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小香菇走出国门)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陕西耀州9月1日讯(记者 刘天一)庙湾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北部山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的栖息地,也是铜川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如何在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一个制约生态脆弱地区的“两难”问题。9月1日,参加中宣部“人权事业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联合采访团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带着问题来到了当地的香菇基地。

记者了解到,庙湾镇百姓素来有种植香菇的传统。自2018年以来,随着苏陕合作的推进,江苏省东台市根据实际情况,来此重点扶持了香菇产业。在苏陕协作资金680万元的帮助下,庙湾已建成香菇种植基地8个、香菇大棚496座,在建香菇大棚70座,香菇年产量超250万公斤,创造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

该项目通过“龙头企业 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 贫困户 农户”模式,为当地贫困户解决了就业问题,带动全镇9个村1172户3509人脱贫增收,每户实现年均增收800元至1000元,村集体享受香菇收益累计39.75万余元。

据了解,继今年5月8日出口1万棒香菇菌棒至韩国全罗南道后,以优良的产品品质打开了国外市场。目前,香菇种植基地又接到来自韩国平泽和美国西雅图的两个菌棒订单。可以预见,当出口香菇菌棒将成为常态,香菇小镇扶贫产品对外贸易的步伐将会迈出坚实的一步。

香菇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小香菇走出国门)(1)

图为东耀协作香菇产业园外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天一/摄

香菇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小香菇走出国门)(2)

图为庙湾镇柳林村第一书记鲁骥介绍香菇基地情况。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天一/摄

香菇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小香菇走出国门)(3)

图为成熟的香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天一/摄

香菇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小香菇走出国门)(4)

图为工人采摘香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天一/摄

香菇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小香菇走出国门)(5)

图为采摘下来的香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天一/摄

香菇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小香菇走出国门)(6)

图为工人将香菇分拣。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天一/摄

香菇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小香菇走出国门)(7)

图为正在分拣香菇的工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天一/摄

香菇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小香菇走出国门)(8)

图为香菇产品展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天一/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