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词语使用技巧(中考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考点透视)
考点透视《新课程标准》有关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考查要求是:,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中考语文词语使用技巧?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中考语文词语使用技巧
考点透视
《新课程标准》有关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考查要求是:
1.准确理解辨析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2.能辨析词语的语体色彩,并理解其不同的表达作用。
3.能准确辨析、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4.能准确辨析理解同义词、近义词和多义词的含义及用法。
5.熟练掌握生活中常用的俗语、成语、谚语和歇后语。
6.熟练掌握常用关联词的用法。
考查方式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具体有以下几种: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或者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当(恰当)的一项。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指出下列句中词语使用不当(恰当)的一项。此类题目考查的范围比较宽泛:内容可能涉及关联词语的使用、词语的含义,也可能涉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甚至词性。
3.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内容也常常跟关联词、词义、词性以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有关,考查点同2,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知识讲解
词类与熟语知识要点
词类与熟语 | |||||
(一)词类 | |||||
分类 |
解说 |
示例 | |||
按 构 词 方 式 |
语素 |
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是构词的成分,分为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
山、水、玻璃、奥林匹克 | ||
词 |
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可以由一个语素组成,也可以由多个语素组成。词的构成上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
听、早晨、班干部 | |||
单纯词 |
单纯词指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它的特点是:不管有多少音节,每个音节都没有各自的意义,合起来才表示意义。单纯词又分单音词、双音词和多音词。 |
仿佛、阿斯匹林 | |||
合成词 |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组成的语素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 |
开幕、促进、民主、美好、壮观、老师 | |||
按 语 法 功 能 |
实词 |
名词 |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可分为一般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 |
祖国、国务院、早晨、上下 | |
动词 |
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 |
坐、研究、有、发展、管束 | |||
形容词 |
表示人或事物的形态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状态的词。 |
优秀、干净 | |||
数词 |
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分基数、分数、倍数和概数。 |
二分之一、第三、八九个、九层 | |||
量词 |
用来计算事物和动作的单位的,包括名量词和动量词。 |
只、张、次 | |||
代词 |
用来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或数量的词。分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
我、咱们、这些、哪里、如何 | |||
虚词 |
副词 |
表示动作或形状的时间、范围、程度、肯定、否定、语气、情态等的词。 |
曾经、全部、一定、千万、悄悄 | ||
介词 |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合起来表示处所、方向、时间、方式、目的、对象等的词。 |
在、从、对于、为了、同 | |||
连词 |
用来连接词和短语,表示一定逻辑关系的词。 |
和、并且、如果…那么… | |||
助词 |
附在词和短语或句子后面起辅助作用,表示附加意义的词。 |
得、着、了、所 | |||
叹词 |
表示感叹、呼唤或应答的词。 |
唉、啊、哦 | |||
拟声词 |
模拟人或事物发出的声音。 |
唰、哗、轰、啦啦、汪汪、咚咚 | |||
按 感 情 色 彩 |
褒义词 |
含有赞许或好意思的词语,多用于正面。 |
伟大、光荣、正确 | ||
贬义词 |
含有不赞成或坏意思的词语,多用于反面。 |
阴谋、奸诈 | |||
中性词 |
不含褒贬的词语 |
学习、武装、品行 | |||
(二)熟语 | |||||
分类 |
解说 |
示例 | |||
熟 语 |
熟语是指有固定格式的词组或句子,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 |
