用钛夹和尼龙环联合内镜下穿孔封闭术(详见第4章);内镜治疗失败者必须转外科手术治疗。③术后狭窄。常见于食管病变超过2/3周径EPMR术后,可应用术中置入支架或者术后球囊扩张进行预防治疗狭窄。④感染。对于术前评估病变范围较大、手术时间较长者,可适当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⑤病灶残留及复发。患者术后3 个月、6 个月、12个月定期内镜随访,一旦发现病灶残留或复发,病变早期者可行内镜EMR、EPMR或ESD治疗,病变较晚期者转外科手术或放疗、化疗等治疗。

EPMR主要用于食管黏膜病变,如食管黏膜异型增生。

病例

食管黏膜异型增生

男性,44岁,间断上腹胀2年余,发现食管隆起病变1个月入院。术前病理:(食管)鳞状上皮轻、中度异型增生。术后病理:(食管)鳞状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见图A~I。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项目意义(化整为零的黏膜切除术)(1)

A. 胃镜下可见,距门齿32 ~ 36cm 6 点钟方向

有糜烂灶,表面附白苔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项目意义(化整为零的黏膜切除术)(2)

B. 超声内镜下可见,黏膜层增厚,内部回声均匀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项目意义(化整为零的黏膜切除术)(3)

C. 卢戈液染色,局部不连续不规则不染区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项目意义(化整为零的黏膜切除术)(4)

D. 标记刀沿病变周围标记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项目意义(化整为零的黏膜切除术)(5)

E. 多环黏膜切除器套吸病变黏膜,形成假性息肉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项目意义(化整为零的黏膜切除术)(6)

F. 圈套器切除假性息肉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项目意义(化整为零的黏膜切除术)(7)

G. 沿标记点分次切除全部病变黏膜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项目意义(化整为零的黏膜切除术)(8)

H. 切除的标本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项目意义(化整为零的黏膜切除术)(9)

I. 术后1 个月复查胃镜,局部见白色瘢痕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项目意义(化整为零的黏膜切除术)(10)

本文由小编摘自叶丽萍、张金顺主编的《消化内镜新技术治疗图谱》一书,内容略有改动。

《消化内镜新技术治疗图谱》以图谱的形式介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的新技术。全书共11 章,介绍了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分片黏膜切除术、黏膜下切除术、黏膜下挖除术、胃全层切除术、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内镜下门静脉高压性静脉曲张治疗术、消化道支架、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穿刺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及特殊病例等。作者收集了1100余幅临床内镜治疗病例图,图像清晰、色彩逼真,图文并茂,可供消化内科医师参考阅读。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项目意义(化整为零的黏膜切除术)(11)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项目意义(化整为零的黏膜切除术)(12)

叶丽萍 主任医师,浙江省台州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主任,温州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台州市医学会消化病及消化内镜分会主任委员,叶丽萍名医工作室领衔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从事临床消化及消化内镜工作20 年,在国内较早开展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术、ESD、内镜隧道技术及消化道肿瘤内镜切除术,受邀参加2013 年UEGW 大会“STER: a 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procedure f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bepithelial tumors”并发言、2014 年DDW 大会“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with defect closure by clips and an endoloop for gastric subepithelial tumors arising from the muscularis propria”并发言。

科学出版社赛医学(sci_med)

科学出版社医药卫生分社订阅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