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捐资助学(浙商大志愿者捐声)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林晓莹)“阿树原来在高中当绘画老师,房间里到处都是油画的画布……”教室里,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蔡昀正对着电脑朗读外国小说《情书》,她是捐声项目的志愿者,服务对象是无法正常阅读图书的视障人群,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浙商捐资助学?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浙商捐资助学(浙商大志愿者捐声)

浙商捐资助学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林晓莹)“阿树原来在高中当绘画老师,房间里到处都是油画的画布……”教室里,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蔡昀正对着电脑朗读外国小说《情书》,她是捐声项目的志愿者,服务对象是无法正常阅读图书的视障人群。

我国约有近1800万视障人士,但想在书店找到一本盲文书并不容易。最近,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图书馆展开合作,通过志愿者朗读文本的形式为视障人士送去暖心读物。目前,95名志愿者已录制累计926万字的有声读物,录制时长达578小时。

“捐声”对志愿者的要求不低,在正式“上岗”之前,需要先录制一段试读作为考核,为了让有声读物更为规范、优美动听,志愿者们还需要参加培训会,学习散文、现代诗、童话的朗读技巧,并分析讲述者的心态、以及语言的构成、句子的成分,从内容、情感、语调等方面学习相应的朗读技巧。

为了保证覆盖大部分群体,志愿者的书单里涵盖了国内外的各类经典读物,如《朝花夕拾》《了不起的盖茨比》等,《明朝那些事》《82年生的金智英》这些较新的读物也会实时更新。针对视障儿童,他们会“私人定制”儿童文学,录制的语气也更为活泼。

“市面上的电子人声读物缺乏情感,我们在录制前必须熟悉各类文本。录制完成后,会由审核团队进行二次审核,保证‘捐声’的质量。”志愿者团队负责人范紫琳说。

即时声音“不达标”的志愿者,也有机会参与“爱心助盲”的其他项目,比如校对由明文书翻译的盲文书、在图书馆引导视障人群无障碍阅读等。盲人考生小王去年以专业成绩第一被浙江音乐学院录取,收到志愿者们帮忙校对的图书后十分激动。“之前都是我妈妈帮我念书,现在有了志愿者的帮助,我能‘读’到更多的盲文书籍了!”

作者:蒋亦丰 林晓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