略 | |||
成 语 |
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或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
守株待兔 自相矛盾 | |||
谚 语 |
指多年流传下来的表达民俗的简练而又形象的语句,不少谚语是社会斗争经验或生产知识的总结。 |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 |||
惯 用 语 |
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大多是三个音节的动宾短语,一般能拆开,在动词与宾语之间可以插进其他成分。 |
吹牛皮、泼冷水、敲竹杠、走过场 | |||
歇 后 语 |
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由前后两部分构成,有时只说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省略,所以叫歇后语。 |
瞎子点灯——白费蜡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
格 言 |
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知识就是力量。 事实胜于雄辩。 |
细致辨析词语
所要辨析的词语,一般都是容易混淆的近义词。要求考生明确判断词语的范围大小,词义的轻重程度,以及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搭配。还要掌握多义词的不同义项。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三种。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如“焦躁”可引申为“气恼”“发怒”;比喻义是词语本义的比喻用法逐步固定下来的意义,如“手足”比喻“兄弟”,“虎口”比喻危险的境地。
一、词义的分类。
1.单义词:一般为科学术语,专有名词,常见事物的名称,近年中考不考此类。
2.多义词:一般分为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3.同义词:分等义词(即意义相同)、近义词(即意义相近)两类。
4.反义词:分意义相反或意义相对两种。
二、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同义词的辨析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词义的轻重程度。例如:“希望”“期望”“渴望”三个同义词,一个比一个程度重。
2.词义范围的大小。例如“事件”与“事故”,“事件”范围大,“事故”范围小。
3.词的感情色彩。例如:“教诲”和“教训”,“教诲”是褒义词,“教训”是中性词。“人”和“家伙”,“人”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家伙”含有轻蔑的感情色彩。
4.词的语体色彩。例如:“吓唬”与“恐吓”,前者是口语,后者是书面语。“黎明”与“拂晓”,前者是一般用语,后者是特殊用语。
5.词的适用对象。例如:“爱戴”适合对上级、长辈,“爱护”适合对下级、小辈。
6.词的搭配关系。例如:“模糊”与“含糊”,不能互换使用,可以说“说话含糊”“字迹模糊”,但不能说成“说话模糊”“字迹含糊”。
7.词的词性功能。例如:“营利”是动词,意思为“谋求利润”;“盈利”一般作名词,指“利润”。再如,“阻碍”为动词,在句中一般作谓语;“障碍”为名词。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
三、词义的辨析方法。
1.从词的构成上分析如“周密——严密——精密”,其辨析重点在“周、严、精”三字上,“周”意在全,“严”意在紧,“精”意在细。
2.从词语意义上辨析。辨析过程中,可根据语意的轻重来判断,如“优良——优秀”,语意前轻后重;也可根据范围的大小来判断,如“战役——战争”,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又如“教学——教育”,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
3.从词语感情色彩上辨析。如“鼓励——鼓动”两词,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又如“机智——狡猾”,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4.从语体色彩上辨析。一般地说,口语表达比较亲切、和谐,书面语表达则严肃、庄重。如“妈妈——母亲”,前者是口语表达较亲切,后者是书面语表达比较庄重,又如“惦记——思念”,前者用于口语,后者用于书面语。
5.从语法功能上辨析。在辨析过程中根据搭配的对象来判断,如“颁布——颁发”两词,“颁布”通常和法律、法规、条例等词相搭配,而“颁发”侧重于授予、发出,对象通常是证书、奖品等。还可根据造句的习惯来判断。如“就义——献身”,可以说“英勇就义”,也可以说“英勇献身”,而“献身革命”就不能说成“就义革命”。
灵活运用词语
一、明确前后关系。
在具体的语境中,句与句之间是前后照应的,因此,要明确语句前后关系,找到词语的对应点。对于关联词,更要把握好各分句间的关系,所使用的关联词,每一对都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它们的搭配是固定的,不能随意调换。要正确选用,均需借助对句意的把握,明确句子前后的关系,进行正确的选择。
二、分清感情色彩。
词语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的,或贬义,或褒义,或中性,一般考查的对象都是感情色彩非常鲜明的词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细致分析。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表达需要,有时候套贬义褒用,有时候会褒义贬用,解题时要注意区分。
三、分清适用对象。
有一些词语、成语和俗语,其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平常要注意积累,明确一些特殊词语、成语和俗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切忌望文生义。对于不清楚的词语一定要养成勤查词典的好习惯,增加积累。
