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通古今谈笑有鸿儒(博观约取文质彬彬)

本书选取了诗歌的一个个横切面,对诗歌中的一个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试图让读者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期读者能够真正读懂诗,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致的文学表达和最为深沉的情感书写。

博学通古今谈笑有鸿儒(博观约取文质彬彬)(1)

作为“诗的国度”,我们对诗的热爱从未消减,反而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而与日俱增,希冀通过古诗词里的那些浪漫唯美的情感感染,给自己在奔忙的生活中开辟一方净土,以“诗意的栖居”于日常琐碎之中。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真挚的情感、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和深婉的意味,无不令人动容。然而,“往事越千年”,那字里行间的动人韵律和那些文字背后的真挚面庞都已随着历史的远去而渐次模糊。我们该如何透过日常所见、所用的古诗词感受那一颗颗炽热而真诚的“诗心”?

我们有理由相信,真正的艺术是不需要那么多“门槛儿”的:曹胜高教授近日出版《读懂古典诗词》一书,便打破了赏析、知识、学术之间的壁垒,第一次面向普通读者系统地讲解了古典诗词中的核心概念、主要原理和基本常识,以补“普及”多见而“提高”少有之弊,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该书语言精雅独到而又感人至深,立足于古典诗词而又不仅限于诗词,着眼于诗歌内在的演进规律,用一个个横切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诗歌这种集音乐、图画和建筑三种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创造。纵观全书,感触有三:

一 雅俗兼顾 深入浅出

基于一般读者系统地理解古典诗词的发生原理、发展脉络、创作机制、鉴赏方法的需求,该书在介绍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些术语时,便使用了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易于理解又倍感亲切。如书中对“兴、观、群、怨”的解释极具特色:

兴,是诗歌能够感发,就像我们现在唱歌一样,一人唱数人和,不知不觉便进入到情境之中。观,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观察老百姓的志向。群,是诗歌能够担负交流的使命,周秦时期的外交官常常引诗来委婉表达志向,后世也相互唱和赠答,表达“心志”,促进彼此的交流。怨,是诗歌的疏泄功能,指被压抑的情感,可以通过诗歌来疏导。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用数人合唱作譬,来说明诗歌的感发功能,贴近生活经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观”则是“观察老百姓的志向”,通俗易懂;而用“外交官”来表述“各国使臣”,则更符合普通读者的语言习惯,也不失风趣幽默;“怨”则是指“诗歌的疏泄功能”,言简意赅。类似的表述方式在书中随处可见,比如“以赋结章”,就是“把赋法作为一种句法来使用”,“妙悟自然”就是“心与自然瞬间结合在一起”等。

此外,在具体诗歌的鉴赏中,也采取了读者更为喜闻乐见的、形象可感的语言。如对《诗经·邶风·静女》的解读:“爱而不见”,男子去了,女子却没出现,藏了起来逗他,女子的调皮就显示出来了。男子“搔首踟蹰”,就在那儿徘徊,男子的质朴也显示出来了。

“藏了起来逗他”“就在那儿徘徊”就是读者的口头语言,生活气息浓厚,情态毕现,跃然纸上。不论是在古典诗词的术语当中,还是在具体诗歌的解读中,都深入浅出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令人倍感亲切。

当然,作为一部研究型专著,典雅性、严谨性也必不可少。对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术语,不仅需要简明扼要地表述,也需要严谨精深地解读。如《文心雕龙·神思》中言:“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作者在该书中指出,“虚静”来源于道家学说,但道家则更注重于从认识论角度来定义,“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主动采取静观的一种体认方式”。而古典文论中的“虚静”则是强调,在创作前,作者必须达到“虚静”状态,“主客体之间必须做到异质同构,泯灭彼此界限”,即“神与物游”。而“神思”的特征正是“神与物游”,“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心志、兴趣、思理与外在物象相融通,是作者通过情感体验和艺术理性,把客观物象主观化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二 多种角度 广泛撷取

立足于中国古典诗词,而又不局限于诗词,而是从多种视角,多方采撷,来解读诗词。在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各种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最终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说明《诗经》不仅是歌诗集,也是乐曲集,与音乐密不可分。即使在诗歌以后的发展脉络中,音乐也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诗歌的句式、节奏和韵律都是其音乐美的集中体现。该书在《诗的声情》一章便对此进行了极为深入的讨论。此外,在阐发具体诗歌的时候,也能结合诗的音乐性,揭示其感发人的缘由。如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二十八个字,用了十七个齿音,每一个字,都仿佛敲在你的心上。”从音韵的角度,使读者明白了为何读这首诗时伤感怅惘之情萦绕不去。

当然,诗歌与书画同样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王维之所以被苏轼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因为王维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色彩对比,动静结合,善于构图等,都像古典画作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暖色调的夕阳与冷色调的青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森林深处的灰褐色中获得过渡,从而实现了物象间的和谐。”使得深林显得不那么幽冷沉重,夕阳也显得不那么轻佻突兀,整个画面的明暗对比和冷暖对照,读来温暖从容,情景浑然一体。再如动静结合的《鸟鸣涧》,以及构图浑融壮阔的《使至塞上》,都将诗歌的画面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该书更是引用传统绘画的构图技法,讲诗歌的构图方法概括为“平远法、深远法、高远法”,并进一步地指出了三种构图方式所带给读者的不同的审美体验。

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书法、武术等传统,揭示了诗歌创作中先有量变而后有质变的客观规律。凡此种种,无不展现了该书涵盖广泛、学养深厚,不仅是品读古典诗词的钥匙,更是管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窗户。

三 纵横交错 点面结合

善于宏观全局,从文学发展脉络着眼,又能从细微处入手,点面结合,由面成体,作者多年以来基于深厚的学养积淀而形成的学术格局和研究方法,也在该书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该书以宏阔的视野,将古诗词品读延展到了一个更为开阔的层面,如从《周易》到老庄哲学再到玄学,来解读“象”,更是从中西方诗歌的对比中引出“意象”的重要性;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层面去品读诗词之美,将读者个人的、零散的、随即的感想提高到审美层面,深刻揭示了“古典作品中的中国民族的审美趣味、艺术风格,为什么仍然与今天人们的感受爱好相吻合”。在《诗经》和汉乐府时期,“其情感与想象代表着群体认知,如琢如磨,很容易引起群体的共鸣”,而随着诗歌的发展,文人诗的出现,即便是诗人更“侧重于个体情感的表达”,但由于群体价值取向的内在约束,“使得文学并没有完全滑向自说自话的境地”,而依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样的审美感受是千百年来浓缩了的中华文明,是文化基因的积淀,即便我们今天看似遗忘了,也能在该书深微贴切的阐发中被唤醒。

同时,该书从文学自身的发展脉络出发去梳理诗歌发展的规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有利于对诗歌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对古典文学有更全面的把握。该书从诗的发生说起,到诗的流变,再到唐宋分宗,以这一线索为经,穿插介绍了诗之“六义”、诗之意境、诗之声韵、诗之构思、诗之品读,等等,再以诗之机理收尾,泾渭分明,脉络清晰。带领读者先进入诗歌的殿堂,再跳出一时一代之诗歌,纵横、远近之“庐山真面目”尽收眼底。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我们诵诗、品诗、学诗,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语言功底,增长学识见解,更是为了在诗之美学的熏陶下,锤炼品格,提升修养,像诗一样有节制地表达、抒发喜怒哀乐,提高审美境界,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当每一个个体都能具有温润敦厚的君子之风,则社会风气也会文质彬彬、和谐包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目前为止,大众已经对古典诗词中的代表性篇目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如何在此基础上,让读者能够窥得古典诗词之门径,感受古典美学之魅力,修养君子之人格,该书的出版则是极为有益、极为有力的尝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王禹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