四、正确使用成语。
成语的辨析与运用,近年来考查比较多,一般考查成语中同音字的改错、形近字的改错以及在具体语境中成语的恰当使用,做成语运用题的方法有:
1.看准成语内涵。
成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理解它,更不能望文生义。如“美轮美奂”本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我们可不能理解为美好的意思;“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而不能错误地理解为“首先、第一个”;“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不能理解为“文章没有加上标点符号”。
2.弄清表述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运用范围;有的只能用于人,如“眉飞色舞”,有的只能用于物,如“汗牛充栋”,有的只能用于事,如“左右逢源”,有的只能用于自身,如谦辞“抛砖引玉”“敝帚自珍”等。还有一些特指的成语,如“邂逅相遇”特指久别又偶然相见,“罄竹难书”特指罪行极多。
3.辨出感情色彩。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分辨成语运用是否恰当,还可以从成语的感情色彩角度去明辨,看看有没有出现“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现象。如“无所不为”是贬义词,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我们不能当作褒义词用;“胸无城府”是褒义词,我们不能当贬义词用。
4.分析词句重复。
分辨成语运用是否恰当,我们还可从整个句子和该成语的意思上分析,看是否造成了重复。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一览无余地看到”“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三令五申地强调”“难言之隐的苦衷”“浑身遍体鳞伤”“百姓生灵涂炭”“到处漫山遍野”。
5.辨析形似神异。
有的成语与另一成语由于读音、字形或意义相近,粗一看似乎像孪生姐妹,很容易混为一谈,如“设身处地”与“身临其境”,前者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指替别人着想;而后者指自己亲临那种环境;再如“漫不经心”与“漠不关心”容易混淆;“改天换日”与“移天易日”混淆;“无所不至”与“无微不至”混淆。
6.弄清双重语义。
有的成语还具有双重含义,我们要全面分析成语的双重身份,不仅知其一,还要知其二。如“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处之泰然”既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可以指对事物无动于衷;“想入非非”既形容想法大胆、新奇,也可以比喻荒唐离奇,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
五、填充关联词语的方法。
1.所填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
2.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的特点,如果随意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语,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
3.如果要求填充的题是由几个复句组成的较长的文字,那么就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总观全题,分清这段文字有几个复句、几个分句;二是在总观的基础上再推敲同一复句中各分句的意义关系、复句与复句的层次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选出不同的关联词语。
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
并列 关系 |
单用 |
也 又 另外 同时 一面 一边 另一方面 |
配对使用 |
既……,又…… 既……,也…… 又……,又…… 也……,也…… 一边(一面)……,一边(一面)…… 一方面……,另一方面…… | |
递进 关系 |
单用 |
不但 不仅 不光 而且 并且 并 甚至 更 以至 何况 况且 还 甚至于 |
配对使用 |
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还、也、甚至) ……尚且(况且)……,何况…… | |
选择 关系 |
单用 |
或者 或是 还是 |
配对使用 |
或者……,或者…… 是……,还是…… 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 也许……,也许…… 与其……,不如…… 与其……,宁可(宁肯、宁愿)…… 宁可……,也不(也要)…… | |
转折 关系 |
单用 |
虽然 虽说是 但是 可是 但 却 而 然而 不过 就是 只是 反而 尽管 固然 只不过 |
配对使用 |
虽然(尽管、虽说是、虽说、固然)……,但是(可是、但、却)…… | |
因果 关系 |
单用 |
由于 因为 因此 所以 因而 从而 以致 致使 可见 既然 |
配对使用 |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因而、所以)…… 既然……,就(那么、那就)…… 之所以……,是因为…… | |
假设 关系 |
单用 |
如果 假如 假若 倘若 要是 不然 否则 要不然 要不是 假使 |
配对使用 |
如果(假如、假使、倘若、要是)……,就(那么、便、则)…… 即使(纵然、纵使、即便)……,也…… 再……,也…… 如果说……,那么…… | |
条件 关系 |
单用 |
只要 只有 除非 一旦 |
配对使用 |
只要(一旦)……,就(便)…… 只有……,才…… 除非……,才…… 除非……,不…… 除非……,否则…… 不……,不…… 没有……,就没有…… 无论(不管、不论)……,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